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嗎?
我們從《往生論》中摘出來講“五念門”,目的還是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變得簡潔一些。因爲學習東西很容易産生積累意識,而積累會給我們帶來一種負重。佛法學習不同于世間學習,是趣向于簡單,這樣學習就有意義,否則可能就有背道而馳的東西了。
積累,是世俗人普遍的理念。佛教中有沒有積累的內容呢?——五明、道種智的修持是有積累的,這沒問題。
但是在淨土五念門的學習中,我們盡量趣向于簡單,實際最主要是我們依止著阿彌陀佛的功德與願力,被這個如大地般的願力載負,被這個如虛空般的願力智海所包融,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中,此成長皆是阿彌陀佛正覺的加持與養育,所以不需要我們額外地積累什麼。
因爲世俗的積累中,會加上一些貪欲、名利的心智,或者談資與炫耀,很容易造成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引導,而身心的調柔、謙下、真實的東西往往就會被遮蓋,變得華而不實。
觀察門,讓我們看看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及菩薩的正行,通過這叁個角度來充分了解法性的真實妙用。雖然這裏面是有一切智與道種智的差別,但我們先在阿彌陀佛願力的載負與養育下,得到歇心安心的回歸,也就是簡單化自己,使我們負重的習慣意識逐漸地休息下來,使過多的造作、選擇、積累意識能慢慢地甯靜、致遠起來。這是很重要的!
觀察門的作用——生起“往生彼國”的決定
昙鸾法師講“觀察有二種義”,一者,觀察這叁種功德,能使我們如實地修行,修行什麼呢?——“得決定往生彼土”,即真正生起往生彼國的決定。否則觀察就沒有意義了。
實際我們對“往生”並不是十分清晰,我們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並不是十分了解,現在學習的人很容易不求甚解地把一個問題一帶而過了,這並不是簡單了,而是它對你心靈沒有觸動,沒有召喚,沒有真正喚醒自性的作用,使我們還是在業習中取舍,所以我們就需要細細觀察了。
對于“願往生彼國”,似乎大部分學佛人都是有意識的,一問:“你願意往生嗎”?大部分人都會說:“願意往生”。當然也有的人說:“我不生極樂世界,我就在娑婆世界”,有的人說生兜率天,有的人說生阿閦毗佛國土,有的人說生香巴拉,有的人說生蓮師的烏金刹土……很多說法。我問過許多藏傳佛教的出家師父和居士,我說:“我不反對人往生任何地方,但我不太明白:你怎麼往生?烏金刹土是什麼樣子?你往生到那兒做什麼?什麼人能證實你的往生?”很少人能直接回答出來的。
而我們說極樂世界,是仗借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接引、阿彌陀佛的許可,你隨願往生,或立願往生,也就是說有接納者,有願生者。
有人說要生兜率內院,但問題是有兜率外院,也是欲界天,其處只有五欲之樂,五欲滿足,隨心所欲。我們這麼虧欠、緊迫地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到那兒全部解放了,那你早把佛給忘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往生其他國土沒有象往生極樂世界這麼方便,什麼方便呢?彼佛迎、此佛遣。即阿彌陀佛迎接我們,釋迦牟尼佛遣送我們,說你去吧,你不去這兒去哪兒呢?此遣彼迎,那我們作爲佛子應該幹什麼呢?我們隨順就行了,隨佛力就好了,就象隨著大地的載負一樣,你就省心了。
我們讀的千經萬論中,阿彌陀佛總是相迎,釋迦佛總是說你去吧。這是一個天大的理由啊!我們在沒有觀察彼國之前,先要觀觀這個理由,這是很足夠的理由了。淨土教法就是“隨順得入”,其道理很簡單,因爲此遣送彼迎接,你隨順就行了。隨順是多好的修行方法啊,隨順也是最好的休息方法了,你心裏一鼓噪出個念頭,你說隨順吧、隨順吧、隨順吧,隨順來隨順去你就安樂了,你那些固執分別執著迷失掙紮就休息了,就真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了。信、順二忍要兩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啊,這裏阿彌陀佛迎、釋迦佛遣送,就直接給我們一個決定了——你可以信順。而作爲一個佛子,我們不信佛,那信什麼呢?我們不隨順佛的教誨、佛力,我們能順什麼呢?順業力?
