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五日(二):你的亲教师是谁?▪P2

  ..续本文上一页t">所以就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唯有般若乘这样一个不染著的、无依无托的智慧的教法,还能在这个世间有他一个立足之地,因为它没有痕迹。净土这个教法平等回施,也是没有痕迹,要不然有一点自我痕迹、自力痕迹的教法都在悄悄地隐退了。为什么呢?大家所不许,即这个减劫不许了。在这个时代越来越生涩,恶业、嗔恨业、嫉妒业越来越炽盛。亲教师是自力修持的一个根本种子的依托!没有这个根本种子,你只能是在虚妄中纠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出家人、居士会说,我这么用功,我这么修行,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没有用呢?——没有成就的亲教师指导你。

  

为什么引导我们忆佛念佛呢?阿弥陀佛必然是成就者,必然是现在佛,我们学阿弥陀佛,大家一起忆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师导,用阿弥陀佛来做我们的亲教师,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劝化这些自力悄悄用功的菩萨们,不管是在修福德也好,忏悔业障也好,修定力也好,一定要有一个真正成就的阿阇黎亲教你,没有?我劝你早刹车。刹车什么呢?少受苦,少受罪。这很中肯,因为见的太多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象远公大师、善导大师等,他们有三昧力,他们教出来的学生都可以证三昧。但善导大师后期不靠自力了,就让大家持名念佛,为什么?以他那样的修持力,十年用功,三昧力自在,出入自在,但教授的比丘一生嗔心,业力一来,一退转,他想这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后去参道绰禅师,《无量寿经》一授予他,才持名念佛,普遍提倡,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种方法来修持了。

  

所以第一种是自力修持,提醒大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成就的阿阇黎,半瓶子都把你害了,没有一定不要搞!这是一个很实际很实际的情况。我在国内外参访了很多律师、一些修行者,我以前最大的目标想有五个比丘能给大家传一传清净的戒法,的确那是很强烈的心愿,用了十多年的工夫,感觉到还是先放一放,念佛很重要,安心很重要。先放一放,不是不做,有空间了还得去做,但一定在是成就的阿阇黎指导下,才能使你的自力得以圆满,这是没有办法变的,这是对净土法门的修持而言。

  

第二种就是不舍万行,这是慈愍法师主修的方法,也是我们比较接受的一个方法,就是我做点滴之善,回向往生。在我们中国永明延寿大师之后,这个修法也是比较普遍的,这个方法反而宽松,比第一类的就好的多了。不舍万行的修持在我们中国现在的修持中,也是很多的,好比说很多人要念一念金刚萨埵四十万遍,忏悔一下业障,然后回向极乐世界。有的人说我一定要修个什么样的方法然后回向极乐世界,我要印多少书,放多少生,建多少学校,或者拍多少部电影,或者说做个什么事业……,最后导归极乐世界,世俗上有作为的人比较多这样,就称为不舍万行,种种作为回向极乐世界。

  

第三种我们称为善导教法。一般说是依佛力佛愿的随顺修持。此教法在善导大师这儿只是成熟了,并不是说他一个人担起来了,他前面有许许多多传承背景的推动,象龙树菩萨是这个教导的主流,那么再往前面推,就是文殊菩萨,我们说圣文殊所导之意乐教法,他的主流是以意乐作为入手方便。再往前就是阿弥陀佛了。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实际是阿弥陀佛的正教令身,在我们唐密中这个词比较多一些。正教令文,就是正面的说法,其主题是意乐。你看我们在讲随顺佛愿、随顺佛力时你很快乐的,因为你把自己的业力、他人的业力、共有的业力一下就可以扔掉不用管了,你只是随顺佛力佛愿就行了,你可以忆佛念佛,而不是去纠缠自己的业、他人的业,很多纠缠很痛苦的,当然你自己也可以很了不起,但此处完全摒弃它,摒弃九界为殊胜方便,摒弃方便。

  

弃舍就是方便,虽然我等沉沦于此,我不管它了,我就直接坐上这个船离开这个苦海了,直接坐上飞机离开这个地方了,你这个地方灾难再多,我离开这个业力的纠缠了,所以这是弃舍的方便,是正教令文,依文殊所传一代一代地就传播下去了,到善导大师这个地方就成熟了,真正地东土化了,即真正地中国化了,中国人真正和盘接受了这个东西,是来自于善导大师。

  

