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缘者、又须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力。于是方能起厌生死苦恼之心、始信有不生灭涅槃之道。如是观念修习善根、以熏修善根成熟故、则自然值遇诸佛菩萨。因机宜而示教、乃获利益竟得欢喜、位位进趣向涅槃道。信有涅槃者、乃谓别教十信凡位也。示教利喜者、谓发心住、及欢喜行三贤位、乃至登欢喜地等十地圣位也。趣向涅槃道者、谓趣向等妙觉佛位也。
上明真如自体相熏习 下明真如用熏习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此用熏习者、乃诸佛菩萨已证法身起用、为一切众生作外缘熏习。如是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而说之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以差别因感、是从事识发心、则差别缘应现、随类种种之化身为外助。二者以平等因感、是从业识发心、则平等缘应现、圆满报身为外助。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
此略明差别缘义。谓修行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果时、所经时间、于中若见诸佛菩萨之身、若念诸佛菩萨之德。而佛菩萨或为修行人之眷属父母诸亲、慈爱以摄之。或居卑贱以事之。或作同道以益之。或为冤家以折之。或用四摄以摄之。皆是佛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外缘熏修、以助道力。四摄者、一以布施摄、二以软语摄、三以利行摄、四以共作摄。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此继上而言、如是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毫不别用、无非以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速得或就、若见其像、若闻其名、同得利益、终得解脱故。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此缘有二种者、谓差别缘也。一者近缘、速得度故、谓众生依诸佛菩萨善知识为眷属等、直接受益、容易成就、故谓之近缘速度。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谓众生未得依诸佛等亲作眷属、但闻其德行言教、见其像迹、间接受益、不易即时成就、故谓之远缘、经久远时劫始能得度。以是远近二缘之或就、分别之之复有二种。一者增长行缘、谓成就远近修德之因。二者受道缘、谓成就远近证德之果。即如释迦如来、示现之时、众生亲为眷属、彼时谓之近缘。成就虽速、而因果不同、多有但能增长修德之因、不能受道证果德者。亦有即时受道证果者。迨如来示寂之后、众生只能闻经赞德礼像、谓之远缘。成就虽迟、而因果亦不相同。亦多有但能修行、不能受道者。亦有闻经即时受道者。而远近迟速因果成就、互相有种种不同、可以意会。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上说差别缘者、乃明诸佛菩萨随感应现、有种种不同。此言平等缘者、乃谓诸佛菩萨大悲应物、恒念不忘、非待于感而应、故曰皆愿度脱一切众生。以众生是诸佛心内本具之众生。而佛愿度者、唯以平等心为能度。而此平等心岂有不自然熏习心内之众生者乎。所以常恒不舍也。以与众生同体之智力故。随众生之应见应闻、而现所作之若色若声最胜业境等。然众生之机缘未熟、三昧未得者、故未曾见佛作佛也。所谓众生依于三昧(译等持)乃得平等见诸佛故。所谓等持者、乃观诸法平等而任持也。一念相应、自他境智生佛因果无不平等、非见诸佛而何。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前言真如有体相熏习及用熏习。今言其分别也、此体用熏习者、乃会言真如自体相熏习及用熏习、复有相应未相应二种差别也。一未相应者、谓凡夫以意识(第六识)审而不恒之观念、及二乘声闻缘觉初发意信位菩萨等以意(第七识)恒审思量之观念、此皆以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平等无分别心与佛平等法体相应故、及未得世间自在业智修行与佛差别妙用相应故。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以别教论之、由登地乃至等觉、共十一位、皆为法身菩萨。若以圆教论之、自初住后、乃至等觉、共四十一位、皆为法身菩萨。同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证不可思议之事理。故曰得无分别心、与诸佛之境智体用相应。并无纤毫异术、唯依色法、心法、互不相取、互不相舍、色则色如、心则心如、各不相妄、故曰真如。以此不取不舍之力、而为力、乃得无功用道、故曰自然修行。如是熏习真如日胜、无明日衰、故曰灭无明故。
上明染净相资中染净熏习已竟 下明染净熏习尽不尽义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此明染净熏习有尽不尽之义也。盖染净熏习之义、如水之与流、水上见流者、如染熏也。观流即水者、如净熏也。以执水上见流、而水流同源同注、故曰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若不执水而有流、觉悟全流即水、则何染之有。故曰得佛后、则有断染之时。又水有不流之时、而流无独存之日。故曰净法熏习则无有间断、尽于未来际也。此义云何者、重又征起解释、以水流不一不异、不即不离。流是流如、水是水如、水如水常、流如流常、复何分别之有。故曰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以此水流二法、推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全体全用、皆如皆常、故曰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间断之时也。
前释生灭门中、初生灭心法已竟。以下辨所示之义、即释体相用三大。以初标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至此乃释也。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此大乘论之钢要、乃一心二门(一心真如门、一心生灭门)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者是也。以是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心真如相者、乃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也。心生灭因缘相者、乃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也。上卷自心生灭者以前、皆释是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自心生灭者以后、皆释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此之上文、释是心生灭因缘相已竟。至此正释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真如自体相者何、乃十法界之一切六道凡夫、及四圣中之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是也。何则、以十法界中、非凡即圣、非生即佛。而凡圣生佛皆如。(凡无凡相乃至佛无佛相)而如无异相、则无所为增减、复何有前后之生灭也。然生成佛、佛度生、凡入圣、圣超凡、虽然互相迁变、以具眼观之、乃毕竟常恒之事也。(若作如是信、谓之圆解。作如是观、谓之圆修。作如是果决、谓之圆证。呜呼、众生沈迷、别寻奇巧之道、奈何奈何。)从本已来何尝变此迁变者也。互为自性、岂不满足一切因果德者乎。是故以十法界之若体若相、皆如皆真、故名真如之体相。如是运出非真非如。故曰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此明真如体相、自性本具一切功德、乃无六染之相也。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者、乃谓四圣六凡依正二报、通是毗卢遮那佛法身真体、故曰大智慧光明、遍满一切处、是无根本业不相应染也。遍照法界义故者、谓性德之显、权实二智、鉴照事理、无不穷源彻底、是无能见心不相应染也。真实识知义故者、谓色外无心、脱诸根量、是无现色不相应染也。自性清净心义故者、谓如来藏永离惑业、是无分别智相应染也。常乐我净义故者、谓曾无凡夫之四倒、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及二乘之四倒、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真如之体无此凡圣八倒。即三心而不迁者常也、于诸受而不住者乐也、虽一法而不舍者我也、历九相而不取者净也、是无不断相应染也。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者、谓无执情、亦无烦恼、真心常住、业苦自脱、是无执相应染也。此性中本具之净德、在众生而不知、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纵言众生与诸佛毫无增减、不假修德、终不自认。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此总结真如体相具足一切无量功德之义也。意谓虽具足如是大智慧光、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常乐我净、清凉自在、岂止于是。可以如是而推、有过于恒河沙数之多。虽多而亦不离真如之体。不但不离而亦不断。不但不断而亦不异。此乃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过恒河沙数之功德、皆是不思议之佛法。乃至圆满具足无有所少纤亳缺欠义故、即是完全十法界之依正。而法界无外、复与谁即谁离。更与谁比常断。对何为一、为异。虽无量恒沙、为沙界依报之最少分、何足比喻、故曰过恒沙也。于此法界以不思议心、名如来藏…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