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12

  ..續本文上一頁和可以依靠的善知識,沒有智慧之洲和可以遮擋風雨的屋舍,無有向導和正見之眼目;這些衆生被無明所覆蓋遮蔽,被黑暗所糾纏包裹。我現今爲了這些所有衆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自發心,不求伴侶;以此功德,使這些衆生獲得畢竟清淨,甚至獲得如來所具有的十力以及無礙智慧。』」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此智慧觀察所修的善根,都是爲了救護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得到利益,使一切衆生得到安樂;哀愍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獲得修行成就;使世間一切衆生得到解脫;攝受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遠離那些苦惱,使一切衆生完全獲得清淨,使一切衆生都完全得以調伏煩惱,使一切衆生都進入大涅槃。」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爲『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爲『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爲『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①。名爲『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爲『堅固者』,不舍戒行故②。名爲『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爲『隨智者』,不隨于他故;名爲『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③。名爲『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爲『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④。」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部分的第叁層次——「彼果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此章爲「果勝」之一——「攝功德勝」的內容。「雲何攝功德勝?攝聞、戒、智勝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七)十句中,前叁句爲「攝聞勝」,中間兩句爲「攝戒勝」,最後五句爲「攝智勝」。

  【注 釋】①名爲念者不忘諸法故等叁句 此叁句有兩種解釋:其一,次第配「聞慧」、「思慧」、「修慧」。其二,突出「聞」,即第一句指聽聞佛說法,第二、第叁句是指「憶持」即記誦經義。②名爲慚愧者自護護他故二句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二,攝戒勝。一、忍辱柔和勝,即戒因成也。謂內懷慚愧,不诳幽明,自護七支,不招譏毀,故能持戒。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乃至命難不舍戒故。」「十惡」中的前七惡叫做「七支」,即身叁(「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的惡業。③名爲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爲堅固者不舍戒行故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後五,攝智勝。一者,因緣集智,此知法相智。無因倒因,名爲『非處』。正因緣集,名之爲『處』。知處治于非處,故名『覺』者。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隨識分別皆魔事故。叁,知妄說智,異說對治,即知教智。正說爲『義句』,邪說爲『非義句』。邪、正交雜,揀邪得正,名『善分別』。」此中,澄觀所解釋的「善分別」即八十《華嚴經》所譯的「善知」,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將「名爲『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翻譯爲:「名爲隨慧者,善分別諸法章句是義非義故。」此叁種言修行中菩薩自身得到的好處,即澄觀所說的「上五中,前叁自利」。④爲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爲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衆生智,折伏攝受,隨世宜故。」這兩種智慧是菩薩救度衆生之所憑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第五難勝地,之所以被稱爲『念者』,是因爲其不忘記諸法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智者』,是因爲其能夠並善于決斷了悟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有趣者』,是因爲其知曉經的意趣,以及經的次第、連接、會合之處的緣故。在此地修行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慚愧者』,是因爲其能夠防護自己犯戒,也能夠防護受他人牽連而犯戒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堅固者』,是因爲其不舍棄戒行的緣故。在此地修行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覺者』,是因爲其能夠知曉什麼是正因所在、什麼是邪因所在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隨智者』,是因爲其不跟隨他人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隨慧者』,是因爲其善于知曉正確的意義與不正確的意義的緣故。在此地修行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神通者』,是因爲其善于修習禅定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方便善巧者』,是因爲其能夠針對世間之不同狀況而采取相應之行的緣故。」

  「名爲『無厭足者』,善集福德①故;名爲『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爲『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爲『爲他勤修者』,欲令一切衆生入涅槃故。名爲『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爲『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爲『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爲『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爲『大尊重恭敬法』者,于一切菩薩法師②處如教而行故。名爲『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爲『日夜遠離余心者』③,常樂教化一切衆生故。」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二——「修行勝」的內容。經文十一句,前四句言菩薩自身的修行因果;後七句則顯示「勝進」,其中前五句言「自利」,後二句言「利他」。

  【注 釋】①福德 又作「功德」、「福」,指能夠獲得世間、出世間幸福之行爲。《阿含經》將善行分爲「出世間無漏梵行」(清淨行)與「世間有漏福德」二種。「福德」是指成爲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如布施等等。②法師 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衆生修行之人。又作「說法師」、「大法師」,有廣、狹二義。廣義之法師,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狹義則專指一般通曉經或律之行者,稱爲「經師」或「律師」。據昙無谶所譯《大般涅槃經》卷十八載,佛、菩薩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衆生根機之利鈍而爲之演說,故稱「大法師」。此處是指佛、菩薩。③日夜遠離余心者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是言「離小乘行」,因此,此處的「余心」應該是指小乘修行者只知自利而不知利他的心念。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摩诃薩住于此第五難勝地,之所以被稱爲『無厭足』者,是因爲其善于聚集福德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不休息者』,是因爲其常常追求智慧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不疲倦者』,是因爲其聚集大慈大悲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爲他人勤奮修行者』,是因爲其想使一切衆生進入涅槃的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勤奮追求而不懈怠者』,是因爲其追求如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一旦發意就能夠行動者』,是因爲其能夠成就莊嚴的佛土的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勤修種種善業者』,是因爲其能夠具足佛所具有的相、好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常常勤奮修習者』,是因爲其努力以佛的身、語、意叁業作爲自己的莊嚴的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大尊重恭敬法者』,是因爲其在一切菩薩法師處都能夠如教而行的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之所以被稱爲『心無障礙者』,是因爲其常常以大方便智慧行于世間的緣故;之所以被稱爲『日夜遠離余心者』,是因爲其常常樂于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

  「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化衆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衆生。示現色身教化衆生;演說諸法教化衆生;開示菩薩行教化衆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衆生,示生死過患教化衆生,稱贊如來智慧利益教化衆生,現大神通力教化衆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衆生。」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衆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叁——「教化衆生勝」的內容,經文是以「四攝法」來說明此地菩薩教化衆生法之殊勝處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此地勤奮修行之時,以布施教化衆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衆生。住于此地的菩薩以示現的色身來教化衆生;以演說諸法來教化衆生;以開示菩薩行來教化衆生,以顯示出如來的大威力來教化衆生,以顯示生死所具有的過患來教化衆生,以稱贊如來的智慧所帶來的利益來教化衆生,以顯現出大神通之力來教化衆生,以種種方便行來教化衆生。」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能如此勤奮地以方便來教化衆生,其心一直相續,奔向佛的智慧;其所作的善根,沒有退化和轉變,常常勤奮地修習學習殊勝的行法。」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所謂:文字、算數①。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②。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幹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③。文筆、贊詠、歌舞、技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④。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⑤。」

  「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于衆生不爲損惱⑥,爲利益故⑦,鹹悉開示⑧,漸令安住無上佛法⑨。」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四——「隨順世智勝」的內容,其涵義是「明染障對治,『染』即『煩惱』,『障』即『所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章的核心內容是五地菩薩修習「五明」,以「五明」爲隨順世間的智慧來救度衆生。

  【注 釋】①文字算數 「文字、算數”指『聲明』。「聲明」指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澄觀說,「聲明」從總體上對治懦弱智,特別是在取或者給予別人物品時産生懷疑的「疑障」。②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 此數句指「因明」。「因明」爲印度古代的邏輯學,佛家稱自家的邏輯學爲「內因明」,稱外教的邏輯學爲「外因明」。③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幹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 此數句指「醫方明」。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