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所以就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唯有般若乘這樣一個不染著的、無依無托的智慧的教法,還能在這個世間有他一個立足之地,因爲它沒有痕迹。淨土這個教法平等回施,也是沒有痕迹,要不然有一點自我痕迹、自力痕迹的教法都在悄悄地隱退了。爲什麼呢?大家所不許,即這個減劫不許了。在這個時代越來越生澀,惡業、嗔恨業、嫉妒業越來越熾盛。親教師是自力修持的一個根本種子的依托!沒有這個根本種子,你只能是在虛妄中糾纏。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出家人、居士會說,我這麼用功,我這麼修行,爲什麼會這樣子呢?爲什麼沒有用呢?——沒有成就的親教師指導你。
爲什麼引導我們憶佛念佛呢?阿彌陀佛必然是成就者,必然是現在佛,我們學阿彌陀佛,大家一起憶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爲師導,用阿彌陀佛來做我們的親教師,這樣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勸化這些自力悄悄用功的菩薩們,不管是在修福德也好,忏悔業障也好,修定力也好,一定要有一個真正成就的阿阇黎親教你,沒有?我勸你早刹車。刹車什麼呢?少受苦,少受罪。這很中肯,因爲見的太多太多了。
我們都知道象遠公大師、善導大師等,他們有叁昧力,他們教出來的學生都可以證叁昧。但善導大師後期不靠自力了,就讓大家持名念佛,爲什麼?以他那樣的修持力,十年用功,叁昧力自在,出入自在,但教授的比丘一生嗔心,業力一來,一退轉,他想這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後去參道綽禅師,《無量壽經》一授予他,才持名念佛,普遍提倡,用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這種方法來修持了。
所以第一種是自力修持,提醒大家一定要有一個真正成就的阿阇黎,半瓶子都把你害了,沒有一定不要搞!這是一個很實際很實際的情況。我在國內外參訪了很多律師、一些修行者,我以前最大的目標想有五個比丘能給大家傳一傳清淨的戒法,的確那是很強烈的心願,用了十多年的工夫,感覺到還是先放一放,念佛很重要,安心很重要。先放一放,不是不做,有空間了還得去做,但一定在是成就的阿阇黎指導下,才能使你的自力得以圓滿,這是沒有辦法變的,這是對淨土法門的修持而言。
第二種就是不舍萬行,這是慈愍法師主修的方法,也是我們比較接受的一個方法,就是我做點滴之善,回向往生。在我們中國永明延壽大師之後,這個修法也是比較普遍的,這個方法反而寬松,比第一類的就好的多了。不舍萬行的修持在我們中國現在的修持中,也是很多的,好比說很多人要念一念金剛薩埵四十萬遍,忏悔一下業障,然後回向極樂世界。有的人說我一定要修個什麼樣的方法然後回向極樂世界,我要印多少書,放多少生,建多少學校,或者拍多少部電影,或者說做個什麼事業……,最後導歸極樂世界,世俗上有作爲的人比較多這樣,就稱爲不舍萬行,種種作爲回向極樂世界。
第叁種我們稱爲善導教法。一般說是依佛力佛願的隨順修持。此教法在善導大師這兒只是成熟了,並不是說他一個人擔起來了,他前面有許許多多傳承背景的推動,象龍樹菩薩是這個教導的主流,那麼再往前面推,就是文殊菩薩,我們說聖文殊所導之意樂教法,他的主流是以意樂作爲入手方便。再往前就是阿彌陀佛了。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實際是阿彌陀佛的正教令身,在我們唐密中這個詞比較多一些。正教令文,就是正面的說法,其主題是意樂。你看我們在講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時你很快樂的,因爲你把自己的業力、他人的業力、共有的業力一下就可以扔掉不用管了,你只是隨順佛力佛願就行了,你可以憶佛念佛,而不是去糾纏自己的業、他人的業,很多糾纏很痛苦的,當然你自己也可以很了不起,但此處完全摒棄它,摒棄九界爲殊勝方便,摒棄方便。
棄舍就是方便,雖然我等沈淪于此,我不管它了,我就直接坐上這個船離開這個苦海了,直接坐上飛機離開這個地方了,你這個地方災難再多,我離開這個業力的糾纏了,所以這是棄舍的方便,是正教令文,依文殊所傳一代一代地就傳播下去了,到善導大師這個地方就成熟了,真正地東土化了,即真正地中國化了,中國人真正和盤接受了這個東西,是來自于善導大師。
