..續本文上一頁的緣故,知曉生谛;一切煩惱最終都會滅除的緣故,知曉盡無生智谛;出世間、衆生世間無二的緣故,知曉進入道智谛;正確地覺解一切行相的緣故,善于知曉一切菩薩地之次第相續成就,甚至如來智成就谛。這是憑借信解智之力而獲知的,並非憑借究竟智之力而獲知。」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諸谛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爲法虛、妄①,詐、僞②,诳惑③愚夫。菩薩爾時,于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④。」
【章 旨】從此章進入「不住道行勝」的第二層次「利益衆生,勤方便勝」的內容,此章爲此層次的總句。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進入此地的菩薩面對衆生而産生大慈大悲化度衆生的智慧光明。
【注 釋】①虛妄 「虛妄」是指並無固定不變的「我」存在,而衆生卻妄執有實體性的「我」存在。「如是知一切有爲法虛妄」,也就是知曉「我」本身就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聚合而成的,衆生以此聚合而成的存在,虛妄地合成一個真實不變的「我」,這自然是錯誤的。②詐僞 關于此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詐僞』二字,觀外『六塵』。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此顯能取迷真,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虛詐實,使其貪取也。世法盡壞,故『僞』。此明所取不實,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而實速滅無利,故『僞』。」「如實知一切有爲法詐僞」的方法是觀外境,即「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從「能取」,即「主體」的角度而言,衆生被世間法所牽引,而世間法以隱藏虛僞的本質而以似乎真實存在的面目吸引衆生,使其産生貪欲之心與占有的行爲;從「所取」,即「對象」的角度言之,世間法以似乎相續不斷、能夠帶來利益的表像,掩蓋了其變動遷流的、不真實的本質。從「能取」、「所取」兩方面綜合言之,世間的所有外境,都是詐僞的。③诳惑 關于此語,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虛』、『僞』二境引心,總名爲『诳』。『妄』、『詐』二心迷境,皆名爲『惑』。」可見,「诳惑」是從「虛妄」的「五蘊」與「詐僞」的「外境」中所産生的煩惱之心的兩種。④菩薩爾時于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關于此二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起慈悲者,憐愍故『悲』,勝利益故『慈』,不住道行勝故雲『轉增』。皆言『大』者,勝前地故。雲『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轉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轉前慈愍,分同諸佛,故名爲『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獲得如此諸谛智之後,如實地知曉一切有爲法都是虛妄的,都是詐僞的,一切有爲法以其虛妄、詐僞而诳惑愚笨的衆生。菩薩這時,面于這些衆生轉而增長大慈大悲之心,進而産生大慈大悲之光明。」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衆生,常求佛智。」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利益衆生,勤方便勝」的第二層次——「別起悲觀」。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首先向會衆宣說菩薩于此地所産生的化度衆生的大願,即「化生願」。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獲得如此智力,不舍棄一切衆生,常常追求佛智。」
「如實觀一切有爲行前際、後際。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于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虛妄、貪著,斷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爲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于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①,隨生死流不能還返,于諸蘊宅不求出離,不知憂畏四大毒蛇②,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幹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爲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章 旨】在此章與下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宣說此地菩薩所産生的「化他心」。此章從「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即知苦體性」以及「觀深重苦,人而多故,即就人彰過」兩個層次來說明産生大悲的根源。
