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以不思議境、亦名如來法身。然心境本不可分、無非隨勝立名。若以法界之思議心、乃名阿黎耶識、以法界之思議境、乃名九界衆生之依正。于是展轉熟思、庶乎可會真如體相之功德也。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設此問端、以通途觀之、可謂釋疑。那知菩薩之用意、確是作當頭一棒、令讀者頓睜夢眼、轉身反迷也。蓋人之常情、若聞平等離相等語者、莫不以爲別有平等之境、及另尋無相之鄉。嗚呼、誰知非平等之平等、而說平等。相即無相之相、而說離相耶。故順世情發此一問、乃曰、既說真如平等離相、何故又說體有種種功德之相、豈不自相矛盾乎。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雲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答此疑問、曰、雖有此諸功德義、而即無差別之相也。意謂于諸功德相、即無功德相、以如是爲平等。同于一味、乃依諸相差別而作唯一真如之體也。猶恐不明、又作一問。此義雲何、是以無分別之心、方離分別之相。乃相本無相因心有。于相外無心、是謂二而無二也。于是則顯然可見諸相不二、是心有二。若心無二、而諸相與真如自無二也。或曰、如是解釋、謂諸相即無相、二相即無二相、乃完全武斷之解、何足爲是。曰非武斷之解也。乃破其原記武斷之偏計也。若非武斷偏計、應說何爲差別之所以、何爲平等之所以。由是可推及世界之所有、何爲究竟之名、何爲徹底之相、何爲元起之性。不然非武斷之偏計而何。果離此偏計、非如而何。既如、非真而何。了是義者、真亦偏計、如亦偏計。了是偏計者、以偏計而破偏計。則偏計即無偏計之相。說無二、說真如、又何不可。此之謂唯一真如、何武斷之有也。
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意謂既然唯一真如、則不應說有差別之相。故曰、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之相、謂以業識起生滅差別之相、而有示現也。
此雲何示。
又曰、既示唯一真如、複示業識生滅。若真如即非業識、若生滅即非唯一、何故一說而兩歧、豈非自相矛盾乎。如此雲雲、將以何而示現。此隨情縱起偏執。引下文互說染淨、以奪偏計。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生佛幾希、祇在一念、不怕念起、唯怕覺遲。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者、覺也。而有妄心、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者、謂叁細六粗之染業依正二報、由于一念不覺也。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者、謂心之境者性也。性之智者心也。心性不起、境智一如。離其業不相應染、即清淨法身也。(離第一細染)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者、謂若心起能見之不相應染、即不能如慧光之遍照、則有不得見之相也。(成第二細染)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者、謂若心離能見之不相應染、即是慧光遍照法界、而無不見也。(離第二細染)若心有動、非真識知者、謂心不動則可、動則非真、即成妄識妄知、能現色不相應染也。(成第叁細染)無有自性者、謂無自性清淨心、即成分別智相應染也。(第一粗染)非常、非樂、非我、非淨者、謂凡聖八種顛倒、不斷相應染也。(第二粗染)熱惱衰變、則不自在者、謂情執熱勝、惱亂自心、妄見衰敗變遷、不得自在清涼、是執相應染也(第叁粗染)。乃至記偏計之名字(第四粗染)、起諸業相(第五粗染)、受衆苦縛(第六粗染)、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心動義故、而心性不動者、則本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也。向來染淨之熏、唯在心動念覺。然覺者、覺于法界唯心、是淨熏習。若念者、念于分別美惡憎愛取舍、是染熏習。淨熏者真如力厚、而無明力薄、則恒沙功德漸增。染熏者、無明力厚而真如力薄則恒沙妄染曰盛若是頓悟頓證、不延時間、立地成佛、何須彈指之頃。然非貢高我慢者爲之、何者念則成染、覺則成淨、而恒沙之功德妄染、示現于念覺之間、的然可知。而仍隨偏計成染者、愚何如也。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此明淨法本自滿足、以結真如體相二大也。夫真如體相、具足一切功德、無欠無余。若心有起、即成業相等。更見前法可念者、即成分別智相等。而分別智相、察一漏萬、縱充其量、則有所少也。然如是淨法、無量功德、非有異相參加、即是一心、豈有自相憎愛取舍者乎。不但不爲取舍、更無所作念者、是故本自滿足也。于是名爲清淨法身、及如來之藏心也。
