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與開悟▪P6

  ..續本文上一頁望、不平消除。當自我消除的時候,就能看到真正的存在,那個才是真我。但是那個存在,無法言喻,它是有那麼一點東西,但那個東西,不是什麼好東西、也不是什麼壞東西,因爲它根本不是東西。一旦能夠見到它的存在,真正的喜悅就會如泉從地湧出,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世俗的快樂,只是感官上的取樂,事實上是痛苦的僞裝。世間任何快樂,最後必然以痛苦收場。就像夫妻的恩愛,所隱藏的就是恨。你不會去恨一個你未曾愛過的人,所以當你被愛或愛人的時候不要太高興。如何穿透苦樂愛恨而超越之?這才是弟子應學的課程。

  

  關中某日,我坐在馬桶上,因爲沒吃東西,所以就沒東西可拉。那時候我起了個煩惱心,「感覺上,現在是上廁所的時間,爲什麼沒有東西可拉呢?」剎那間想到了,原來沒吃東西;可是既然肚子是空的,爲什麼還會想坐在馬桶上呢?習慣嘛!我們都活在自己的習慣之中,都成爲習慣的奴隸,無有一刻當自己的主人。我們應該主宰身體,而不是被身體所主宰。

  

  想到自己根本沒吃東西的時候,腦中一片空白,忽而想起,我到底出家多久了?算一算,十五年了。真的這麼久嗎?真的有時間的存在嗎?但照照鏡子,看看頭發,都白了叁分之二了,白發又好像是時間最好的證明。但是時間在哪裏?

  

  也許我說的你一時無法體會,就像那年爲期兩個月的閉關,對爲師來講,永遠都是現在,沒有所謂的兩個月。在我心裏面,心沒有時間,心也是沒有年齡的。不相信可以問問年長者,「你會覺得你老嗎?」答案是「不會!我還很年輕!」爲什麼?凡夫不認爲自己老了,看似「超越時間」,其實卻是執著心作祟,想捉住青春的尾巴。兩者的意境雖然有別,但心的時間概念卻是一樣的,心沒有時間概念、只有概念的時間。假設現在是九點四十分。但美國、印度……其他各地,都不是九點四十分。時間是一種概念,是人創造出來,用來欺騙自己的,記住,不要被時間所欺瞞!一位覺者,他是超越時間空間的。覺者心中,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凡夫衆生,則受限于時空。過去我們學習時間有現在、過去、未來叁個層次。但在關中,我的感覺只有現在,根本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甚至于連現在都不存在,那種體會,非常深刻。隨之有許多源自內心、很深很深的話想告訴大家,因爲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弟子……

  

 () 奉行師谕、不違如愚

  

  十多年來,我把全副精神放在寺裏,用各種方便,希望能在南臺灣趕快建立金剛乘道場。因爲唯有殊勝道場,才能培育僧衆,促進藏傳佛教中土化,讓菩提種子在此發芽、成長、開花。所以一面積極募款、勾勒建寺藍圖、同時也要兼顧教導弟子。

  

  過去爲師對于弟子的教導,偏重依循經典;相對的,個人內在經驗的部分較少。佛法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經典、一是經驗;真正要教給弟子的是經驗,而不是經典。今後將調整做法,經典的內容暫且放下,改以宣說爲師所學經典後內在的體驗爲主。此時,唯有我真正的弟子,願意追隨我;在道上陪伴我的真正的弟子,才能夠像瘋子一樣,看似毫無分別、毫無判斷力似的跟隨我。(「瘋子」一詞,意謂去除防禦心。)

  

  講述這些觀念的同時,我要特別強調,佛是顛倒世間的叛逆者。世俗人追尋的是擁有財富名聲地位權力,最後還要擁有一副上好的棺材;娶妻生子、工作賺錢,拼了一輩子,就爲了小孩。最後,平生所有,一樣也帶不走,只有業隨身,繼續進入另一個輪回墮落痛苦去了。而佛陀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佛陀放棄王位、國家、人民,及一切榮華富貴,他願意出家成爲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乞士。這對一般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以理智頭腦去想,仍百思不解。談到出家,一般人就會以爲,是不是感情受創、事業失敗啊?事實不然。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真正具有智慧勇氣的人,才會選擇這條成佛之路。他能勇敢地面對挑戰、勇敢地顛覆世俗生活。出家,所過的也只不過是與世俗不一樣的清淡生活。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減少一些麻煩,讓自己過很單純的日子。然而每天都有許多利生工作,怎會單純呢?以單純天真的心看待一切,自然單純。

  

  弟子們都願意追隨我。但是當有人想發心出家的時候,家人總是反對,多麼矛盾!今後,噶居寺將會著重在僧衆的培養,著重帶領弟子步上正道,尋求解脫;而不是鼓勵弟子創造更多的財富。財富只在需要及助人的時候才有用,否則是沒用的。建寺已經快完竣了,一旦完成後,就不必再費心力于募款了。

