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吗?

  

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吗?

  

我们从《往生论》中摘出来讲“五念门”,目的还是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简洁一些。因为学习东西很容易产生积累意识,而积累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负重。佛法学习不同于世间学习,是趣向于简单,这样学习就有意义,否则可能就有背道而驰的东西了。

  

积累,是世俗人普遍的理念。佛教中有没有积累的内容呢?——五明、道种智的修持是有积累的,这没问题。

  

但是在净土五念门的学习中,我们尽量趣向于简单,实际最主要是我们依止着阿弥陀佛的功德与愿力,被这个如大地般的愿力载负,被这个如虚空般的愿力智海所包融,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此成长皆是阿弥陀佛正觉的加持与养育,所以不需要我们额外地积累什么。

  

因为世俗的积累中,会加上一些贪欲、名利的心智,或者谈资与炫耀,很容易造成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引导,而身心的调柔、谦下、真实的东西往往就会被遮盖,变得华而不实。

  

观察门,让我们看看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菩萨的正行,通过这三个角度来充分了解法性的真实妙用。虽然这里面是有一切智与道种智的差别,但我们先在阿弥陀佛愿力的载负与养育下,得到歇心安心的回归,也就是简单化自己,使我们负重的习惯意识逐渐地休息下来,使过多的造作、选择、积累意识能慢慢地宁静、致远起来。这是很重要的!

  

观察门的作用——生起“往生彼国”的决定

  

昙鸾法师讲“观察有二种义”,一者,观察这三种功德,能使我们如实地修行,修行什么呢?——得决定往生彼土”,即真正生起往生彼国的决定。否则观察就没有意义了。

  

实际我们对“往生”并不是十分清晰,我们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并不是十分了解,现在学习的人很容易不求甚解地把一个问题一带而过了,这并不是简单了,而是它对你心灵没有触动,没有召唤,没有真正唤醒自性的作用,使我们还是在业习中取舍,所以我们就需要细细观察了。

  

对于“愿往生彼国”,似乎大部分学佛人都是有意识的,一问:“你愿意往生吗”?大部分人都会说:“愿意往生”。当然也有的人说:“我不生极乐世界,我就在娑婆世界”,有的人说生兜率天,有的人说生阿閦毗佛国土,有的人说生香巴拉,有的人说生莲师的乌金刹土……很多说法。我问过许多藏传佛教的出家师父和居士,我说:“我不反对人往生任何地方,但我不太明白:你怎么往生?乌金刹土是什么样子?你往生到那儿做什么?什么人能证实你的往生?”很少人能直接回答出来的。

  

而我们说极乐世界,是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接引、阿弥陀佛的许可,你随愿往生,或立愿往生,也就是说有接纳者,有愿生者。

  

有人说要生兜率内院,但问题是有兜率外院,也是欲界天,其处只有五欲之乐,五欲满足,随心所欲。我们这么亏欠、紧迫地生活在这个世间,一到那儿全部解放了,那你早把佛给忘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往生其他国土没有象往生极乐世界这么方便,什么方便呢?彼佛迎、此佛遣。即阿弥陀佛迎接我们,释迦牟尼佛遣送我们,说你去吧,你不去这儿去哪儿呢?此遣彼迎,那我们作为佛子应该干什么呢?我们随顺就行了,随佛力就好了,就象随着大地的载负一样,你就省心了。

  

我们读的千经万论中,阿弥陀佛总是相迎,释迦佛总是说你去吧。这是一个天大的理由啊!我们在没有观察彼国之前,先要观观这个理由,这是很足够的理由了。净土教法就是“随顺得入,其道理很简单,因为此遣送彼迎接,你随顺就行了。随顺是多好的修行方法啊,随顺也是最好的休息方法了,你心里一鼓噪出个念头,你说随顺吧、随顺吧、随顺吧,随顺来随顺去你就安乐了,你那些固执分别执著迷失挣扎就休息了,就真正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了。信、顺二忍要两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啊,这里阿弥陀佛迎、释迦佛遣送,就直接给我们一个决定了——你可以信顺。而作为一个佛子,我们不信佛,那信什么呢?我们不随顺佛的教诲、佛力,我们能顺什么呢?顺业力?

