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我們都知道,一切有情皆有叁業。這個口業在任何衆生的因緣下,只要生來不是聾啞,都是最殊勝方便的。口業最有傳達力,我們的身業作爲有時候會受很大的局限,但這個口業傳達最爲靈變,尤其現在人的這個口業,一句話,錄上音一播放,全世界都可以聽得到。現在的技術下,真是梵響也可以聞十方,濁音也可以聞十方,這個媒體傳播效應十分的厲害,

  

但即使沒有這樣的現代媒體的傳播,我們每一個人的語言,一旦表達出來,也都在傳播十方,只是我們會誤認爲自己的聲音可能只有這幾個人知道。不是,我們每一個言說都在這個法界飄蕩、漫移、作用,所以你不謹慎就會造很多口業,绮語、異語、惡語、兩舌等等,這就會給你帶來許許多多的障礙,在你的未來設置很多行爲交流的障礙。所以在五戒中,妄語戒是很應該注意的一個戒律。

  

那麼阿彌陀佛這個“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其口業是什麼呢?阿彌陀佛有這樣的誓願——“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在其名號聲音傳到的地方,衆生聞號就具足金色身相,就具足心智,得到印契,若用不用。不管你用不用他都給你印契,好比一個人拿到一個介紹信,蓋上章以後,這個介紹信你用它,它就起實際的效果,你把它丟掉了,或者你不知道它的作用,但其作用力是有的。

  

我們聞到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名號,一切衆生皆得到了印契。若用不用罷了。知者智者用之,迷者固執者雖未用,遠因已成。智者當下就可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這就是智者之回歸,之印契與回歸,不離于當念,一個具足抉擇印契的人就不會再索取了,他當下就會具有慈悲心,悲憫那些爭執、掠奪、虧欠心的有情。對愚者固執迷失者來說,亦種下一個遠因,但是當你第二次聽聞、再一次聽聞、智慧喚醒的時候,它也就成熟了。

  

實際我們也是千百次的逐漸成熟,因爲阿彌陀佛已經有十劫的呼喚了,我們才能聽得到這樣一個教法,我們也不是今天就能成熟,或者說今天能成熟也是因爲久遠的加持。

  

所以,阿彌陀佛殊勝的口業,就是他的誓願與他的名號。具足了叁身功德,令智者聽聞衆生,即他方菩薩聞即得叁種忍,令他方的愚者,聞即得隨順方便,即得總持法門。

  

口業功德成就,就是所謂的音聲佛事。這個音聲的內容是願力所展示的,阿彌陀佛的口業展示了其願力的內容,所以依名號令聽聞衆生得到解脫。

  

  

相應與不相應

  

往往很多人會這樣說——阿彌陀佛是無礙光,那我怎麼會遇到礙?經典上說“聞其名號,是爲無上大利”,那我怎麼沒有感覺呢?

  

這就是所謂的階段性的相應與不相應的問題。相應了,我們一般說是這個因緣現在就成熟了,那他在聞名的即下就會得利,即下就會成爲事實。很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一念就安心了;有的人念了,煩惱也沒有什麼薄少,看著還是老樣子,那麼不成熟者就表現不出來相應。這個相應,說共鳴,說印契,說契入等等。不相應,那就沒有共鳴,也沒有被印契的感知,但畢竟是種下了一個遠因,種下了一個種子,雖然不相應也有其利益。

  

就象我們一次一次地學習,有些角度我們可能反複地、千百遍地在講,就像一個串習的作爲一樣。實際嚴格地說,是不必要的。就象拿著這個粉筆,不斷地說粉筆粉筆粉筆,對于清醒的人、了解的人,一遍就可以了,但對那些昏睡的人、昏昏欲睡的人,或者說心不在焉的人,說十聲他可能還在昏睡,旁邊的人一推他說,你看看粉筆。他有個概念,但可能還沒有太大的直接的感受。

  

因爲我們人的狀態的差異是十分大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隨順願力所成熟的,是順性的給予,是利益十方無障礙的。障礙在衆生邊。所以佛陀施教是沒有障礙的,這個不相應、不成熟,都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所使,業障所使啊,但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必然種下了一個種子,一旦到一些特定的因緣它都會成熟的,所以學習佛法是功不唐捐的。

  

