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與開悟▪P2

  ..續本文上一頁巴仁波切所尋獲並認證,所以夏瑪巴仁波切也是我這一世的根本上師。(注一) 第叁位根本上師是烏金祖古仁波切,我一直放在心上,非常敬重。烏金祖古仁波切所賜與我的恩惠,遠勝過累世父母,因爲是他讓我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心。上師已經圓寂,談到難免感傷;而且若無特殊情況,我很少,也可說不敢說出他的名號。講出自己上師的名號,是一件很莊嚴的事。誠如過去蓮師在西藏六十五年,一直未曾說出他上師是誰,直到離開西藏之前,在衆人再叁懇求之下,蓮師才立于法座說出上師之名,一時大地六大震動!

  

  信仰佛教,首當改變過去的想法,接受心靈的教育,爲解脫輪回之苦而精進。當我們內心做好求法准備時,具德的導師自然就會出現在弟子面前。我的第一位啓蒙上師十余年前出現時,我並不了解何謂藏傳佛教,但深受吸引滿懷好奇,渴望求得心靈的依靠,尤其是痛苦的解脫。因緣成熟,得以親近一位仁波切,並請示他:「什麼時候我的上師才會出現?」他告訴我:「當你內心准備好的那一刻,你的上師就出現了。」當時我還不了解個中真義,所以他的出現對我而言,等于昙花一現。直到有一天,我確實找到了自已最需要的上師時,再度與他見面。我向他說:「您願意接受我的皈依嗎?」他告訴我:「你的上師出現了。」從此,就步上究竟不歸路。也許這條路是對的,但現在不敢說它是對的。因爲害怕自己未能做好上師的囑咐。

  

二、依止上師乃成佛之所依  

  

  上師爲佛的具體化現,是慈悲、智慧的表征;依止上師,能令我們證佛無染智,乃成佛最直接的所依。上師可說是自已內在自性真理的使者,譬如深山與外界,如果沒有橋梁做爲銜接,塵世中人,永遠難以足踏深山,尋幽訪勝,如實領略林泉之美。同理,上師就如這座橋,引領我們跟內在佛性相通。再將上師比喻爲陽光,那麼佛法就如同放大鏡,陽光透過放大鏡點燃幹燥的木頭,即可散發光與熱。至于我們是木頭還是石頭就要問自已了。如果是石頭,那麼放大鏡功能再強大、陽光再熾烈,都沒有辦法引燃。但各位絕對不會是石頭,因爲我們都具足了佛性和人身,是可以成佛的。

  

  對我們凡夫來講,上師就是真理的人格化。頂果仁波切說:「沒有一佛是不依修持、不依精神上的導師而證悟。」諸佛都需要精神真理的指導老師,才能證悟,我輩亦然。超越心靈的唯一途徑是信仰。佛告訴舍利弗:「只要依信仰,就能了解絕對的真理」。信仰是成就的源頭,沒有信仰,怎會親近善知識?未親近善知識,如何了解真理?凡識不能盡知諸法,一般人並非不學而能的全智者。有人未經修持,卻聲稱自己開悟了,竟然也開始傳法授課,自欺欺人如何能信?事實上,唯有借著上師的引導,才能識得本具心性;了悟自已的心性,才能重新開悟,獲得本具的智慧—佛性。

  

  外在上師正是內在上師(佛性)的示現;也可以說,外在上師是內在上師的發言人。爲什麼我們不當自己內在上師的發言人呢?因爲你與內在上師尚未接觸相通,佛性還沒有被發掘,所以需要外在上師,指引你步上成佛之路,並且讓我們發現:佛不在外面,不在佛像裏面,而是本具于自已心中,所謂「是心是佛」。所以,在我們還不能夠確定「佛就在我心中」之前,上師就是佛的代言人。確定之後,上師就是佛。但究竟來講,是自已讓自已成佛,而不是哪位外在上師讓你成佛。然而上師能夠讓我們明白所不明白的,同時進一步了義所明白的(亦即引導弟子,從對「相對真理」的理解,進一步提升爲對「絕對真理」的了義),並教導我們如何認識心、了解究竟真理,並恢複我們的信心及信仰力,從「不認識真實自性之苦」解脫;不了解心的自性,就像一個人被囚禁于暗室之中。所以上師功德如海,恩德浩瀚,無比殊勝啊!

