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師五十頌

  事師五十頌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開示日期:96年9月8日

  地點:文殊院二樓

  

  《事師五十頌》是馬鳴菩薩所造,收編于大藏經第叁十二冊,編號1687。今晚所談的《事師五十頌》,是根據民初湯居士的譯本。

  

  雖然這個譯本與原文有些出入,但我個人將它與宋朝的譯本做比較,相差並不多。一時尚未取得藏文原文,所以無法依照原文來做通解。曆代已經有許多譯師將《事師五十頌》作出各種不同的譯文,雖有出入,但我個人以爲,我們應當尊重前人的翻譯,不能因爲自己發現所譯有出入,來挑前人的毛病,增長自己的傲慢,這是不對的。

  

造論緣起

   馬鳴菩薩是印度人,從小天資聰穎,依止許多善知識,據說叁歲能作詩,五歲能寫經。出家之後,特別精通于顯密論典,成爲當時一位偉大的堪布班智達,但是未曾被國王所重用,心中極度不滿,所以離開了常住的寺院,到東方去朝拜一處聞名的自生度母聖像,這尊聖像是從岩石之中自然生出的。

  

  途中經過大海,在海上被龍王、非人等等興起大風浪,遭遇許多障礙,他被挾持到非人的居住處。所謂的挾持,有可能是大風浪把船打破了,漂流到一處沒有人的地方。

  

  馬鳴菩薩在那裏心中非常苦惱,天天向度母祈禱,希望早日離開這無人之島。有一天,他夢見了度母顯現,告訴他:「你只要晚上頭朝向想去的地方,就能離開這裏,到達彼處。」馬鳴菩薩恒加向度母祈禱,並且每晚將頭朝向想去的地方。果然,有一天他醒過來之後,回到了印度。

  

  此時已經事隔多年了,人事皆非。他回到自己原來的寺院,發現與他同期的班智達、堪布大都往生不在了。新的堪布、班智達向馬鳴菩薩就教許多論典,但是馬鳴菩薩提出他個人的見解之後,並沒有受到這些新輩所認同,于是郁郁寡歡。

  

  得不到相對的尊重,他便將這種苦悶,轉爲慎恨這些海中的非人對自己所作的障礙,因此他秘密學修了許多咒術,最後,令害他的那些非人所居住的島嶼沒入海中,以爲泄恨。

  

  後來,度母在夢中告訴他:「如此行爲是不對的,業障極重,你所受的一切戒律,大乘、小乘、金剛乘的戒律都破了,因爲你殺生。你必須好好忏悔,否則將墮入無間地獄。」

  

  馬鳴菩薩久聞中國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的威德,于是想到五臺山朝聖,以爲忏悔。度母再次顯現在他的夢中,告訴他:「這樣做無法完全清淨你的業障。」馬鳴菩薩問:「我如何才能清淨業障?」度母說:「唯有你造一部有關于初學者,特別是密續的行者,如何依止上師的方法,讓初學密續的弟子有所依循。如此,造論的功德便能清淨你破戒的業障。」

  

  于是馬鳴菩薩在第二天天亮之際,開始寫下了《事師五十偈》這部論的根本文。

  

經律論開篇各有不同

    凡是講授經論,未進入本文之前,一定要先頂禮傳承諸祖師,爾後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根據藏王赤松德貞的規定,凡是由梵文譯成藏文的經典論著,屬于經藏者,開篇必須加上「敬禮一切諸佛菩薩」;若屬于律藏,應加上「敬禮一切遍知佛」;若屬論藏,則加上「敬禮文殊師利童子」,以示區別。文殊師利童子也稱爲妙音菩薩。

  

  《事師五十偈》總共分爲叁個部份。首先是頂禮及造論緣起,其次是本文,最末爲回向。

  

第一偈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爲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第一偈所說是頂禮。

  

  上師與法師是不同的。上師的藏文發音是「喇嘛」,意思是衆生的母親,漢譯爲「上師」。「喇」是最高、無上,「嘛」是媽媽的意思,所以「喇嘛」意指衆生的母親;法師則是可以爲人誦經、爲人解經的行者,兩者有別。

  

  何謂衆生的母親?嚴格來說,衆生的母親必須是登地以上的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解救、保護衆生的功德和威力,未登地的菩薩雖然亦有此心,但不具此威德,所以無法真正保護衆生。

  

  上師是已經獲得了最珍貴、超凡入聖的法報化叁身之根本因,在如是殊勝的上師蓮座之下,將上師的雙足頂戴于自己頭上,以示最高敬意。

  

  因爲沒有藏文可以對照,所以我只能依翻譯以及釋本來爲大家說明。

  

  「貴勝」指無二的智慧。

  