所以,我們一般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就會追蹤到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它楷定古今,只字不准改的,如抄經只字不能增減。善導大師自己就這麼講的,說我這個《觀經四貼疏》楷定古今。怎麼楷定呢?——就是校定過去對淨土法門認知的差別、認知的混亂,一切菩薩不了義教當並舍!這是十分方便的,但又十分的驚世駭俗!很多人說怎麼能把菩薩的東西給舍掉呢?他說你上一邊去,對不起,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名頭,唯依佛而順于佛願,唯依佛教入于金剛心智,他在這個地方是果決的,沒有任何的遲疑,形成了方便。什麼方便呢?——意樂的方便,就是心智突然輕松了,把無始以來自他的糾纏扔掉了,不再管了。因爲我們糾纏慣了,有的人雖然扔了一次,但還會跑回來再揀點垃圾,那也沒有問題,但你看一看汙不汙自己的手,汙手了你再繼續舍,他有這個並棄九界的方便。
真正想了解這個體系的,可以看看善導大師《觀經四貼疏》。過去曆代的淨土善知識都會審思這個教典。但象永明延壽大師,一直到我們近代的藕益與徹悟這樣的大禅師們,他們都是證悟以後才去念佛的,所以他們不需要這些舍棄的過程了,他們已經舍棄了九界的雜緣,他這時候念佛就是舍棄九界雜緣,因爲在九界中他們已經有很多透達的東西了,所以他們就把善導大師這個教言體系輕輕地一放,自己按證悟的路子去念佛了,但他們很幹淨,他們講的東西反過來看多是心性的教法,不舍萬行的的東西就偏多。象徹悟禅師到後期的教言就很犀利了,就不允許這種過多的糾纏,過多的說法了,一定在方便上用功夫。
淨土教法是並舍九界以爲方便,不在九界中糾纏九界,只是念佛,把所有的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修羅聲聞緣覺菩薩放一邊去了,這些我都不談,我也不去糾結,也不去分析,就阿彌陀佛了,就把十方諸佛的佛果認真地去隨順、實踐、觀察,這時候成熟了,你再看九界任何的教法,沒問題,乃至地獄惡鬼畜生的作爲,你都有方便,什麼方便呢?——回施方便,利益方便。
明天我們開始接觸回向門。回向門是摒棄九界之後的方便,不在九界中糾纏,當然修持根本談不上,只是說依佛果回施世間,其文字講——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什麼叫教化地?以願力故,利益世間而無所障礙,如獅子搏鹿,奪于煩惱,利益世間,就是對九界的煩惱作爲就象一個雄獅搏鹿一樣。我們九界的作爲也有福,也有慧,也有力,也有善巧,但在這個地方象鹿一樣,它逃不出獅子的威德。
貫穿在整個淨土教法中的,是以聖文殊的意樂教法體系作爲一個宣化過程。因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願力而利益世間,那是無余地利世,他在十方法界中的種種勸化、種種引導,所以若以阿彌陀佛爲本師者,那這些都不用提及了,只提及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師,來看娑婆世界釋迦文佛的教法,那釋迦文佛的教法有他的局限性。爲什麼叫局限呢?因爲阿彌陀佛的教法是對無量世界所展現,釋迦文佛的教法是對人類顯示的,尤其是初轉*輪先度五比丘的教法,講的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等,那都是在我們自身業力相續中的親教方便。釋迦文世尊有成就嘛,它就親教你,那麼衍續出來叁藏十二部,乃至說密續等等教法。但淨土這個教法是在無盡刹土中,面對無量的衆生,平等施教的一個殊勝教法。這個教法在十方世界是等值教法的,就是沒有高低的,他不擇于人群,不擇于世間,他不擇于有情,他不擇類。好比說僧法的教育一定是擇類的,先問遮難,你不能是非人,非人摒除;你是變化人出家了,只要查出來了,一定摒除。你看我們讀《四分律藏》中有龍王說,我此龍身甚苦啊,壽命甚長,難以脫離,瞿昙世尊有善巧,我當于此法中行作沙門,去出家,世尊一樣摒除他,爲什麼呢?其他比丘受不了。一睡覺,龍身子把你的房間給塞滿了,那不嚇死人嗎?所以很多變化的生命,在出家法則中受製約。爲什麼?這是許以人類令法住世的一個群體,其他那是不允許的。淨土它不管你是啥人,不要說是龍王了,你是蒼蠅只要願意受教,也可以受教。這個差異十分大,菩薩們!
阿彌陀佛世尊在十方無盡刹土中平等施教,利益衆生,無所區分。釋迦文佛的教法,他是有區分施教的,比如有初轉*輪、二轉*輪、叁轉*輪,有阿含部、大集部、寶積部等等。我們要知道釋迦文佛與阿彌陀佛教法的對象是有差別的。我們認知不了這一點,我們把法就籠統地混到一起,說這都是佛說的嘛,都同樣的。不是,同中有不同,利世是同的,教法上就有不同!我們在這個地要是不能清晰抉擇,就會混淆是非,混淆教法,不得方便,這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所以善導大師在他的《觀經四貼疏》中反複提示——世尊于此娑婆世界廣提要門方便,以作立誓對稱教育。所謂對稱教育,即什麼人施什麼樣的教育,象善根成熟的這些外道,世尊多以“善來比丘”言下令其成就阿羅漢;但有的人需要行持,那就需要施…
《安居第六十五日(二):你的親教師是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