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1/28
沒有保留的布施。
2007/01/27
計畫明天不比把握當下充實。
2007/01/26
在生活中無論你在做那一件事,都應當快樂的去享受它,「它」就像荟供一樣,自已融入在享受之中,他人才會得到享受。
2007/01/25
佛陀說:吾傳道之時,弟子敷座供花是行布施波羅蜜,
以信心谛聽是行持戒波羅蜜,心不生冷熱是行忍辱波羅蜜,
以渴望所求是行精進波羅蜜,心不散漫是行禅定波羅蜜,
以法滅諸惑是得智慧波羅蜜。吾子當背誦于心,不令忘失。
2007/01/24
不幸染患疾病,應如是想:這個尊貴的身體不過是暫時借給一些病菌住而已,我應與之和平相處。
2007/01/23
在經濟低靡、人心空虛的時代,上師竟被視爲占蔔求財、消災解厄的高手;這意味臺灣人不解藏傳佛教的珍貴,致使怪力亂神者流有所開發市場。
2007/01/22
「上師」不應是人在苦難中才想起的名詞,而應是與自己生命不可分離的存在。
2007/01/21
無我時又如何利生?既然無我就不會造業,衆生皆蒙其利,受益無盡。
2007/01/20
心常如變形蟲,無時都在變化,亦如跳蚤不停跳動。
2007/01/19
不管你曾經做錯什麼,遭到任何指責,請你務必相信,這只是教導的方式;一種否定「自我」的訓勉,不是否定「存在」的真實。
2007/01/18
千萬不要認爲折磨是一件好事,而樂此不疲,那是生活上最危險的因子,終將導致你步上自我毀滅之路。
2007/01/17
熱愛你的生活,生存才會充滿生命,不要活得像死人。
2007/01/16
在生活中不要充滿折磨自已的念頭,要將那些念頭丟棄。
2007/01/15
做人要懂得自責才會謙卑;改過是最好的責備。
2007/01/14
愚人自知愚昧,勝過愚人自思是賢者。
2007/01/13
製造無盡的念頭,只會增加疑惑與忿怒;停止你的分別,將心安住在自然體性之上。
2007/01/12
空性不是拿來說的;唯透過禅修與上師指導,方可了達。
2007/01/11
煩惱當以空性對治。
2007/01/10
因真實修行故,煩惱更盛;所以要面對煩惱,接受它、解決它、放下自己。
2007/01/09
神是人類心理的幻覺,佛性是至善的展現。
2007/01/08
燈火要往黑暗處照,菩薩道要往難處行。
2007/01/07
佛陀不會懲罰人類,功過善惡自心所造。
2007/01/06
令念不生即爲涅槃。
2007/01/05
皈依意謂著成爲追隨佛法、臣服上師,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義。
2007/01/04
對佛法的了解體驗越深入,對上師叁寶自然深信不疑。
2007/01/03
環境常會令人感到痛苦,離開是減輕痛苦的方法;去做痛苦的事,是消滅痛苦的實現。
2007/01/02
修行本身不是目的,只是過程,但過程中可以享受超越世俗的美,那是金錢、物質、感官所無法體驗的。
2007/01/01
齋戒禁語是一種靜穆的絕對之美。
2006/12/31
要減少世俗的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它。
2006/12/30
獲得與失去皆爲我師,唯存菩提佛性才是最真最美。
2006/12/29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2006/12/28
不論人前、人後、上師面前、上師背後,時時刻刻保持一貫,自己要求自己,調伏自己的心,而不是被心所調伏。
2006/12/27
不可過度依賴上師,以爲上師會幫忙,上師給予的是教導,做不做是在于自己。
2006/12/26
不說人短,不說己之長,時時贊歎叁寶。
2006/12/25
佛法是唯一可以改變貧窮的妙藥;貧窮究竟非金錢可以改變。
2006/12/24
上師給弟子麻煩,並不是要測試弟子,而是要去除你的分別。
2006/12/23
當一位金剛乘的弟子首要就是認識金剛乘的戒律。
2006/12/22
佛法是一種科學,因爲那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宇宙觀。
2006/12/21
如何登彼岸?戒律是導航,沒有戒律就會迷失方向。
2006/12/20
我們當人,每天朝向死亡前進,已經這麼苦了,應該要善待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唯一是修行。
2006/12/19
當你能夠脫離念頭的掌握,就如同小鳥脫離鳥籠一樣,只要展開你的雙翼,便能夠翺翔。
