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理論差異及其實質▪P4

  ..續本文上一頁所執)。此叁者無著是有明確界定區分的,不可混同。我們看不出玄奘大師的翻譯有何矛盾,而韓先生認爲“所遍計是依他起,可是“由此相”故,就是通過能遍計名言安立的形相之中,就由名所诠成爲遍計所執性。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只依所遍計是依他起來認爲有見分相分,“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只講“于此而空”,未講“由彼故空”,所遍計亦是遍計所執性。”[26]作者認爲能遍計通過名言安立使得所遍計成爲遍計所執,故所遍計亦爲遍計所執無(由彼故空)。在這裏顯然作者是將遍計所執(親所緣)與所遍計(疏所緣)二者混淆了(亦即將認知意向與認知對象混同),這是違背無著本意的。

  (五)《攝大乘論》翻譯問題。作者認爲玄奘大師在《攝大乘論》關于安立諸識成唯識性一段文字翻譯有誤,即“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有相見故,得成二種。”作者認爲:““具有原由與能見”譯爲“有相有見”(真谛法師譯爲“相及見識”)是不正確的,梵文nimittam,藏譯作Rgyu-mtshan,是“原由”的意思,梵文preksate,藏譯作Lta-ba,是“能見”的意思。“具有原由與能見”,是沒有二的意思。任何依他起性都是具有原由與能見,一隱一現,又是種子,又是現行,不能絕對分爲兩個,具有原由與能見,而不是有二義。”[27]而令筆者深感不解的是《攝大乘論》的梵文原本至今尚未發現,不知韓先生的“nimittam”(此詞在梵文中確是原由的意思)從何而來?通觀玄奘大師所譯無著《攝大乘論》及釋,對二分在唯識顯現中的意義也是明確肯定的,難以得出玄奘大師誤譯的結論,僅從《攝大乘論》藏譯本做出論斷,論據並不充分。

  韓先生立論的目的是徹底否定“二分”,提倡其“唯有了別識”的學說,其實這是誤解了無相唯識的本意(即對離識外境——二取作爲離識的實我實法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內容的否定),並且對二分在唯識學不同層面的意義沒有厘清,從而走向極端。這種理論由于對二分的極端否定,導致的後果是唯識緣起理論無法展開,將賴耶緣起推向了一因論,並且使得二分在各個層面的重要意義無法體現。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安慧無相唯識與護法有相唯識並不矛盾,安慧論師較拘泥于古義,他的無相唯識理論局限于對外道、小乘執著離識外境的否定,這亦是成立唯識理論的基點(關于這點有日本學者亦認爲,在法稱論師以前印度並沒有明確的所謂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學派的對立。而到了後期,從對藏譯資料的研究來看,倒似乎出現了兩家的分立。筆者推測,《攝大乘論》藏譯中否定相分可能與此有關)[28]。就除遣外境來說,所謂有相亦是無相,而有相唯識家在此基礎上擴充完善了唯識理論,對二分在唯識各個層面作了合理細致的分析。在筆者看來,有相唯識對認知形式的研究義蘊極深,對唯識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爲體現佛教終極解脫的瑜伽現量(親證之學)提供方法,作原理說明,使之理性化、系統化,尤其值得注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只是稍作分析,望有識之士能對此進行重點研究。傳統一般認爲的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是唯識內部思想分歧的觀念應該予以糾正,它們實是唯識理論之演進與完善。而近來否定有相唯識、提倡複歸無相唯識之意見,實是對無相理論的誤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思想的倒退,值得學人警惕!

  注釋及參考資料:

  [1]《大正藏》第31冊,p46。

  [2]《大正藏》第31冊,p477。

  [3]《大正藏》第31冊,p31。

  [4]《大正藏》第31冊,p138。

  [5]《大正藏》第31冊,p61。

  [6]《大正藏》第31冊,p38。

  [7]《大正藏》第31冊,p464。

  [8]《大正藏》第31冊,p137—138。

  [9]《大正藏》第31冊,p46。

  [10]《續藏經》第34冊,p748。

  [11]《大正藏》第31冊,p139。

  [12]《大正藏》第31冊,p40。

  [13]《大正藏》第31冊,p10。

  [14]《大正藏》第31冊,p10。

  [15]《大正藏》第31冊,p10。

  [16]《大正藏》第31冊,p50。

  [17]《大正藏》第32冊,p12。

  [18]《大正藏》第31冊,p49—50。

  [19]《大正藏》第43冊,p569。

  [20]《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200。

  [21]《大正藏》第31冊,p60。

  [22]《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199。

  [23]《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199。

  [24]《大正藏》第31冊,p46。

  [25]《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201。

  [26]《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201。

  [27]《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p202。

  [28]《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沖和史“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試論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理論差異及其實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