所以,我们一般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就会追踪到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它楷定古今,只字不准改的,如抄经只字不能增减。善导大师自己就这么讲的,说我这个《观经四贴疏》楷定古今。怎么楷定呢?——就是校定过去对净土法门认知的差别、认知的混乱,一切菩萨不了义教当并舍!这是十分方便的,但又十分的惊世骇俗!很多人说怎么能把菩萨的东西给舍掉呢?他说你上一边去,对不起,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名头,唯依佛而顺于佛愿,唯依佛教入于金刚心智,他在这个地方是果决的,没有任何的迟疑,形成了方便。什么方便呢?——意乐的方便,就是心智突然轻松了,把无始以来自他的纠缠扔掉了,不再管了。因为我们纠缠惯了,有的人虽然扔了一次,但还会跑回来再拣点垃圾,那也没有问题,但你看一看污不污自己的手,污手了你再继续舍,他有这个并弃九界的方便。

  

真正想了解这个体系的,可以看看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过去历代的净土善知识都会审思这个教典。但象永明延寿大师,一直到我们近代的藕益与彻悟这样的大禅师们,他们都是证悟以后才去念佛的,所以他们不需要这些舍弃的过程了,他们已经舍弃了九界的杂缘,他这时候念佛就是舍弃九界杂缘,因为在九界中他们已经有很多透达的东西了,所以他们就把善导大师这个教言体系轻轻地一放,自己按证悟的路子去念佛了,但他们很干净,他们讲的东西反过来看多是心性的教法,不舍万行的的东西就偏多。象彻悟禅师到后期的教言就很犀利了,就不允许这种过多的纠缠,过多的说法了,一定在方便上用功夫。

  

净土教法是并舍九界以为方便,不在九界中纠缠九界,只是念佛,把所有的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修罗声闻缘觉菩萨放一边去了,这些我都不谈,我也不去纠结,也不去分析,就阿弥陀佛了,就把十方诸佛的佛果认真地去随顺、实践、观察,这时候成熟了,你再看九界任何的教法,没问题,乃至地狱恶鬼畜生的作为,你都有方便,什么方便呢?——回施方便,利益方便。

  

明天我们开始接触回向门。回向门是摒弃九界之后的方便,不在九界中纠缠,当然修持根本谈不上,只是说依佛果回施世间,其文字讲——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什么叫教化地?以愿力故,利益世间而无所障碍,如狮子搏鹿,夺于烦恼,利益世间,就是对九界的烦恼作为就象一个雄狮搏鹿一样。我们九界的作为也有福,也有慧,也有力,也有善巧,但在这个地方象鹿一样,它逃不出狮子的威德。

  

贯穿在整个净土教法中的,是以圣文殊的意乐教法体系作为一个宣化过程。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愿力而利益世间,那是无余地利世,他在十方法界中的种种劝化、种种引导,所以若以阿弥陀佛为本师者,那这些都不用提及了,只提及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师,来看娑婆世界释迦文佛的教法,那释迦文佛的教法有他的局限性。为什么叫局限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教法是对无量世界所展现,释迦文佛的教法是对人类显示的,尤其是初转*轮先度五比丘的教法,讲的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那都是在我们自身业力相续中的亲教方便。释迦文世尊有成就嘛,它就亲教你,那么衍续出来三藏十二部,乃至说密续等等教法。但净土这个教法是在无尽刹土中,面对无量的众生,平等施教的一个殊胜教法。这个教法在十方世界是等值教法的,就是没有高低的,他不择于人群,不择于世间,他不择于有情,他不择类。好比说僧法的教育一定是择类的,先问遮难,你不能是非人,非人摒除;你是变化人出家了,只要查出来了,一定摒除。你看我们读《四分律藏》中有龙王说,我此龙身甚苦啊,寿命甚长,难以脱离,瞿昙世尊有善巧,我当于此法中行作沙门,去出家,世尊一样摒除他,为什么呢?其他比丘受不了。一睡觉,龙身子把你的房间给塞满了,那不吓死人吗?所以很多变化的生命,在出家法则中受制约。为什么?这是许以人类令法住世的一个群体,其他那是不允许的。净土它不管你是啥人,不要说是龙王了,你是苍蝇只要愿意受教,也可以受教。这个差异十分大,菩萨们!

  

阿弥陀佛世尊在十方无尽刹土中平等施教,利益众生,无所区分。释迦文佛的教法,他是有区分施教的,比如有初转*轮、二转*轮、三转*轮,有阿含部、大集部、宝积部等等。我们要知道释迦文佛与阿弥陀佛教法的对象是有差别的。我们认知不了这一点,我们把法就笼统地混到一起,说这都是佛说的嘛,都同样的。不是,同中有不同,利世是同的,教法上就有不同!我们在这个地要是不能清晰抉择,就会混淆是非,混淆教法,不得方便,这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所以善导大师在他的《观经四贴疏》中反复提示——世尊于此娑婆世界广提要门方便,以作立誓对称教育。所谓对称教育,即什么人施什么样的教育,象善根成熟的这些外道,世尊多以“善来比丘”言下令其成就阿罗汉;但有的人需要行持,那就需要施…

《安居第六十五日(二):你的亲教师是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