2006/12/18
真正讓自己改變的,並非上師一句話,而是聽聞法語之後的思惟。
2006/12/17
了解「心是什麼?」的方法,稱爲禅修;其結果稱爲禅定。
2006/12/16
慈悲心是不會帶來痛苦的。
2006/12/15
地位、職銜並非特權,而是責任。
2006/12/14
試圖成長時,懶惰總是搶第一。
2006/12/13
知非便舍。
2006/12/12
滅煩惱證自覺。
2006/12/11
舍苦是修行。
2006/12/10
欣賞更勝擁有。
2006/12/09
感恩是法喜之源。
2006/12/08
不依法修持,縱然相會亦等于沒見面。
2006/12/07
依法修行,心念持淨,雖遠離亦與我同在。
2006/12/06
應當要依憶念正法及警覺,來修我們的心。
2006/12/05
修行的基礎,就是要能夠不被世俗的心所迷惑。
2006/12/04
沒有解決不了的煩惱事,只有沒有具足的智慧可以對治煩惱。
2006/12/03
唯有懷著超越苦樂的心,才能從痛苦之中解脫。
2006/12/02
當一位上師願意去教導他的弟子,第一課就是把弟子的自我輾碎。
2006/12/01
自我就是懷疑的根源。
2006/11/30
追隨上師,就應該臣服在上師的教導之下,而不是在信仰、敬畏中帶著懷疑。
2006/11/29
信心的建立並不是一時的景仰或情愫的作用,應當要思惟所言、觀察其行,而後生出信心。
2006/11/28
世俗永遠沒有圓滿的一天,如同一個人不可能完成所有他想完成的工作。
2006/11/27
空談是學佛者的悲哀,談得再好、再精辟,那都不是你的東西。
2006/11/26
只要不悖離二谛、四法印,所說皆可視爲佛法。
2006/11/25
精進是禅修最好的資糧。
2006/11/24
禅修口訣-「依止如法的上師,獲得如法的教授,然後用功、用功、再用功。」
2006/11/23
人要說好話但要是真話。
2006/11/22
貪的本質是苦不是樂。
2006/11/21
修行不是點心是正餐,如何調配對身心有幫助的正餐,是極爲重要的。
2006/11/20
隨喜是從內心産生歡喜心來贊歎,他做的功德你一樣可以得到。
2006/11/19
完整的生命應該是獻身于叁寶,爲叁寶來承擔一切對衆生的愛。
2006/11/18
藏傳佛教的修行是否能夠成就?關鍵在于你的心是不是完全相信上師。
2006/11/17
辦法會的目的,就是讓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重要性!
2006/11/16
名聞利養就像手铐腳鏈將人牢牢綁住,令身心失去自由而陷入痛苦煩惱。
2006/11/15
知足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2006/11/14
藏傳佛教擁有小乘的戒律、大乘的經典,以及大乘佛教所沒有的密續,所以藏傳佛教是完整、圓滿的佛教。
2006/11/13
如果是平常的心,心是善也是惡;如果是究竟的心,心是非善亦非惡。
2006/11/12
菩薩的眼裏沒有好人與壞人,只有可憐的人。
2006/11/11
學佛如果見地、動機不正確的話,學習途徑就會有所偏差,最後將偏離正法。
2006/11/10
生氣只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燃燒自已,然後是燃燒別人。
2006/11/09
佛說苦谛是要認識生命中的苦,而不是要你活得很苦。
2006/11/08
固化的生活無法激起生命中的浪花,要讓生命在生活中流動,而不是活在生活之中。
2006/11/07
人要有對命運挑戰的意志力,這就是佛教的精神。
2006/11/06
因果的存在、輪回的真實性,是告訴我們業力的存在,而不是要去相信命運。
2006/11/05
內心充滿著柔軟,充滿著溫暖,充滿著愛心,這才自在。
2006/11/04
真正的自在指的是內心沒有挂礙,對于順逆境都能夠不受影響。
2006/11/03
加持是來自于信心,信心即是加持。
2006/11/02
不要把別人的痛苦帶到自己的內心,而要以自己的快樂沖淡別人的痛苦。
2006/11/01
不要以爲明天會跟今天一樣,明天的事情沒有人可以預測。
2006/10/31
祈求上師賜予智慧,讓心的力量增強,戰勝困難、超越魔障!
2006/10/30
不咄咄逼人、不得理不饒人、不做幫凶者、要知是非對錯。
2006/10/29
真正的行者,面臨苦難時,能看…
《噶瑪天津仁波切法語(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