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與開悟
—論上師的本質以及臣服上師的重要—
- 內在上師與外在上師
- 衆生本具如來藏
- 靈性上師的出現
- 依止上師乃成佛之所依
- 體認上師本質、開啓加持之源
- 上師的責任與特殊教導
- 降服欲望,戰勝頭腦;清明覺知,本來存在
- 超越二元對立,歸于絕對圓融
- 超越「外在物質」與「內在心靈」之對立
- 超越「理性」與「非理性」
- 追隨上師,全心臣服
- 我執、懷疑是修行的毒害
- 交心、無我與蛻變
- 從神聖密切的師徒關系到內外合一
- 源自空性的慈悲教誨
- 奉行師谕、不違如愚
- 卸下精神武裝與僞善
- 自然趣入解脫道
- 徹入骨髓的真實信心,決定開悟
◎
| 衆生本具的「無染自性」、「真實的佛性」,就是內在上師;外在上師則是佛的具體化現,是慈悲、智慧的表征。依止上師,乃成佛最直接的途徑。
|
|
|
◎
| 開悟解脫,必得戰勝自己的欲望;要戰勝自己的欲望,就是要戰勝自己的大腦!真正能夠改變你的,是對上師的信心與臣服。
|
|
|
◎
| 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師的指導,才能進入當下的存在、進入生命的核心,進入生命的狂喜!
|
學習佛法,追求心靈的解脫是唯一目標,故當依心的譬喻而領悟,因此需要一位靈性的上師引導,告訴我們什麼是念頭,並教導我們如何清淨念頭。未了解心的體性之前,心中充滿妄念以爲是心;唯有念頭清淨了,心才得以自在。清淨妄念的方法有很多,衆多方法中有一共同點,就是以「了解上師的本質」爲依歸。如果不了解上師的本質,那麼我們將無法體會他所說的真理與教導,也沒有辦法完全接受金剛乘的「方便道」。何謂「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上師跟弟子心與心之間,建立起密切神聖的關系,並透過直接的清淨法門,在師徒互動上體驗教法,而在適當時機,由上師直接指出我們的自性,這就金剛乘殊勝的方便道。
一、內在上師與外在上師
修持過程中,上師的引導非常重要。上師有二,一者爲外在上師、一者爲內在上師。分別簡說如下;
(一) 衆生本具如來藏
何謂「內在上師」?衆生「本具的無染自性」、「真實的佛性」,就是內在上師,這是最究竟的導師。佛說每一個人,乃至六道衆生都具有佛性,此乃成佛之因;如果衆生不具足佛性,則無論怎麼修都不可能成佛。近代偉大的聖人,蔣揚欽智卻吉羅佐經常如是說道:「雖然我們本具佛性,無始以來卻被無知和迷惑所蒙蔽;即便如此,內在佛性從未屈服于無知之下,反而與迷惑對抗,這就是我們內心的上師—殊勝的佛性。」彌勒菩薩說,「衆生本具如來藏,一時蓋障所染故,佛性如礦中金,一時不顯,但金之體性不變。」
有人認爲,「既然我們本具佛性,那不用修行,我就是佛。」乍聽之下合乎邏輯,實際上卻是邪見。因爲佛具足「斷證功德」,而我們卻充滿煩惱和迷惑。衆生的佛性,無始以來被無明、懷疑等各種染汙所障蔽,好像鑽石掉入泥沼,顯現不出耀人的光澤,所以衆生所具的未淨佛性稱爲「如來藏」。所幸每當我們即將墜入輪回深淵,難敵罪惡誘惑之際,佛性的特質總會一再顯現提醒我們,不讓心繼續往下墮落。所以說,我們內心本具的佛性,從未曾真正屈服在迷惑之下。佛性,這位內在上師,從未遺棄我們,總在我們陷入迷惑的時候,努力將我們拉回真實的佛性之中;且以無盡的慈悲,毫不厭倦地示現各種方法淨化我們的心靈。也正因如此,不管是否曾聽聞佛法,那怕是作奸犯科、殺人放火的歹徒,也總能在關鍵時候、或生命的最後一刻湧現慈悲。