所以,十七種國土莊嚴,讓我們觀察彼國土的稀有難得,使我們生起決定往生意。你看始終不離這個決定“往生意”,第一門就是“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爲生彼國意故”,也是這個“意”,五念門也給我們提示了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審觀往生之事實、往生之決定!這一點我們慢慢來學習、觀察。
觀察門的作用——促生“往生彼國”之利益
“二者,得生彼國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的依正二報中,心智抉擇(法性)是沒問題的,你說:“不是說無方淨土嗎”?親證無方淨土者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隨順無方淨土的心智也是不可思議的,而我們殘余的業習、殘余的依報的粘著、殘余的習慣意識,還造成了我們現在這種依正二報的娑婆業的業相。所以,往生彼土,使我們真正地、徹底地清除了一切雜緣與障礙。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又講了——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其意義比得上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所以我們在這兒行道,尤爲珍貴!爲什麼特別隨喜贊歎大家來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機會呢?就是因爲十分難得!爲什麼在這個世界,世尊特別贊美出家梵行(即修行的生活)呢?或者特別贊歎善根成熟的人來守護菩薩戒、來做在家的一個真正的佛法實踐者呢?就是因爲在這個娑婆世界,行道甚難!
這不誇耀!我們就觀察觀察自己周邊的人,親人、同學、戰友、同事,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地一日、一夜、一時、一念去思維、學習、實踐佛法?我們能在這兒學習,也是千劫萬劫的善根成熟啊!因爲在娑婆世界,修道甚難!造惡業甚易!何以故?惡緣熾盛、善緣稀少故。我們可以審觀、對比。我們學習觀察極樂世界,無外乎也是爲了啓發我們自身的觀察力。止、觀力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要不然我們在輪回路上是刹不住車的,習慣勢力與共業勢力的力量很大啊。
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惡緣熾盛。昨天我出去看他們修路,站在那兒就想啊——真應該修一個善緣的路,讓更多人有善緣。什麼善緣?能靜下來修行,能學習,或者說能少造一點兒惡業,少結點兒惡緣。安居結束以後,我鼓勵大家盡量地出去走動走動,可以去參學,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到你認爲最好的地方也行,去參訪一星期。拿個筆記本記錄一下,看你一天能遇到幾個善緣,看能遇到幾個惡緣,看你能動幾個善念,能動幾個惡念?記一星期,保證你對我說的話就有同感了。一星期,不要多,多了怕你迷了啊。
所以世尊及他方世界的佛菩薩都講,在濁惡世界行道難!難就難在這兩個緣——惡緣熾盛、善緣稀少上了。依報的力量十分大啊,因爲你還在凡、不是聖人啊,聖人可以轉境,凡夫就是被境界轉來轉去的。
【師父舉例:中午打坐時遇到一個人急著來求救的境界,師父當時動了一念:我幫你,誰來幫幫我呢?我沒有辦法幫你。因爲私心,休息時的惰性一加上去,基本上就是拒絕對方了。所以說打坐的時候動一個善念都多難啊!每天晚上睡覺前師父都要訓練訓練自己動個善念,那天晚上就專門訓練了訓練,一定給自己一個提示——給一切衆生做一個無畏的善緣。第二天早上就有一個境界,別人要求幫忙了,師父說,可以幫忙,但你也要幫助別人,大家都很歡喜。】
境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因爲我們一直在習慣的私念中,貪圖安逸,這樣惡緣就會熾盛,善緣就會薄少。所依境會生出境界力、所依力,就會使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修行機會少。菩薩啊,在這個娑婆世界雖然行道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專注下來修行的機會又有多少呢?造業打妄想迷失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這裏,昙鸾法師講到——往生彼國,就使我們親證平等法身。就是說其境界皆是阿彌陀佛正覺化現,《阿彌陀經》中講,彼國的國土、樹、鳥、水等皆是阿彌陀佛化現,都在說空無常無我、五根五力、叁十七道品等種種教法,來使我們的善業增上。實際我們這兒的山河大地也在說苦空無常無我,但是我們不善觀啊,我們就不會以爲苦,不會以爲無常。
【因爲每天午飯後我有打一會兒坐的習慣,我會思維自己坐下來的第一個概念是什麼?大部分第一個概念就是“這下可以休息了”,休息下面就是怎麼坐得舒適一些,舒適後面是怎麼坐的長久一下,長久下面就是起貪心,貪心一來就感到不舒服了,腿也疼了、腰也痛了,反正就不自在。我不知大家休息的理念是什麼,你能不能觀察到你的理念、你的作爲是什麼?】
但是在極樂世界,因爲它是淨光明之地,沒有我們這種醒著與夢著、黑暗與光明對半…
《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