  

 () 卸下精神武裝與僞善

  

  庚辰年,前來迎接我出關的弟子,可分兩種,一是充滿好奇,想來看看仁波切閉關之後有什麼不一樣?另一,就是祈求加持的,是對未來不確定方向,想要學習佛法投入修行,但一直陷于恐懼之中、且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冀盼仁波切給予特別的加持,讓自己獲得重生。

  

  修行到底修什麼行?行,有內行、外行;內行,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認知與活動;外行,是外在的行爲。其實內外一時是分不開的。內心所想的,足以影響外在的行爲。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常形成對事物的判斷,包括對輪回假相的執著、對自我的肯定,在在都是我們的習慣。很少有人會問:「我活著到底是爲了什麼?」一般人活著,就是要生存下去、爲一較長短、爲了爭一口氣,而且要活得符合潮流、符合大衆的想法。這些「自尊、自我、自以爲是」的想法,以及世間的模式,就是輪回的基礎,也正是解脫道所要對治的資糧。所以修行到底修什麼?就是要修正內在外在的行爲、顛倒世間的模式。佛教很多經典提及,衆生是顛倒行;心經上也講,「遠離顛倒夢想」。一般人認爲正常正確、理所當然的,在佛法領域中、在佛陀的教導下,卻未必是這麼一回事;世俗本是錯誤顛倒的,所以佛法就是要顛倒「顛倒」。要大家放棄自我,這談何容易!有人認爲,「如果周遭的人不需要我,那活著就很沒尊嚴了!」就是不了解佛法真谛,才會有如此想法。社會強調的是:「我」的存在,但佛教講的是「無我」的精神,以對治滅除對「我」的執著。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某些對錯觀念,但其中不乏僞裝,及對純真本性的壓抑。(注四)很多小孩常是皮笑肉不笑,只爲應付大人的需要,完全失去應有的天真。這難道不是大人誤導所致?最天真的大概是智障兒了,他們很單純地表現自己的內在世界,可是我們覺得他們是智障。其實一般人才是智障,硬在腦袋瓜堆了那麼多東西,拼命記憶學習,最後卻被大腦所製約束縛,加深了「所知障」對修行的妨礙。但一般人的大腦,開發尚未足叁分之一,剩下叁分之二未開發的,那些部分才是真正的存在!此外,在家庭或社會,也常被教導必須說謊,不能掏心挖肺說出內心真實無隱瞞的話,否則不是被傷害,就是被人家認爲叁八無聊。最後好像只有帶面具、講謊言才是真實,因爲當你講真話時沒人願意相信。(注五)謊言的世界,帶來痛苦。謊話說多了,連自己都不曉得自己講的哪句話可以相信?你也不知道所聽到的哪句話爲真?

  

  人際互動中,要學會講真誠的話。尤其回到寺裏,你不需再說謊,應該赤裸裸地面對諸佛菩薩、面對上師、面對法侶同修,不應再有所隱瞞。如果來到寺裏,還把外面的習氣帶進來,還要說謊話,或做一些突顯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表示自己比別人優秀的行爲,那麼這裏就會成爲你的障礙。回到寺裏,最令人高興的,就是你可以卸掉面具等所有精神武裝,好好充電,洗滌積存內心深處的習氣染垢。不需僞裝,剛開始你或許別扭不習慣(注六), 但只要願意卸下自己的武裝和僞善,爲師必然會幫助你,如此才有機會進入「真我的存在」——佛性,才可能開悟蛻變。開悟過程唯一的資糧、唯一的所依,就是對上師全然的信任。換言之,上師的幫助對行者而言是最重要的。

  

 () 自然趣入解脫道

  

  佛教概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談盡的,唯有藉由對佛法的興趣、信心,不斷親近善知識,聽聞思維、吸收觀念,再慢慢消化,轉爲自己的見地。直到自己確信這個概念是對的,不再受製于外在影響,就是所謂的「堅固的信心」。可惜,我所接觸了解的,很多人學習佛法好像不再爲了生死大事、不再爲了信仰真理、實踐真理,只是祈求平安,如此則你所學的佛法,就像盛夏柏油路面冒煙、光影折射般虛幻。信仰若只建立在祈求之上,將會變質,淪爲「你保佑什麼,我回饋什麼」的買賣交易。錯誤的學佛心態、將衍生錯誤的師徒關系。所以上師的悲哀就是,弟子將上師當作一種道具,「需要的時候,上師就是上師,我不需要的時候,就希望平起平坐。」所以,弟子的認知不正確,師徒關系的負擔是痛苦沈重而無意義的,若上師的存在無助于弟子的解脫,關系不必再延續。但是,上師是不會舍棄弟子的。

  

  每一次的師徒相逢,爲師都很高興,但也爲各位擔心。每當開示即將結束時,大家就開始想著︰回去路上不曉得會不會塞車?不曉…

《信心與開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十叁戒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