上釋體相二大竟 下釋用大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上明真如體相、此明體相本具之用。所謂用者、乃力用也。有因中之用、有果上之用、有自利及化他之用、雖種種之用、無非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諸佛如來者、果人也、在本因地、行菩薩道、發大慈悲、是真如本具之與樂拔苦、自行因果之用也。修諸波羅密(譯到彼岸)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乃化他能所之用也。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者、謂因果不二、能所不二、乃至種種不二、由體起用、全用即體、體則全相全用之體、相則全體全用之相用則全體全相之用、是故以一切相一切用而爲體大一切體一切用、而爲相大、一切體一切相而爲用大也。此以何義者、謂作如此說、以何意義、乃以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義是也。如實知者、心是、乃相大也。一切衆生及與己身者、衆生是、乃用大也。真如平等者、佛是、乃體大也。無別異故者、叁無差別是、乃體相用、舉一即叁也。蓋體大者、乃具一切事理之實也。用大者、乃造一切事理之權也。相大者、乃表一切權實之功也。是故體則無邊、相則無量、用則無窮。此叁大一本未少、而衆生本來如是未減纖毫、自不承認奈何、致我大悲世尊示現于世、而廣說此叁大也。緣盡示滅、又致馬鳴菩薩重述叁大之要、而衆生雖見示現廣說、續迹略述、若不能由根本領會體大者、則世尊與菩薩之示迹述說、皆歸造成一切權巧方便之事理、于是洋洋相大非表一切權實之功、只是略表有權之能耳、其叁乘中途踯躅、何所免也。若果衆生就此相大、觑透權實、自不于用外覓體、以知體未離用故。則于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破顔微笑、祇園會上、如來敷座、空生道句希有、自無疑意矣。可知法華會上、必待聲聞呈悟、而後授記作佛、是印其用上見體也。如釋迦從兜率降王宮、乃至八相成道、及本迹之廣遠、若依若正、無非相大。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盡未來際、無非用大。若于此用相二大、了知本非用相、本迹本非本迹、廣遠本非廣遠、因果本非因果、能所本非能所、有非有相、無非無相、則有、無、相、用、不可言思、以如是本迹廣遠、因果能所、推至無量無窮、皆是無邊宛然之體。是故法華會上、關權顯實、開迹顯本、除迹之外、那有本相可言。知迹不可思議、即是開迹顯本。除權之外、那有實相可指。知權不可思議、即是開權顯實。故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又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然而說即方便、而無上道如何得說、則可知無說即說、說即無說、而說與無說、皆是妙難思議、若本若實顯然可會。法華一經、通是以相大而示用大、以用大歸顯體大。此說真如之用者、乃是顯體之用也。學佛者于是深究、庶乎可見一斑。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
上明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是用大之方便智也。不用此方便、不能助開實相。不開實相、不能破除無明、見本法身。故曰、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也。然法身有本具之般若、解脫、故曰、自然而有不思議之般若德、業即解脫德、種種之妙用。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叁德、同是真如本體、平等普遍一切處、豈另有般若解脫之用乎。故曰、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也。
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何以故者、乃問何故用無用相也。以隨情執、故立此問、爲破所知固習耳。意謂若無用相、以何而度衆生耶。豈知若有用相、而衆生終非得度之日也。答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者、乃謂真如之體大爲素法身、真如之相大是智德莊嚴之清淨法身、故曰唯是法身智相之身也。此智德莊嚴之清淨法身、乃一切實義、一切谛理之第一、故曰第一義谛。此第一義谛、是無分別法、不可思議、無有纖毫世谛分別境界、當然離于身心施爲作用。于是但隨衆生、若見若聞、施無施相、作無作相、方得諸佛之利益、故說真如之用大、即成第一義谛、何用相之有哉。若衆生不能離于施作、以施作而爲施作、則成世谛…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