  

所以,十七种国土庄严,让我们观察彼国土的稀有难得,使我们生起决定往生意。你看始终不离这个决定“往生意”,第一门就是“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为生彼国意故”,也是这个“意”,五念门也给我们提示了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审观往生之事实、往生之决定!这一点我们慢慢来学习、观察。

  

观察门的作用——促生“往生彼国”之利益

  

“二者,得生彼国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的依正二报中,心智抉择(法性)是没问题的,你说:“不是说无方净土吗”?亲证无方净土者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随顺无方净土的心智也是不可思议的,而我们残余的业习、残余的依报的粘着、残余的习惯意识,还造成了我们现在这种依正二报的娑婆业的业相。所以,往生彼土,使我们真正地、彻底地清除了一切杂缘与障碍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又讲了——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其意义比得上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所以我们在这儿行道,尤为珍贵!为什么特别随喜赞叹大家来学习佛法、实践佛法的机会呢?就是因为十分难得!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世尊特别赞美出家梵行(即修行的生活)呢?或者特别赞叹善根成熟的人来守护菩萨戒、来做在家的一个真正的佛法实践者呢?就是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行道甚难!

  

这不夸耀!我们就观察观察自己周边的人,亲人、同学、战友、同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一日、一夜、一时、一念去思维、学习、实践佛法?我们能在这儿学习,也是千劫万劫的善根成熟啊!因为在娑婆世界,修道甚难!造恶业甚易!何以故?恶缘炽盛、善缘稀少故。我们可以审观、对比。我们学习观察极乐世界,无外乎也是为了启发我们自身的观察力。止、观力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要不然我们在轮回路上是刹不住车的,习惯势力与共业势力的力量很大啊。

  

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恶缘炽盛。昨天我出去看他们修路,站在那儿就想啊——真应该修一个善缘的路,让更多人有善缘。什么善缘?能静下来修行,能学习,或者说能少造一点儿恶业,少结点儿恶缘。安居结束以后,我鼓励大家尽量地出去走动走动,可以去参学,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到你认为最好的地方也行,去参访一星期。拿个笔记本记录一下,看你一天能遇到几个善缘,看能遇到几个恶缘,看你能动几个善念,能动几个恶念?记一星期,保证你对我说的话就有同感了。一星期,不要多,多了怕你迷了啊。

  

所以世尊及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讲,在浊恶世界行道难!难就难在这两个缘——恶缘炽盛、善缘稀少上了。依报的力量十分大啊,因为你还在凡、不是圣人啊,圣人可以转境,凡夫就是被境界转来转去的。

  

【师父举例:中午打坐时遇到一个人急着来求救的境界,师父当时动了一念:我帮你,谁来帮帮我呢?我没有办法帮你。因为私心,休息时的惰性一加上去,基本上就是拒绝对方了。所以说打坐的时候动一个善念都多难啊!每天晚上睡觉前师父都要训练训练自己动个善念,那天晚上就专门训练了训练,一定给自己一个提示——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无畏的善缘。第二天早上就有一个境界,别人要求帮忙了,师父说,可以帮忙,但你也要帮助别人,大家都很欢喜。】

  

境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因为我们一直在习惯的私念中,贪图安逸,这样恶缘就会炽盛,善缘就会薄少。所依境会生出境界力、所依力,就会使我们在这个时代的修行机会少。菩萨啊,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行道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专注下来修行的机会又有多少呢?造业打妄想迷失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里,昙鸾法师讲到——往生彼国,就使我们亲证平等法身。就是说其境界皆是阿弥陀佛正觉化现,《阿弥陀经》中讲,彼国的国土、树、鸟、水等皆是阿弥陀佛化现,都在说空无常无我、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等种种教法,来使我们的善业增上。实际我们这儿的山河大地也在说苦空无常无我,但是我们不善观啊,我们就不会以为苦,不会以为无常。

  

【因为每天午饭后我有打一会儿坐的习惯,我会思维自己坐下来的第一个概念是什么?大部分第一个概念就是“这下可以休息了”,休息下面就是怎么坐得舒适一些,舒适后面是怎么坐的长久一下,长久下面就是起贪心,贪心一来就感到不舒服了,腿也疼了、腰也痛了,反正就不自在。我不知大家休息的理念是什么,你能不能观察到你的理念、你的作为是什么?】

  

但是在极乐世界,因为它是净光明之地,没有我们这种醒着与梦着、黑暗与光明对半…

《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