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禅宗

  

略論禅宗

  

一九九六年六月講于濟南

  

元音老人是當代大德,學佛數十年,棄絕名利,離親斷愛,融通禅淨,弘法利生,于二○○○年二月坐化,瑞相昭著,所著《略論明心見性》,《佛法修證心要》,《恒河大手印》,《中有成就秘芨》,《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等脍炙人口,佛子都以先睹爲快。近來其門人樂玉鳳居士搜集整理老人遺著數篇,擬予刊登,以供同好。其內容通俗而又精辟,發前人所未發,有利于心地法門的弘化,因此歡喜贊歎,特予介紹。

   徐恒志

   二○○○年叁月十九日

   參禅一法,人每視爲畏途,以爲非上根利智不能悟道。其實悟道並不難,祗遇明眼人就其轉身不得處輕輕一點,無有不當下自見者,惟無福德者,雖遇明眼人爲之點破,亦不敢自肯承當,以爲天下無如此便宜事而自甘退屈,是爲甚難。

   複次,自肯承當亦不難,而難在點悟後綿密保任掃除習氣。因悟道是一回事,證道又是一回事,不可混爲一談。悟道雖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除,須用功把習氣打掃淨盡,法身方才證得圓滿,方才可成佛。絕非一悟萬事休,即爲證道也(個別上上智人頓悟、頓修、頓證者,不在此例)。所以悟後掃除習氣,至堪重要,若鹵莽從事不勤苦用功,綿密保任,非但徒落知介,成爲狂慧而已,抑且將招大愆焉!

  

第一章略論禅宗

  

晚近禅宗行人皆按固定方式,抱牢一則刻板死話頭苦參,絕無當初馬前相撲電驟雷轟之雄姿,亦鮮旁敲側擊、活、殺同時之妙用,以至學人多死于句下,有者二、叁十年絕無消息,有者知難而退,大有後繼無人之歎,宗門以是冷落,佛法以是衰微,良可慨也。

   近之學者,機智陋劣,固亦爲參而無悟之由,要無過量智人爲之相機引導圓活指示實爲主因焉。時至今日,若再墨守成規,教學人用二叁十年光陰死參一則刻板話頭,非惟絕少此等苦行之人,亦爲時代環境所不許,故實有按時代背景與行人機感之不同改革其設施之必要焉。

   在禅宗昌盛之時,其門庭設施莫不隨時代機感而變,而不固循襲守,如曹溪不襲守,達摩、慧可、希遷、道一亦不因襲前人。下至五宗七派之門庭角立,亦莫不從自己胸襟流出,出奇製勝,隨時代而變化。此種蓬勃奮進之精神實爲宗門大放異彩之所由。但後之傳承者不思獨立創造、發揚光大而偷襲祖宗余緒,執守其爲當時之作略而斤斤以嫡傳兒孫自居,以廣招徕,以是宗風大減,遞代以降,傳至今日,除一二碩果僅存者外,每況愈下。

   今日時代已變,機感亦遷,人皆多能,而能者多勞而繁忙,再教以用多年苦行參死話頭,非惟于學人無益,抑且于宗門以至整個佛法有極大損害。茲擬恢複六祖至馬祖、石頭時之活潑作風予學人,觌面直指,就其粘縛處爲之抽釘拔楔,應病與藥,使其當下悟去,不必遠兜遠轉,囑其自參自悟,迨其悟後,再詳示以曆境練心,掃除習氣之法,俾其圓證法身歸家穩坐以挽宗風而續佛慧命。質之高明,以爲然否?

   紫柏禅師雲:“設我在臨濟、德山會上一棒一喝即便悟去,何用多年辛勤苦參!”此過來人深知其中甘苦出示肺腑之言,可見參話頭,尤其如今之死話頭,鈍置人之甚!但此刻板話頭之風由來已久,相因成習,積重難反!今我提倡改革,不知要招諸方多少口業!複次直指之道變化多端,非僅直敘一途:有反逼、暗示、縱奪、引逗等等妙用之分,端賴師家視學人之機臨場靈活運用,方收宏效,不可死執一種,以是師資至堪重要,若無大手筆宗師,亦徒喚奈何而已。

  

第二章直指與質疑

  

一、直指之道,手法繁多,前已言之,茲就直敘法中比較具體、而易悟入者,權舉一例,略明如下:

   玄沙雲:“離見聞覺知現量即是真心。”這句話看似平常,確是具體指示我人見性悟道之捷徑切要語。因我人無始以來,執著根身四大以爲實有,日常生活均囿于見聞覺知上取舍分別,因而妄念叢生,锢蔽自性,流浪生死,無有了期。今欲明心悟道,了脫生死,須就路還家,從息妄上下手。息妄之法,須知一切聲色貸利,皆緣生無性,猶如夢幻,無可執取(即欲執取亦執取不著,因自己色身亦無常),祗隨緣應用,勿生粘著。故曰離見聞覺知也。所謂離見聞覺知者非不見聞覺知也,是即見聞而不著見聞。蓋不著見聞則雖常見常聞而無見無聞,無見無聞則無愛憎取舍,妄念停息矣!妄念息則真光發,一切聲色貸利橫豎于前,宛如明鏡照形、稱其量而顯現,雖絲毫無隱,但無分別沾染,是爲現量。此現量真境,雖空寂而靈知,無分別而又不斷滅,學人于此急著眼,看還是自己本來面目否!!!果能于此一肯肯定,則大事畢矣!

