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念佛相應

  

如何念佛相應

  

慈法法師佛七開示

  

地點:雞足山恒陽庵

  

錄音記錄:明燈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初十):如何念佛相應

  

念佛,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安心的問題。因爲我們學習《往生論》也好,什麼也好,就是一個安心問題,淨土法門的一個主要教育就是除疑、生信、安心,這個安心實際對我們來說十分地簡單。

  

實際念佛就安心,隨順佛力也就是安心,隨順佛願也就是安心,唯佛是念是安心的最直接、最直白的一個方式,不需要太多的啰嗦。如果我們習慣于唯佛是念,念佛,念佛願,念佛相好光明,念佛不可思議的清淨威德,我們要念這個就沒有不安心的。但是我們念業習啊,念他人的說法啊,念自己的種種思維習慣啊,我們一念這個就會不安,就會迷失,就會掙紮。

  

實際這個安心的方法不複雜,要憶佛念佛——憶佛相好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憶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的廣大勸慰;憶隨順法性無得無失,一切衆生性德本具無需增減,非內尋非外得,但以清淨稱名即得安心。在稱名之外別無得失,我們心裏就踏實;若是在稱名之外又想得到個什麼或者怕失去個什麼,那就會有不安的一個相續,所以昙鸾法師給我們提示說念佛人的這個心念——

  

在心,這個是什麼心呢?順法性之心;

  

在緣,順什麼緣呢?順佛願力之緣、國土之緣;

  

在決定,決定什麼呢?一心歸命安樂世界,無所回顧,無後有心,無間隔心,但是一心。

  

如此一心就像泉水注入小溪是一樣的,涓涓流淌,不需用力,具足力量。我們看到,我們每天從恒陽庵走到放光寺的那段路上,看到那水,那水是泉,它流出來的時候是一點不費力氣的,何以故呢?泉湧,它不假用力的,但它流出來是很有力量的,順勢而下。

  

若是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四句話(“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們記得牢了,認得清了,好比說“世尊我一心歸命”就是爲自己測試自己安心不安心的方法,一舉心動念了——沒有歸命,沒有安心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你就知道自己應該念佛,不應該再念自己的業習、思維習慣、他人的言說、他人的業習,那這樣,我們的安心就很容易地去體驗它這種涓涓流淌的力。因爲啥呢?你沒有用力才能體會到這個力,我們一旦用我們的思維習慣、意識習慣去強行的思維,那麼這個自然流淌的法性法水就會受到阻礙,你就體會不到,就會翻起煩惱的浪,煩惱的濁流就會蒙蔽我們的心,就會感覺到不安,忐忑不安,就會有迷失的感覺,說這念佛怎麼又開始不安了呢?

  

實際這安與不安是我們所緣而産生的境界,所緣而産生的一個力量,我們緣佛一定是安樂的——緣法身佛清淨平等;緣報身佛圓滿真實;緣化身佛無礙透達;緣佛相好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衆生心智自然歸向,如此體會清淨力、平等力、圓滿力、無礙力,我們的心自清淨,自圓滿,自無礙,不需要增減的,象一個印章一樣地蓋上就合格了,就不需要再去搞其他的了。再去做其他的,那就是妄想,頭上安頭,畫蛇添足,這麼一做你感覺到就不像那個東西了,煩惱妄想又會增加。

  

所以無後有心這個決定念,無間斷心的這個“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古人這樣講,那我們念佛法門呢,佛憶念十方衆生從未舍棄,若以法身之周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每一個刹那的念頭,佛能知能察、能覺能知。我們憶佛念佛,佛必然念我們;那我們真正地念煩惱,世尊也在念我們,但是我們自我遮蔽故,體會不到佛的清淨圓滿的加持與存念。所以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如影隨形,生生世世那就得以見佛。

  

假使我們念佛人要是沒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標准來審視自己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那我們的心很難真正地安定下來,那就雜緣熾盛,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的妄想、業力都很熾盛地,在籠罩著我們的心靈、環境、意識,所以我們只有一心歸命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繁瑣的方法。簡單在什麼地方呢?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好了,不以得失心,不以增減心,但以本淨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非得非失地這樣地平等相續,清淨相續,圓滿相續,無礙相續,它就是真實地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它就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如來無來無去,所以衆生心中念念有諸佛轉妙*輪,念念有諸佛成等正覺,但念念也有諸佛取滅,住于涅槃,那都是我們的心念法界所生所用。佛以法界身入衆生心想中,那我們怎麼來……?念佛之時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具足無上大利!非虧欠法則,所以不需要任何東西來補充它了,你念佛就是!不假于第二方便!就能清淨、圓滿、如實地相續,那我們這樣念佛就有實際的念佛意義。

