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禅宗

  

略论禅宗

  

一九九六年六月讲于济南

  

元音老人是当代大德,学佛数十年,弃绝名利,离亲断爱,融通禅净,弘法利生,于二○○○年二月坐化,瑞相昭著,所著《略论明心见性》,《佛法修证心要》,《恒河大手印》,《中有成就秘芨》,《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等脍炙人口,佛子都以先睹为快。近来其门人乐玉凤居士搜集整理老人遗著数篇,拟予刊登,以供同好。其内容通俗而又精辟,发前人所未发,有利于心地法门的弘化,因此欢喜赞叹,特予介绍。

   徐恒志

   二○○○年三月十九日

   参禅一法,人每视为畏途,以为非上根利智不能悟道。其实悟道并不难,祗遇明眼人就其转身不得处轻轻一点,无有不当下自见者,惟无福德者,虽遇明眼人为之点破,亦不敢自肯承当,以为天下无如此便宜事而自甘退屈,是为甚难。

   复次,自肯承当亦不难,而难在点悟后绵密保任扫除习气。因悟道是一回事,证道又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悟道虽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除,须用功把习气打扫净尽,法身方才证得圆满,方才可成佛。绝非一悟万事休,即为证道也(个别上上智人顿悟、顿修、顿证者,不在此例)。所以悟后扫除习气,至堪重要,若卤莽从事不勤苦用功,绵密保任,非但徒落知介,成为狂慧而已,抑且将招大愆焉!

  

第一章略论禅宗

  

晚近禅宗行人皆按固定方式,抱牢一则刻板死话头苦参,绝无当初马前相扑电骤雷轰之雄姿,亦鲜旁敲侧击、活、杀同时之妙用,以至学人多死于句下,有者二、三十年绝无消息,有者知难而退,大有后继无人之叹,宗门以是冷落,佛法以是衰微,良可慨也。

   近之学者,机智陋劣,固亦为参而无悟之由,要无过量智人为之相机引导圆活指示实为主因焉。时至今日,若再墨守成规,教学人用二三十年光阴死参一则刻板话头,非惟绝少此等苦行之人,亦为时代环境所不许,故实有按时代背景与行人机感之不同改革其设施之必要焉。

   在禅宗昌盛之时,其门庭设施莫不随时代机感而变,而不固循袭守,如曹溪不袭守,达摩、慧可、希迁、道一亦不因袭前人。下至五宗七派之门庭角立,亦莫不从自己胸襟流出,出奇制胜,随时代而变化。此种蓬勃奋进之精神实为宗门大放异彩之所由。但后之传承者不思独立创造、发扬光大而偷袭祖宗余绪,执守其为当时之作略而斤斤以嫡传儿孙自居,以广招徕,以是宗风大减,递代以降,传至今日,除一二硕果仅存者外,每况愈下。

   今日时代已变,机感亦迁,人皆多能,而能者多劳而繁忙,再教以用多年苦行参死话头,非惟于学人无益,抑且于宗门以至整个佛法有极大损害。兹拟恢复六祖至马祖、石头时之活泼作风予学人,觌面直指,就其粘缚处为之抽钉拔楔,应病与药,使其当下悟去,不必远兜远转,嘱其自参自悟,迨其悟后,再详示以历境练心,扫除习气之法,俾其圆证法身归家稳坐以挽宗风而续佛慧命。质之高明,以为然否?

   紫柏禅师云:“设我在临济、德山会上一棒一喝即便悟去,何用多年辛勤苦参!”此过来人深知其中甘苦出示肺腑之言,可见参话头,尤其如今之死话头,钝置人之甚!但此刻板话头之风由来已久,相因成习,积重难反!今我提倡改革,不知要招诸方多少口业!复次直指之道变化多端,非仅直叙一途:有反逼、暗示、纵夺、引逗等等妙用之分,端赖师家视学人之机临场灵活运用,方收宏效,不可死执一种,以是师资至堪重要,若无大手笔宗师,亦徒唤奈何而已。

  

第二章直指与质疑

  

一、直指之道,手法繁多,前已言之,兹就直叙法中比较具体、而易悟入者,权举一例,略明如下:

   玄沙云:“离见闻觉知现量即是真心。”这句话看似平常,确是具体指示我人见性悟道之捷径切要语。因我人无始以来,执着根身四大以为实有,日常生活均囿于见闻觉知上取舍分别,因而妄念丛生,锢蔽自性,流浪生死,无有了期。今欲明心悟道,了脱生死,须就路还家,从息妄上下手。息妄之法,须知一切声色贷利,皆缘生无性,犹如梦幻,无可执取(即欲执取亦执取不着,因自己色身亦无常),祗随缘应用,勿生粘着。故曰离见闻觉知也。所谓离见闻觉知者非不见闻觉知也,是即见闻而不着见闻。盖不着见闻则虽常见常闻而无见无闻,无见无闻则无爱憎取舍,妄念停息矣!妄念息则真光发,一切声色贷利横竖于前,宛如明镜照形、称其量而显现,虽丝毫无隐,但无分别沾染,是为现量。此现量真境,虽空寂而灵知,无分别而又不断灭,学人于此急着眼,看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果能于此一肯肯定,则大事毕矣!