  「金剛」與「薩埵」分開來解釋。「金剛」指法身智慧。不被摧滅的稱爲法身,本來具足的也稱爲法身,堅固不可壞的也稱爲法身,法身只有我們密續才提到。

  

  「薩埵」的本意是衆生,但這裏的「薩埵」是指由法身之中示現出來的報身。報身唯有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看見,凡夫六道衆生不具有天眼,以及與登地菩薩相應的功德,所以無法見到報身。一切報身都具有菩薩十叁種嚴飾,文殊院有八大菩薩,諸位仔細前去瞻仰,即可了解一二。

  

  報身是諸佛由法身之中示現,爲登地以上菩薩說法而顯現,一般凡夫衆生無法見到諸佛報身,所以諸佛的慈悲顯現,由報身再示現化身,具有人一樣的粗重色身,令六道衆生也能親見,譬如釋迦牟尼佛即是化身佛。

  

  法報化叁身,總歸來說,就是諸佛的功德。欲獲得如是功德,唯有從上師的加持方能,因此作者馬鳴菩薩在這裏寫道:此虔誠恭敬地先予以頂禮。

  

  「金剛」是諸佛法身,「薩埵」是諸佛報身以及化身,若是將「金剛」、「薩埵」合起來,「金剛薩埵」是爲密乘弟子轉化修行障礙而顯現的本尊,所以金剛薩埵與大日如來並無分別。

  

  什麼是「金剛薩埵」?由字義上來傳譯,金剛薩埵也可譯爲「金剛勇識」,具有勇猛的金剛心,這也稱爲金剛薩埵。梵文及藏文對金剛薩埵有許多許多的解釋,各位不是學文義學,不需要了解那麼多,只要知道金剛薩埵是個本尊,非常重要的本尊,談到金剛薩埵時,你懂得念百字明咒,可以了。

  

  接著本文上說:「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這兩偈是造論的緣起,也就是造這篇頌文的依據,以及必要性。

  

  佛陀曾在各處說法,各種因緣之下,教導世人如何尊敬上師,但並沒有特別有那一部經說到應該如何服侍上師。馬鳴菩薩造這部論不是個人的想法,不是自創。各位別忘了,他是個神童,飽讀經書,不僅是佛法,連外道的他都非常精通。他將佛在各經典所提到,有關如何服侍上師、如何追隨上師的方法,將之集結,寫下了這五十偈,談到超過百種以上服侍上師的方法。

  

  《事師五十偈》不是馬鳴菩薩自創,而是集結,根據一切清淨的密續經典,當然也有根據顯教的經典,所以不是以個人的妄念創造出來的。

  

  凡是依馬鳴菩薩《事師五十頌》而行的人,必定能獲得終極解脫,所以請大家恭敬的聽聞,並且接受。同時,自己學好之後,也可以爲他人宣說。造論的緣起以及必要性所依,在這兩句講得很清楚了。

  

第二偈

   應該恭敬上師之所依,亦即,恭敬上師的理由爲何?

  

  偈文說: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

  

  這一偈提到了金剛軌範師,我想這是當時對金剛上師的稱呼。事實上,我們很少講上師,而是稱金剛上師。「金剛上師」是從「多傑洛本」翻譯而來,「多傑洛本」即是所謂的軌範師,教導儀軌、教導戒律。寺廟的住持都稱爲金剛上師多傑洛本,可是多傑洛本也分好幾種,在此不做詳述。

  

  這一偈告訴我們,已經授與我們清淨灌頂,並且能顯現本具的智慧,一切行誼皆符合威儀,非造作,而是自然流露,流露出慈悲、智慧、大方,並且能夠以金剛法要來顯示一切行爲的金剛上師,這是對金剛上師的定義。

  

  什麼是金剛上師?也就是,他自己獲得真正傳承的灌頂,智慧已經開顯,所做一切都符合利益衆生、弘揚佛法。對如是的金剛上師,十方諸佛每天早、中、晚叁個時候,都會前來他的面前恭敬頂禮。十方諸佛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們這般凡夫弟子?

  

灌頂的種類

   灌頂有叁種,絕對不只是拿個寶瓶放在你頭上,也不是拿個東西在你頭上敲一下。我想,很難跟大家解釋灌頂真正的意義,但是大家對灌頂的基本認知要建立。

  

(1) 成熟弟子種性的灌頂

   第一種是成熟弟子種性的灌頂。譬如,欲學修金剛薩埵,祈求上師給予金剛薩埵的灌頂,此灌頂稱爲「成熟種性的灌頂」。

  

  什麼是種性?就是佛性,猶如種子需要灌溉一樣。以現代話來說,如是灌頂也稱爲「允許修…

《事師五十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