「我對不起家人!」這或許是絕望的忏悔,但僅此一言,卻足以證明,對不起家人的善念尚在。而慈悲,正是衆生本具的佛性特質之一。但由于過去世的誓願(或者說是願力)、祈禱、以及清淨善業所致,我們這一生「內在的導師」,將因此不假任何學習而自然覺明;過去世善業積聚得越多,這一生洞悉事理、乃至體悟佛法的能力就越強。反之,有人卻因過去世的業力使然、惡緣感召,即便做壞事,像偷了別人的東西也認爲理所當然。這些人值得同情,因爲無明,不曉得自已所做所爲何等愚蠢。我們應原諒他的無知並善加勸勉才是,否則一味诃斥只會引起他的瞋恨;不知善巧方便,未能有效勸阻,亦不智。無論如何,爲了開顯佛性,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修持。從失敗中看見痛苦,並且戰勝苦惱。一樣的呼吸卻有不同的生命品質,活在當下每一刻,保持覺明的心,不被妄念所占據,這才是修持。
我們應該這樣想,這一生,乃至過去世,生活中的痛苦其實就是最好的導師,可惜衆生多半未能體認而無法獲益。曆盡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若能明白不過是一場戲,那麼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導演。否則,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最後以假做真、舍不得下臺,那就成了永不落幕的舞臺劇,這就是輪回。而日常生活的各種經驗,不一定都是我們想獲得的。譬如,我們都不喜歡痛苦而希望快樂,但人生不可能只有樂沒有苦;所以唯有懷著超越苦樂的心,才能從痛苦之中解脫;如果一直希求快樂,痛苦反將如影隨形,永無解脫之際。當我們感受痛苦時,如果跟著痛苦走,恐將苦不堪言;一旦我們認清念頭的虛幻不實,便可把它舍棄,不再受其左右。「念」本無力,執著者念則如山。當我們受苦、知苦、而欲離苦時,痛苦本身就是一種淨化;若不經驗痛苦,如何能知「苦」爲何物?若不知,即不能舍。然而世間人卻都害怕「苦果」而不畏「苦因」,殊不知欲斷苦果、當不造苦因,果方不生。所以菩薩行菩薩道,瞭知諸法體性是空,雖入輪回不執輪回之苦,而能成就「淨不淨業」,成熟衆生種性。(案:所謂「淨不淨業」,此觀點是以菩薩自身看待,若以衆生看待,則是「不淨淨業」。)
(二) 靈性上師的出現
一位具有色身的靈性上師,雖不是內在的自性上師,但合格的外在上師,具有學修超然的能力,並能引導我們認識內在的上師。
外在上師有叁種。第一、皈依上師:令你成爲佛教徒的那位上師即是。第二、傳法上師:傳授法門儀軌,讓你可依循修行的,稱爲傳法的上師。第叁、最重要的,根本上師:能夠讓你開悟見到自性的這位上師,就是你的根本上師。就傳承而言,我們共同的根本上師就是 jia華噶mbDB法王,也許你沒有機會或因緣可觐見DB法王,或從噶mb學習佛法,但當你進入我噶瑪噶居傳承時,噶mb就顯現在你的頭頂上,無關乎是否親自從法王那裏得到法益。信心具足,進入本傳承的同時,就已得到噶mb的加持,因爲本傳承所有上師的加持力都來自曆代DB法王。
通常根本上師只有一位,但我卻有叁位根本上師。曆代以來,DB法王一直都是我皈依、追隨、依止于座下的根本上師(但並非每一世都有因緣巧遇法王,像十六世法王我此生就沒見過)。再者,我這次轉世爲夏瑪…
《信心與開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