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皈依▪P3

  ..續本文上一頁n="left">  念珠已經過上師特別加持,同時系有上師的法照,表示要弟子時時刻刻與上師保持相通。所以這串念珠具有加持、祝福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相認的信物。念珠的作用,在于輔助用功攝心,持誦佛號真言時,一句一撥。念珠經常用,久之繩線可能斷裂,代表緣起緣滅,而不意謂什麼;線斷了珠子不要丟棄,取線重新串好。皈依之後,念珠應該隨身配戴,隨時牢記持誦。

  

  手拿念珠,代表如同觀音菩薩滿懷慈悲喜舍—具大慈之心、大悲之心、大喜之心、大舍之心。大慈之心,就像母親毫無分別疼惜他的小孩,但願弟子們都能以毫無分別的心,來疼惜其他小孩、其他衆生。大悲之心,就是願一切衆生都能具足永恒快樂的種子,我們應以大悲心協助其他人認識佛法。大喜之心,就是無時不刻都活在當下,生活在「生命的整個存在」,而不是一部份。一旦能夠活在「生命的存在」之中,內心必然充滿感恩與法喜,這法喜自內心深處大慈、大悲、大喜之心而生。若不具慈悲,喜的心如何生出?隨喜他人一切善是很重要的。縱然自己無法做到,也不要嫉妒別人做得比你好,或阻礙其成就善業,切記!當別人擁有豪宅轎車,要隨喜他的福報;當別人能成佛道,則隨喜他的修行;當別人能成就道場,則隨喜他的功德。如此,他所行一切善,我們都可獲得,千萬不要嫉妒。嫉妒只會帶來憤怒仇恨,讓你難過痛苦。大舍之心,就是要舍棄對親情的執著、對衆生的分別(如種族或國家的歧視)。衆生所具的菩提種子皆同(只有清淨與不清淨),這才是真平等。

  

  獲得叁種象征的重生,表示你已舍離過去和未來,願意追隨上師活在當下。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師的指導,才能進入當下的存在、進入生命的核心、進入生命的狂喜。永恒才是真正的大樂,一般人追求的世俗逸樂,雖然也是一種樂,卻像極了包著糖衣的毒藥,短暫歡愉過後,常留下無限痛苦。所以聰明的人,應該懂得珍惜皈依善緣,從顛倒的追求醒悟過來。

  

皈依知行九要

   皈依,重要的是動機。要了解這只是一個開始,開始正式成爲佛教徒。此後有九件要事必須牢記在心,包括叁種事不可行、叁種事當行、叁種事應知。

  

第一、叁種事不可行

  

  1. 皈依「佛」之後,不可再皈依一般神祇(如媽祖婆、大道公),因爲佛乃至高無上、無有更勝。也不可再給神明當「幹兒子」、或到恩主公廟改運,此皆不如法。並非佛教不具包容力,而是向鬼神外道求皈依,易生迷惑而誤入邪道。
  2. 皈依「法」後,當守皈依戒,就是不殺生,不可傷害衆生的生命,特別是墮胎,千萬不可,切記!同時,身口意要行十善業,不再造惡。當然每個人都有習氣,各有其偏執好惡,但應盡量克製。

       至于素食葷食的問題,爲師不強迫弟子茹素,倘若習慣吃齋,當然很好。但有叁種肉不可食:一、見殺不吃:以後不要到海産店點活物。二、見血不吃:牛肉兩分熟,血淋淋的不要吃,以免喪失菩提心。叁、不淨不吃:偷來搶來、來曆不明的,不吃。

       生活中,要讓別人親近你如沐春風,常給人歡喜、信心、智慧,而不要令人討厭畏懼,所以皈依之後自然要吃一點小虧。但佛教徒並不是一味逆來順受,該據理力爭時,仍要堅持原則(但不計較)。否則對方以爲所有人都好欺負,一旦踢到鐵板、欺負到惡霸的時候,他所受的傷害會更大,這也是由我們的姑息間接造成。總之,不惹事、不怕事,遇事鎮定、從容以對。

  3. 皈依「僧寶」之後,與外道和平相處不起爭執即可,莫與信神道教者爲友厮混(祖師再叁叮咛)、不可學習外道法門(例如蔔卦、算命、勘輿)、也不可親近學外道法門者(如道士),因爲道不同不相爲謀,否則極易被感染。很多人對上師說:「親戚學一貫道,該如何度他?」不要反受影響,把自己做好就成了。若父母親都不相信佛法,雖然不相信也算外道,但此時所謂的「不親近外道」並非遠離舍棄,而是不要輕易表露佛教徒身份,或拼命勸其吃素念佛,如此父母反而易生瞋恨。尚無功德可以攝受感化衆生,只能先潛修利己。

       人總是存有祈求庇護的心理,而不精進于解脫輪回痛苦;學外道世俗法並不能解脫,只會更沈迷于世俗的誘惑。臺灣的民間信仰,都是遇事求神,好像神明接受賄賂。其實不然,碰到煩惱能不執著,煩惱就會消失,無從侵擾你;別以爲當真暗有神助,是你自己幫自己。試想,把眼睛蒙上,然後求神護佑你過馬路平安,可能嗎?