【注 釋】①機關苦事 經文借用「機關」一抽即動,松手便不動的情形,譬喻無有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但衆生如果造了業因,果報便生生不息。②四大毒蛇 又作「四蚖蛇」、「四蛇」。佛典中慣用毒蛇比喻人身之構成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因而稱之爲「四毒蛇」。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異,「地」、「水」二蛇之性多沈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衆生便會産生疾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實地觀察衆生一切有爲行的過去、未來。知曉衆生從過去的無明、有、愛,因此而産生生死流轉,在五蘊所造之宅中不能出來,使苦聚不斷增長;菩薩知曉無我、無有壽者之相、無養育者相、無有在輪回之中反反複複流轉的身體,菩薩遠離了我、我所。從前際觀後際,從後際觀前際,都一無所有。將所有虛妄、貪著,都完全斷除淨盡,進而出離世間。總之,菩薩對于有這些的衆生,沒有這些的衆生,都如實地知曉。」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這些凡夫愚癡而缺乏智慧,甚爲可愍。對于那些無數的已經滅去、正在滅去、應當滅去的種種身相,如此最終會完全滅去的身相,不能面對身而産生厭惡的念想,卻轉而更加使如同機關的苦事得到增長,衆生就這樣隨生死之流而不能還返,于五蘊所造的宅第中不追求出來遠離,不知曉憂慮畏懼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之箭,不能息滅貪、瞋、癡之火,不能破壞無明的黑暗,不能使愛欲大海幹涸,不尋找具有十力的大聖導師;衆生進入魔意般的煩惱稠林,在生死之海中,隨從感官的波濤而漂流沈溺。』」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此諸衆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①,無救無依②,無洲無舍③,無導無目④;無明覆翳,黑暗纏裹⑤。我今爲彼一切衆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衆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⑥;哀愍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⑦;解脫一切衆生⑧;攝受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令一切衆生普得清淨,令一切衆生悉皆調伏,令一切衆生入般涅槃⑨。」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宣說此地菩薩所産生的「化他心」的第二個方面「大慈觀」。此章有兩層涵義:第一,菩薩「睹境興慈」,第二,「廣願饒益」。
【注 釋】①孤窮困迫 此句爲菩薩所睹衆生的苦境的總句。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無父曰『孤』,明前無所恃。途盡曰『窮』,明後無所依。任重無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強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下文四句是對此「總句」的具體解釋。②無救無依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無救無依』釋上『孤』義。《論》雲,謂現報已受,不可救脫,當報因招,無善爲依。」即無有善知識可以依靠。③無洲無舍 關于此句,澄觀解釋說:「『無洲無舍』,釋上『窮』義。溺于覺觀波濤,不聞正法,智洲爲對治故。在于生死曠野,不爲善友慈舍庇故。」「洲」即智慧之洲。「舍」指善知識的大慈大悲之舍。④無導無目 關于此句,澄觀解釋說:「『無導無目』,釋上『困』義。離于寂靜正念,思推究竟前導故。離于正見之明目故。既無導無目,非『困』如何?」⑤無明覆翳黑暗纏裹 關于此句,澄觀解釋說:「『無明』下,釋上『迫』義。『無明』者,無明住地舊煩惱故。『黑闇』者,四住客塵故。常起邪念故,爲其覆翳不聞正法,故爲彼纏裹。」此句是言「無明」等「五住」的後果。「五住」爲生起叁界一切「見」、「思煩惱」之根本依處,故稱「住地」。具體是:第一,「見一切住地」,指叁界之一切「見惑」。第二,「欲愛住地」,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貪」、「愛」爲重。第叁,「色愛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其四,「有愛住地」,指無色界之一切「思惑」。第五,「無明住地」,此屬「根本」、「枝末煩惱」中之「根本無明」;爲我、法二執中之「法執」。⑥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 以下爲此地菩薩救護衆生的十種相。此二句爲救度未來衆生的兩種相。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住不善衆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衆生,令得安樂果,謂成彼善故。」⑦哀愍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 關于此二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愍貧乏者,與資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順緣不足苦。」這是救度物質生活方面缺乏的衆生。「順緣」是指與解脫向度一致的方面。⑧解脫一切衆生 關于此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世間系閉者,令得解脫。」即對于系閉于世間的衆生,使其從世間中解脫出來。⑨攝受一切衆生等五句 此五句據世親《十地經論》卷七的解釋,內容爲「令諸外道信解正法」。具體是:「六、未信,攝令正信。七、令離無利勤苦。八、疑惑衆生,疑除解淨。九、已住決定,勸修叁學,以調叁業。十、已住叁學,令得涅槃。上叁即解、行、證。《論》意皆爲外道,理實後叁,兼通余類。」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這些菩薩摩诃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此諸衆生遭受如此的苦惱,孤單、窮途末路、陷入困頓、受到逼迫,這些衆生無有救度…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