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与开悟

  

信心与开悟

  

  论上师的本质以及臣服上师的重要

  

  • 内在上师与外在上师
    • 众生本具如来藏
    • 灵性上师的出现
  • 依止上师乃成佛之所依
  • 体认上师本质、开启加持之源
  • 上师的责任与特殊教导
  • 降服欲望,战胜头脑;清明觉知,本来存在
  • 超越二元对立,归于绝对圆融
    • 超越「外在物质」与「内在心灵」之对立
    • 超越「理性」与「非理性」
  • 追随上师,全心臣服
    • 我执、怀疑是修行的毒害
    • 交心、无我与蜕变
    • 从神圣密切的师徒关系到内外合一
  • 源自空性的慈悲教诲
    • 奉行师谕、不违如愚
    • 卸下精神武装与伪善
    • 自然趣入解脱道
  • 彻入骨髓的真实信心,决定开悟

  

众生本具的「无染自性」、「真实的佛性」,就是内在上师;外在上师则是佛的具体化现,是慈悲、智慧的表征。依止上师,乃成佛最直接的途径。

  

  

  

  

开悟解脱,必得战胜自己的欲望;要战胜自己的欲望,就是要战胜自己的大脑!真正能够改变你的,是对上师的信心与臣服。

  

  

  

  

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师的指导,才能进入当下的存在、进入生命的核心,进入生命的狂喜!

  

  学习佛法,追求心灵的解脱是唯一目标,故当依心的譬喻而领悟,因此需要一位灵性的上师引导,告诉我们什么是念头,并教导我们如何清净念头。未了解心的体性之前,心中充满妄念以为是心;唯有念头清净了,心才得以自在。清净妄念的方法有很多,众多方法中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了解上师的本质」为依归。如果不了解上师的本质,那么我们将无法体会他所说的真理与教导,也没有办法完全接受金刚乘的「方便道」。何谓「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上师跟弟子心与心之间,建立起密切神圣的关系,并透过直接的清净法门,在师徒互动上体验教法,而在适当时机,由上师直接指出我们的自性,这就金刚乘殊胜的方便道。

  

一、内在上师与外在上师   

  

  修持过程中,上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上师有二,一者为外在上师、一者为内在上师。分别简说如下;

  

 () 众生本具如来藏

  

  何谓「内在上师」?众生「本具的无染自性」、「真实的佛性」,就是内在上师,这是最究竟的导师。佛说每一个人,乃至六道众生都具有佛性,此乃成佛之因;如果众生不具足佛性,则无论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近代伟大的圣人,蒋扬钦智却吉罗佐经常如是说道:「虽然我们本具佛性,无始以来却被无知和迷惑所蒙蔽;即便如此,内在佛性从未屈服于无知之下,反而与迷惑对抗,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上师—殊胜的佛性。」弥勒菩萨说,「众生本具如来藏,一时盖障所染故,佛性如矿中金,一时不显,但金之体性不变。」

  

  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本具佛性,那不用修行,我就是佛。」乍听之下合乎逻辑,实际上却是邪见。因为佛具足「断证功德」,而我们却充满烦恼和迷惑。众生的佛性,无始以来被无明、怀疑等各种染污所障蔽,好像钻石掉入泥沼,显现不出耀人的光泽,所以众生所具的未净佛性称为「如来藏」。所幸每当我们即将坠入轮回深渊,难敌罪恶诱惑之际,佛性的特质总会一再显现提醒我们,不让心继续往下堕落。所以说,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从未曾真正屈服在迷惑之下。佛性,这位内在上师,从未遗弃我们,总在我们陷入迷惑的时候,努力将我们拉回真实的佛性之中;且以无尽的慈悲,毫不厌倦地示现各种方法净化我们的心灵。也正因如此,不管是否曾听闻佛法,那怕是作奸犯科、杀人放火的歹徒,也总能在关键时候、或生命的最后一刻涌现慈悲。「我对不起家人!」这或许是绝望的忏悔,但仅此一言,却足以证明,对不起家人的善念尚在。而慈悲,正是众生本具的佛性特质之一。但由于过去世的誓愿(或者说是愿力)、祈祷、以及清净善业所致,我们这一生「内在的导师」,将因此不假任何学习而自然觉明;过去世善业积聚得越多,这一生洞悉事理、乃至体悟佛法的能力就越强。反之,有人却因过去世的业力使然、恶缘感召,即便做坏事,像偷了别人的东西也认为理所当然。这些人值得同情,因为无明,不晓得自已所做所为何等愚蠢。我们应原谅他的无知并善加劝勉才是,否则一味诃斥只会引起他的瞋恨;不知善巧方便,未能有效劝阻,亦不智。无论如何,为了开显佛性,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修持。从失败中看见痛苦,并且战胜苦恼。一样的呼吸却有不同的生命品质,活在当下每一刻,保持觉明的心,不被妄念所占据,这才是修持。

  

  我们应该这样想,这一生,乃至过去世,生活中的痛苦其实就是最好的导师,可惜众生多半未能体认而无法获益。历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若能明白不过是一场戏,那么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导演。否则,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最后以假做真、舍不得下台,那就成了永不落幕的舞台剧,这就是轮回。而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获得的。譬如,我们都不喜欢痛苦而希望快乐,但人生不可能只有乐没有苦;所以唯有怀着超越苦乐的心,才能从痛苦之中解脱;如果一直希求快乐,痛苦反将如影随形,永无解脱之际。当我们感受痛苦时,如果跟着痛苦走,恐将苦不堪言;一旦我们认清念头的虚幻不实,便可把它舍弃,不再受其左右。「念」本无力,执著者念则如山。当我们受苦、知苦、而欲离苦时,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净化;若不经验痛苦,如何能知「苦」为何物?若不知,即不能舍。然而世间人却都害怕「苦果」而不畏「苦因」,殊不知欲断苦果、当不造苦因,果方不生。所以菩萨行菩萨道,瞭知诸法体性是空,虽入轮回不执轮回之苦,而能成就「净不净业」,成熟众生种性。(案:所谓「净不净业」,此观点是以菩萨自身看待,若以众生看待,则是「不净净业」。)

  

 () 灵性上师的出现  

  

  一位具有色身的灵性上师,虽不是内在的自性上师,但合格的外在上师,具有学修超然的能力,并能引导我们认识内在的上师。

  

  外在上师有三种。第一、皈依上师:令你成为佛教徒的那位上师即是。第二、传法上师:传授法门仪轨,让你可依循修行的,称为传法的上师。第三、最重要的,根本上师:能够让你开悟见到自性的这位上师,就是你的根本上师。就传承而言,我们共同的根本上师就是 jia华噶mbDB法王,也许你没有机会或因缘可觐见DB法王,或从噶mb学习佛法,但当你进入我噶玛噶居传承时,噶mb就显现在你的头顶上,无关乎是否亲自从法王那里得到法益。信心具足,进入本传承的同时,就已得到噶mb的加持,因为本传承所有上师的加持力都来自历代DB法王。

  

  通常根本上师只有一位,但我却有三位根本上师。历代以来,DB法王一直都是我皈依、追随、依止于座下的根本上师(但并非每一世都有因缘巧遇法王,像十六世法王我此生就没见过)。再者,我这次转世为夏玛…

《信心与开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十三戒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