在這個音聲佛事中,成熟或不成熟,我們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因緣是不是對應的。不對應也不可怕,不對應也不需要著急。就象一個人睡了一覺,別人在聽課,他睡了一覺,醒過來以後也不要有啥遺憾,畢竟你休息了這樣一刻鍾,那也是很好的。你就這樣看就好了,你也不要有著急的想法。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在一個法益上會進入那種無記與昏沈的狀態,沒問題的,你心裏要在這個地方松弛,它在你的意識法界中已經悄悄地種下了一個種子,我們在以後的因緣中就會有歡喜踴躍相應的一個機會。

  

這個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功德、口業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一類成熟衆生,即下利益,即住不退轉。很多人聞到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殊勝功德名號,也有信心,也有歡喜,但是沒有一念,沒有得不退轉,他還在變異退轉迷失。不是,實際的內容是沒有退轉,他的業習、他的執著、他自設的障礙使他看似在退轉,實際也是得到了不退轉的種子,不退轉的內容實質已經成就了,但是作用力尚未顯現。

  

所以淨土這個教法不怕大家現在的利益沒有,這個地方是一點點的畏懼都沒有。

  

很多人說,哎呀,念佛不得力啊。

  

這也沒有問題,你畢竟是念佛的,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你一定要相信這個,你不相信也沒有問題,未來它也會起作用。爲什麼呢?這個種子是不可思議的!教法一入耳根,永爲道種,這是真實不虛的,尤其是了義教的教法,你就是聽不懂也沒有問題,入你的耳根,那就不可思議!

  

有人說,我是誹謗者懷疑者對抗者行不行呢?

  

也可以,那不過是更久遠的未來,因爲你現在的阻隔和對抗,還是會讓你有謗法疑法的果報,你還是會有厭倦排斥的,會造成這種心理結果,但在之後,它的後效果必然還會産生,不退轉的加持還會成熟。

  

所以了義教法猶如人入旃檀林,就是入很香的樹林裏,有的人去禮拜,有的人去打、去折,但是都有香氣,所以打者折者拜者鹹得同等的利益,什麼利益呢?當然拜者了是調柔的利益,折者了是損壞的利益,但畢竟都有香氣。

  

所以了義教普利十方無有疏漏,是真實功德所在。淨土教法是真實的,是了義的,是徹底究竟的一個教誨,哪怕你就一個短暫的聽聞都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些對抗、有些疑慮,這也不可怕。都應該放放松,現下不相應也應該放放松,現下相應了也應該放放松,沒問題的。

  

了義教誨真實究竟遍攝十方有情,猶如入旃檀林,若打若贊若拜鹹得香氣,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說成熟與不成熟皆是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口業功德成就——“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梵響聞十方,淨化十方,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此了義教誨與真實的功德普及利益著一切衆生,若信者若未信者,若相應者若不相應者,若隨順禮贊者,若毀謗疑慮者,普等回施,所以梵響聞十方,淨化十方,潤物無聲。雖是以音聲來滋潤印契我們的心地,但它的作用是悄悄的,尤其是對那些利益尚未現前之人,其利益在久遠的相續中的某一時刻就會成熟。我們在這樣一個學習實踐聽聞的過程中,也是不斷與阿彌陀佛有意無意地貼切、相應這樣一個過程。

  

  

如來:本來:印契

  

“如來微妙聲”,是法性之貼切展示。我們對“如來”這稱號的認識,往往會比較空洞。佛陀十號,即對佛陀的十種稱贊中,爲什麼第一個就是“如來”這個名字呢?

  

我們我把“如來”翻成“本來”,你感覺就很親近了,我們就要知道——如來,就是說他跟你本來沒有距離。阿彌陀佛的功德跟我們是沒有距離的,我若說這個“如來”是“同一空間”,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說什麼樣的認知呢?阿彌陀佛名號乃至十方諸佛的名號功德,實際上就是爲了喚醒我們,他並不是爲了表明他有多麼高尚偉大,他所有的高尚偉大就是利益衆生,所以十號中,“如來”也是喚醒衆生的方便罷了,喚醒我們覺性的方便

  

我們會把佛陀看得很高尚、很高貴,把他推的很高很高,實際上一切佛陀的這些功德、名號利益,都是很平常很平常,很平實很深入人心的,他希望最平實最簡單最能深入我們心智,來啓迪我們每一個凡夫有情,迷茫的有情,令我們來覺悟,成就衆生是他們出世的唯一因緣。我們一般說“不爲自身求安樂,但令衆生得離苦”,一切諸佛就是這樣的成就者,其名號亦複如是。

  

如來,就是沒有距離,是法爾本然…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