       衆生都還受製于輪回的影響與束縛,一切遭遇無論好壞,都要相信這是過去業力的顯現。吉星高照好運當頭,不要太高興,應該心存感激,感激過去的你種了善因,如今善果成熟。遭逢不幸厄運,切莫怨天尤人、或怪菩薩沒保佑,應該高興、感恩:爲過去的惡因消滅、惡果顯現而歡喜;感恩上師的教導、以及諸佛菩薩賜予力量,讓自己由于明白因果業力,面對痛苦、能不生苦受。

       惡果可能極重大、也可能顯現于未接觸佛法、不了解因果之前。同一件事,在了解因果之後之前發生,是不一樣的。惡果在未了解因果之前顯現,煩惱本身已夠令人痛苦,不解因果,會更難過執著。但了解因果之後,明白這只是業力的顯現,念頭一轉,雖然事情仍舊發生,但傷害卻已減緩變輕。所以當你執著業障存在的真實性時,就無法消滅業障。但業障可以轉,念頭改變、正見確立,對事情看法導正了,就是消業。

       身爲佛教徒,真正是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修行很簡單,「改變你的想法」,就是修行。所以皈依叁寶之後,切記,不要再與外道爲友,別動不動就去相命、問神,有疑惑向上師請益。

第二、叁種事當行

  

  1. 皈依「佛」後,凡見到佛像佛塔,都應合十、頂禮生起恭敬心,表示心中有佛。佛像是佛的象征,故當尊敬;並非開光後,佛就進入佛像中,這觀念很重要。其實這個基礎遍存于任何信仰。當你心中的神投射到石頭,認爲石頭是神,那就是了;信仰者的認定,讓它成爲神的象征,而不是石頭中住有神。

       此外,應請購佛像,在家中設置佛堂,盡力莊嚴。設佛堂,是提醒自己心中要有佛。佛堂是修行、反省之處,對弟子很重要。不要花巨資購屋,卻無象樣的佛堂,隨便找個角落充數;或借口初一、十五才能動,任其蒙塵。如同沐浴一般,佛像應每天早上恭敬挪移,擦淨再安置複位。未能獨立時,佛堂可能就簡單設在房間或書房;一旦有能力承購房屋,務必把佛堂布置得比自己房間還莊嚴,否則就對不起自己,因爲你心中的佛是沒有價值的。

  2. 皈依法之後,凡見到經典、聽聞持咒誦經聲,都應愉悅合十隨喜。至于師兄弟問候,不需仿效顯教稱念「阿彌陀佛」,以「嗡瑪尼貝美吽」或「嗡阿彌喋哇啥」(阿彌陀佛真言)代之。
  3. 皈依「僧寶」之後,要敬重叁寶,對于一切黃色的東西,佛像、佛經、典籍、法本,都不可跨越、踐踏、輕視、亵渎,或任意丟棄,那怕只是一張小小的佛像或圖片。若拾獲佛像,破碎的,修補完好後,送回寺裏,火供時一並燒掉;如果完好的,不一定要供養,但應安置清淨處以示虔敬。

       尊敬顯密一切出家衆,是佛教徒的本份。若不敬其他僧人,就像有人不尊重爲師,你一定不高興,所以要先尊敬對方。不管任何場合,遇見穿法衣的僧人,無論真假、或小乘中乘大乘,都應合十問訊以示尊敬,但不要不明究理的去依止他。臺灣佛教徒習慣稱念「阿彌陀佛」問候,其實道聲「嗨,法師你好」微笑請安皆宜。再者,不可隨便觸摸出家人法衣,如果出家衆法衣置于床座上,絕不要魯莽坐上去,你這會害了他,他會很難過,因爲破戒。若遇僧人托缽,表示他有需要,無論真假,就五百一千行布施。即便你發現回頭他竟然跑去吃牛肉面,也不要瞋恨。人的基本尊嚴就是有權利活下去,沒能力求生存時,迫于無奈行騙,其情可憫。肚子餓了,假扮和尚騙錢果腹求生,比違背良心賺取暴利,再拿大把鈔票行善沽名釣譽的還好。這不是批評,是存在的現象。

       至于當學寺院哪些規矩,自己要有那份心想學,規矩不外乎禮節,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例如見到自己的上師,當然要頂禮;不頂禮也可以,但務必心懷虔敬。合十趨前,低頭請上師摩頂加持,一般弟子只知頂禮,而不知領受加持。此外,同門之間彼此敬稱「師兄」,對不認識的外來信衆,則不應如此稱呼。

第叁、叁種事應知

  

  1. 皈依後,每天早、中、晚,都要念一遍皈依文(見皈依證)提醒自己,再次憶起叁寶,皈依叁寶。當年我在烏金祖古座下接受大圓滿灌頂跟教授之後,上師最後只交待一句話:「你要不斷皈依叁寶、求叁寶加持!有了這個法會讓你見到自性。」可見最精深的法門仍以皈依爲基礎。一般是叁皈依,我們噶瑪噶居是六皈依。了解「六皈依文」的漢譯和意涵之外,要能背誦藏文。在念皈依文的同時,就順著做大禮拜。六皈依文如下:

      「頂間劄哇當究巴界比巴殿喇嘛淡巴南拉俠速企喔」:吾皈依具德上師、慈悲上師、傳承上師

      「宜淡奇擴奇拉措南拉俠速企喔」:皈依壇城諸本尊

      「桑給窘殿諜南拉俠速企喔」:皈依諸佛薄迦梵

      「當比確南拉俠速企喔」:皈依一切妙正法

      「帕比給敦南拉俠速企喔」:皈依一切聖僧寶

      「巴喔卡著確窘宋梅綽耶些奇間當殿巴南拉俠速企喔」:皈依慧眼勇父、空行、護法衆

       我們噶瑪噶居修學次第之首,就是四加行;四加行之首,就是要念滿十萬遍的六皈依文、做皈依大禮拜。念六皈依文、做皈依大禮拜的時候都要計數,以十萬遍爲圓滿。皈依文六句念完…

    《生命的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