   云门云:“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已明白向你道离此现量真境,而无处觅取真心矣。

   复次,古德之所以将一句无理路言句抛向学人,而前者也无非逼伊于妄心行不得处,回光一鉴荐取真心而已,何有他哉!学者果于此具体之指示荐取真心,宁不庆快!

   二、忽问曰:悟道须于座上豁然脱落,亲见本来,方为真悟,何可如此轻便,因一语之指示而一超直入哉?余不禁笑曰:悟道有一定之方程式乎?古德今来天下悟道者多矣:有者于行脚之顷省悟;有者于掉臂謦欬之际触发;有者于他人笑谈之会打开;有者于睡梦之中凛觉;而更多者则于师家指示之下一言相契打开玄关识锁而豁然大悟,未闻均于座上参悟也。子何必固执坐禅而死于定中。须知禅贵妙悟,于日用中得其受用,而不在死坐守定,而妙悟又贵有人随机指示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且若专重空坐,不得活用,反为禅家所不许。因禅非同止观,以定而开慧。禅乃以极强之慧力参悟本来的,识得真心后而自会于定也。大慧呵为默照邪禅,即骂此等死汉。六祖云:真见性人抡刀上阵,亦自见性。可见禅之为禅,非禅定之禅,全在妙悟而得活用,不在死于鬼窟中作活计也。即如习定,若在座上有,下座便没有;在禅堂有,出禅堂便没有,连定亦非。以大定无出入,不可打作两截,遑论禅哉!今示子离见闻觉知现量即是真心,本是叫汝于不着见闻觉知时妄心不行处,亲见本来。也是叫汝识得这活生生的灵妙真心,不受他瞒,在日用中得其受用。非叫汝徒在言语上作道理会也。子何不惺惺着是哉!

   三、又问曰:如此明示,古德不许。以多半落于所介,贻害学人。需自参自悟,方得受用。如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召大夫,岫应诺,玉直指云:即此是,无别物。岫于言下有省。当时亦觉庆快省力!但药山闻云:于岫埋向紫玉山中了也。可见直指害人,古德不许。迨后岫闻药山言有疑,再告药山请益,复如上问,药亦召大夫,岫再应诺,药问云:是什么?岫方言下大悟。可知道须自悟,不可由人告知。今如此直言不讳,不亦害人乎?

   答曰:子祗知其一,不知其二。古德不肯,乃考验学人是真悟还是假悟,能否不上当也。夫直指非仅记取师家一言半语,颟顸儱侗地会个道理,即算悟也。须的的悟师家之开示,引起两心之共鸣,打开心灵深处之宝藏,真实认可,方为悟道。譬如寻物,不知去向,经人指示朗然在目,亲眼实见,虽经明示,宁非自悟!此如禅家“囫的”一声时也,十分尊贵,非仅知介,幸勿错会。惟学人机智不一,个别卤莽汉,未真认可,似是而非,徒记一言,以为悟道,一经拶着,即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此是病非禅,不可混为一谈。所举于岫公案,乃药山老婆心切,恐其悟处不真,自误误人。且垂一钓,试其是否上钩而考其脚跟是否点地也。因真悟心者,虽佛语亦不堪入耳。反是,则不免随人起倒。当时于岫亦祗囫囵吞个枣,并未真悟,不免随人定动,故闻药山言后,复起疑云,再往请益。药山见其一钓即上,知未真悟,乃承其便,就其骨节眼上反问一拶,逼使其悟。紫玉与药山二语:一系直叙明指;一系反诘暗示,均属直指手法。论者每以药山为巧,其实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并无轩轾。譬如寻物,一个说在这里,另一个说,你看,这是什么?意皆一般,并无二致,且后语之所以为巧,皆仗前言之力,假无前言,于岫悟来,亦恐无如是轻便。不信请看百丈下堂公案:

   百丈禅师上堂,拈柱杖散大众,众下堂,丈复召大众,众回首,丈问云:是什么?一众茫然不知所措。又闻有人于言下悟道也。

   子如真以为直指无功,且有害于人者,请再观同一类型的灵默参石头公案: 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参石头,进门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默便行,石头召曰:和尚。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默言下大悟。 请问此公案与子所举一例相去多少?其他直指公案多不胜举。如大珠问马祖,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后上堂,学者问:如何是佛?珠曰:清谈对面,非佛而何!?

   你看多少直捷、痛快。又如:大梅参马祖,祖直示云:即心即佛。梅于言下大悟。梅后往已,祖亦恐其悟处不实,使侍者往验云,马祖今日佛法变了,梅问:如何变法,侍者云:变为非心非佛。梅闻呵云:这老汉淆惑人心,任他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祖闻云:梅子熟矣!

   你看同一直指,祗须实悟,脚跟点地,即不受他人瞒矣,何害之有哉!可见直指无过,过在学人自己颟顸未悟为悟也。且果真直指有害于人,如古德所不许者,临济祖师即不该直示人云:赤肉团上有个无为真人…

《略论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成佛的诀窍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