  

叁、體認上師本質,開啓加持之源  

  

  索迦仁波切曾說:「談到喇嘛或者是上師的本質,我們必須記住,上師不是一個人而已,上師代表一切真理的持有者,並且就是由上師將真理如實教導給我們。同時上師也包含了一切諸佛以及祖師的慈悲,還有智慧的加持。」頂果法王亦曾開示:「上師是一切加持的根源;沒有上師,我們將無法了解甚深法門,也無法得到法的加持。」

  

  上師的智慧心,就是「超越邊見的無二」,如大手印的真理,是絕對的、無二的、超越一切的。曾有學者主張:「所謂的佛或者喇嘛,並不是如同鐵、水晶、金銀一樣物質化的東西,你絕對不能以物質的態度來思考他們。喇嘛或者佛的本質是空性,他們的自性是清明的,其外相則閃耀著不受阻礙的覺知,充滿靈性。除此之外,並沒有物質上的形態或顔色。明了上師究竟爲何之後,我們就能夠生起信心,並且將心沈浸于其中,平靜住于其上。這種態度、認知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上師究竟超越物質上的形態或顔色。也許有人不表贊同,因爲我們所看到的上師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執取上師的色身,就等于只看到上師的皮,畢竟外相非永恒且變異;若執取上師外相,這表示我們還不認識上師,否則,應該能看到上師的智慧心、以及上師的內在本質。上師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清明無染的智慧、就是空性、就是佛。唯有對此真正了解,才算了解上師,而不會在意上師外相的美醜胖瘦。因此請切記,莫以世俗的觀點看待傳承上師。(此處所謂的上師,乃如法具有傳承、並經由修持證悟者,非自稱的上師。)弟子實在不應該認爲,上師只不過是個也會吃喝拉睡,有情緒的平凡人而已。如果做如是想,那麼珍貴的上師在我們心中便與凡夫無異,我們將無法得到加持和教導;而對上師來說,一點增損都沒有。 (注二)

  

  相信上師!將上師所教導的一切言說教法,如實奉行,善加體會,直到我們能夠將佛法徹底融入心中成爲一體。此時,將蓦然發覺,原來上師與法教是不可分的、我們的心與上師亦未曾分開!而自然能夠完全從上師領受佛法的慈悲加持、體解深義。這就是「信心、加持、開悟」的修行叁部曲。如是,一旦了解上師的本質,上師將恒住我們心中,一刻也不會改變;如果不了解上師本質,往往就因上師的住世而遠離(以爲來日方長不懂珍惜,未能及時親近學法)、因上師的舍報而後悔哭泣,如此將永遠得不到上師的加持。

  

  每當碰上障礙或心中不快的時候,我會先向蓮師祈禱,以及與蓮師無別的DB法王傾訴吶喊內心的話。每每在睡夢之中,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征兆啓示。過去曾夢見一位圓寂的上師,醒時心中疑惑隨之消解。每當特殊夢境生起時,我的心就再次被打開,猶如一人站在雲端之上,一望無際;心則如同潛于大海深底,未見波濤,舍離邊岸,無有憂愁。這讓人領悟到,當我們站在岸邊的時候,見到的是巨浪千層如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當我們進入深海之中,卻發現原來大海是這麼的平靜。以此形容「修心」的迷悟,十分貼切;而有此體會,亦是上師的加持。

  

  由于對上師的信仰,清淨具信的祈禱,必能相應。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能夠憶起上師,就會如實得到加持。而不必憶起上師,然後馬上去問他,「上師您曉不曉得?您有沒有加持?」再次強調,究竟的上師,是我們自已內心真實的自性。雖然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上師,但了解上師的本質,是一切修持之中,最主要的加持來源。

  

四、上師的責任與特殊教導

  

  一位好的上師,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性,再叁使用各種方法淨除弟子的習氣,甚至會叫我們去做最不願意做的事情。總之,上師教導我們如何發現自已、了解自已,最重要的是,如何超越自已。所以一位上師所奉行的真理,就是啓發弟子的智慧;爲達此目標,常行各種方便善巧。因此,上師說法,並不一定要坐在高大的法椅上,也不一定告訴你我現在要傳法與你。事實上當我們跟上師日常生活在一起時,上師無時不刻都是一本活字典,而能夠了解多少、吸收多少則完全看我們自已。曾有一例:要某弟子去拔草,但其實已無雜草可拔。所以弟子問道:「該拔哪裏的草?」我說:「拔大理石上面的草。」弟子說:「大理石上面怎麼會有草?」我說:「不僅有,還很茂密」。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

  

  上師的可貴,就是將真理透過擬人化的譬喻來教導,讓我們方便了解,這就是金剛乘上師的教導特色;而不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把真理模糊化,致使衆人看到的真理永遠是世俗的相對法。金剛乘的上師不會如此,會讓我們去看去了解,以二谛詳述。這種教證法適合于金剛乘根基者,若非根基,也許會說所學與生活不相應。人就是在此中産生矛盾。

  

  金剛上師,就是絕對真理的宣揚者,于宣揚真理中間不被任何外來無明所懷疑;只要是如法的弟子,如法的上師,必須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這是上師跟弟子之間神聖的誓言—叁昧耶戒。但在這神聖誓言的背後,你我同樣擁有人的軀體,所以我們在某些觀點、認知上,常會起沖突。若與上師意見相左時,應以上師指示爲首要。若見上師行爲不對故有所質疑時,應忏悔,是自己障礙顯現,眼的業力所致,因而見到上師的不好。是己不好,非上師有過。若對上師心生不滿時,應即向上師頂禮,…

《信心與開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十叁戒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