  

象我們在這麼熱惱的環境中,現在外面很多國家都在打仗啊什麼的,我們在這念佛,今天我下來(從磐陀石走到恒陽庵)的時候,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哎呀,這有孩子了,有家庭了,天天爲衣食奔波,這何時是個出頭的日子呢?師父,我真苦啊!”我說:“你成家那一天你就要認這個帳的,你就要爲這做牛做馬的,對不對?”那我們有時間在這地方能念念佛,實在是要珍惜這個機會,就是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真正地不辜負自己的法身慧命,讓它真正地成長,來真正地完成我們修行的一個所謂的相應。這個修行的相應沒有太多的說法——本自清淨,念佛彰顯。如此而已,不假第二方便。

  

實際我們本來的心是清淨的,佛心、衆生心了無差別,就是我們念佛時已喚醒了本來清淨的心,讓它起作用就好了,就象泉水一樣涓涓地流淌,不需要用任何力的,也不需要加任何……,你再去鼓吹它,它也是這樣淌;你不鼓吹它,它也是這樣流,涓涓地就流下來了,很自然的,很平和的,很省力的。所以說這個修行在無修之修,行者在無行之行,那麼我們就能與法相應。不是我們得到個什麼或者失去個什麼才能真正地修行,實在無得無失心中能成就相應的法則,因爲本淨故,本來具足故,本來清淨故,本來安樂故,本來如佛故。一切衆生的心本來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因爲念妄想啊、業習啊、他人的業習啊、他人的妄想啊、共業啊,念這些東西,斤斤計較,用計較的心理去念佛,你的心在計較,嘴巴在阿彌陀佛,所以心口不一,它就不能相應。

  

所謂的相應就是心念口也在念,口念印心念,心念口念總不相異,這時間我們就說的無染清淨心中來念佛;那我們爲了饒益這些染著衆生,令其清淨安樂乃至令十方九界有情(清淨安樂),那就是安清淨心來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欲令一切衆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勸化其往生阿彌陀佛國,那我們這樣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悲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真正地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念佛這樣一個方式。那你打妄想,你生煩惱,你想得什麼,你想得一心不亂也好,你想得什麼也好,得什麼也好,很多想法,這樣的念佛是一種狹隘的、自私的、迷茫的、掙紮的一種心理,越念佛離佛就越遠,因爲你妄想就越多。

  

所以佛去此不遠啊,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在心性海中,諸佛刹土不離現前一念。阿彌陀佛亦複如是。

  

所以諸位善知識要珍惜自己的念佛機會,要放松、喜悅、感激地來念阿彌陀佛,以圓滿心念佛,以清淨心念佛,以饒益世間有情的心來念佛。這真是不複雜地,複雜的是我們的妄想、他人的業力、我們自己的業力這才真是最複雜的東西了,自身的妄想、業力是無量無邊的,他人的妄想、業力也是無量無邊的,那才是最複雜的,所以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是最簡單的測試我們安心不安心的一個方式。假使是我們心念有妄想了,身體、感知上,或者周邊的人相互影響了,就生一念無染心,用一念慈悲心就過去了。

  

諸位善知識,這個修行啊,因爲淨土法門的修行是在運用阿彌陀佛的果地的覺悟來修行的,所謂的修行就是享受阿彌陀佛的圓滿的清淨的如實的給予,讓我們的心清淨起來,圓滿起來,真實起來,來印證這個東西。面對著不圓滿、顛倒妄想,我們有一個心理准備,什麼准備呢?一切妄想顛倒皆是良師益導,皆是我們覺悟的正機,你不要排斥它,你也不要去加強它,那我們就有一個念佛覺悟于當下的正機,那這樣,大家念佛就不辜負我們這樣一個好的機會。

  

象現在我們的邊界,離這很近的,緬甸的難民大批的跑到中國,幹什麼呢?以求生命的保障,我們在這念佛;現在很多人真在社會上拼命地爲了自己的生存在奔波、在奮鬥、在做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我們在這念佛,你想是不是一個很好的因緣呢?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機會,當然也不要有壓力,珍惜愛樂自己的念佛因緣。我們這七天很快就過去了,真正象我們這個佛七的題目是一樣的,真正地爲了世界的和平、民族的安樂,使大家遠離戰爭與災難,真正用這樣的慈悲心來念佛很好很好的。大家有這個福德因緣就好好地念,我感覺真是自己的一個好機會。

  

《如何念佛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