   雲門雲:“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已明白向你道離此現量真境,而無處覓取真心矣。

   複次,古德之所以將一句無理路言句抛向學人,而前者也無非逼伊于妄心行不得處,回光一鑒薦取真心而已,何有他哉!學者果于此具體之指示薦取真心,甯不慶快!

   二、忽問曰:悟道須于座上豁然脫落,親見本來,方爲真悟,何可如此輕便,因一語之指示而一超直入哉?余不禁笑曰:悟道有一定之方程式乎?古德今來天下悟道者多矣:有者于行腳之頃省悟;有者于掉臂謦欬之際觸發;有者于他人笑談之會打開;有者于睡夢之中凜覺;而更多者則于師家指示之下一言相契打開玄關識鎖而豁然大悟,未聞均于座上參悟也。子何必固執坐禅而死于定中。須知禅貴妙悟,于日用中得其受用,而不在死坐守定,而妙悟又貴有人隨機指示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且若專重空坐,不得活用,反爲禅家所不許。因禅非同止觀,以定而開慧。禅乃以極強之慧力參悟本來的,識得真心後而自會于定也。大慧呵爲默照邪禅,即罵此等死漢。六祖雲:真見性人掄刀上陣,亦自見性。可見禅之爲禅,非禅定之禅,全在妙悟而得活用,不在死于鬼窟中作活計也。即如習定,若在座上有,下座便沒有;在禅堂有,出禅堂便沒有,連定亦非。以大定無出入,不可打作兩截,遑論禅哉!今示子離見聞覺知現量即是真心,本是叫汝于不著見聞覺知時妄心不行處,親見本來。也是叫汝識得這活生生的靈妙真心,不受他瞞,在日用中得其受用。非叫汝徒在言語上作道理會也。子何不惺惺著是哉!

   叁、又問曰:如此明示,古德不許。以多半落于所介,贻害學人。需自參自悟,方得受用。如于岫大夫問紫玉禅師,如何是佛?玉召大夫,岫應諾,玉直指雲:即此是,無別物。岫于言下有省。當時亦覺慶快省力!但藥山聞雲:于岫埋向紫玉山中了也。可見直指害人,古德不許。迨後岫聞藥山言有疑,再告藥山請益,複如上問,藥亦召大夫,岫再應諾,藥問雲:是什麼?岫方言下大悟。可知道須自悟,不可由人告知。今如此直言不諱,不亦害人乎?

   答曰:子祗知其一,不知其二。古德不肯,乃考驗學人是真悟還是假悟,能否不上當也。夫直指非僅記取師家一言半語,颟顸儱侗地會個道理,即算悟也。須的的悟師家之開示,引起兩心之共鳴,打開心靈深處之寶藏,真實認可,方爲悟道。譬如尋物,不知去向,經人指示朗然在目,親眼實見,雖經明示,甯非自悟!此如禅家“囫的”一聲時也,十分尊貴,非僅知介,幸勿錯會。惟學人機智不一,個別鹵莽漢,未真認可,似是而非,徒記一言,以爲悟道,一經拶著,即瞠目結舌,不知所措,此是病非禅,不可混爲一談。所舉于岫公案,乃藥山老婆心切,恐其悟處不真,自誤誤人。且垂一釣,試其是否上鈎而考其腳跟是否點地也。因真悟心者,雖佛語亦不堪入耳。反是,則不免隨人起倒。當時于岫亦祗囫囵吞個棗,並未真悟,不免隨人定動,故聞藥山言後,複起疑雲,再往請益。藥山見其一釣即上,知未真悟,乃承其便,就其骨節眼上反問一拶,逼使其悟。紫玉與藥山二語:一系直敘明指;一系反诘暗示,均屬直指手法。論者每以藥山爲巧,其實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並無軒轾。譬如尋物,一個說在這裏,另一個說,你看,這是什麼?意皆一般,並無二致,且後語之所以爲巧,皆仗前言之力,假無前言,于岫悟來,亦恐無如是輕便。不信請看百丈下堂公案:

   百丈禅師上堂,拈柱杖散大衆,衆下堂,丈複召大衆,衆回首,丈問雲:是什麼?一衆茫然不知所措。又聞有人于言下悟道也。

   子如真以爲直指無功,且有害于人者,請再觀同一類型的靈默參石頭公案: 靈默禅師初谒馬祖,次參石頭,進門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默便行,石頭召曰:和尚。默回首,頭曰:從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默言下大悟。 請問此公案與子所舉一例相去多少?其他直指公案多不勝舉。如大珠問馬祖,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後上堂,學者問:如何是佛?珠曰:清談對面,非佛而何!?

   你看多少直捷、痛快。又如:大梅參馬祖,祖直示雲:即心即佛。梅于言下大悟。梅後往已,祖亦恐其悟處不實,使侍者往驗雲,馬祖今日佛法變了,梅問:如何變法,侍者雲:變爲非心非佛。梅聞呵雲:這老漢淆惑人心,任他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祖聞雲:梅子熟矣!

   你看同一直指,祗須實悟,腳跟點地,即不受他人瞞矣,何害之有哉!可見直指無過,過在學人自己颟顸未悟爲悟也。且果真直指有害于人,如古德所不許者,臨濟祖師即不該直示人雲:赤肉團上有個無爲真人…

《略論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成佛的訣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