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

  

隨緣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

  

《一心只讀聖賢書》

  

無知讓我來世上 又在世上添無知

  年少不識愁滋味 年長才曉愁更愁

  早年有夢登雲梯 直入嶺上悟空亡

  壯時欲要平穩過 人事紛紛卻無常

  老來無求功及名 心中已無憎與愛

  人生如戲曲終盡 再有迷人輪流演

  恩怨情仇吵不完 爭到頭來還是夢

  紅塵滾滾何時止 妄念擾擾豈能休

  從今星月來爲伴 只見青山白雲間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讀聖賢書

  

《諸葛亮家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是叁國時代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常讓後人歌頌的「一代偉人」,其智慧遠慮,忠心不渝,事蹟不勝枚舉,才情無人能敵,只可勉強用八個字來形容「高風亮節,萬世景仰。」其言行,皆可爲世人之典範。

  這封簡短的家書,代表諸葛先生對其子的勉勵與告誡,更可看出這位「天下第一軍師」的德行及胸襟,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先生對其子告誡:要學君子之德行,則要具備「修身」和「養德」兩種要素。心中若能保持平靜,則身行就不會有所偏差;平常生活若能勤儉,則可培養良好的德性。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若無澹泊名利之心,則會被慾望所蒙蔽,此時就無法彰顯,遠大的志向;若無寧靜沈穩之心,則會受外境所影響,此時就無法生起,觀瞻的遠見。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要培養這樣的德行,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然學習之要在於靜,靜則能專心一致,方可成就其學。一個人的才能,也非天生就有,亦要經過不停的淬鏈,方可成就其才。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沒有勤奮的「學習」,則無以成就廣博的才能;沒有堅定的「意志」,則無以通達一切的學問。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怠惰則不會勵行,散漫則不能精專,故要精勤於學;盲目則不會有智,躁動則不能有定,故要冷靜處世。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如不及時,把握人生,則年紀隨著時間而增長,意志隨著歲月而消沈。然而人終將會衰老,如枯木葉落,到時候再也不被世人所重用。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此時只能暗自悲傷,孤伶伶的獨守窮困潦倒的草廬,感嘆時不我與!此刻,後悔也就來不及了!

  結語:

  君子德行,當修身於外,養德於內。應學內聖外王之道,實爲眾人之幸,百姓之福。在下爲良民,在上爲明君,君賢則民無怨,人善則君無事,君民一心,天下太平。

  君子功成而不居,身退以讓賢。人若能澹泊名利,則終生無憂;心若能寧靜致遠,則畢生無慮。正所謂:「無爲,無所不爲。」凡事盡心爲國爲民,無個人一點私欲,則此生不愧天地,不昧於良心,自然心安理得,清靜自在。

  一切的才學,來自於學習;所有的成就,源自於勤奮。故當把握每個當下,珍惜每寸光陰,讓自己的生命,照耀每位人心!

  

《孔子之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節錄《論語裏仁篇》

  禪宗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則,皆是直指人心,令人拍案叫絕。孔門的公案,盡在此則,以心傳心,使人嘆爲觀止。

  孔子常讚歎顏回,本應傳法於他,怎奈其人超凡入聖,先走一步。由以下對話,可知夫子對顏回的認可:

  一者、「安貧樂道」,故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子隨遇而安,他人隨境則轉。

  二者、「力行仁道」,故子曰:「回也!其心叁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顏子時時不離正道,他人片刻即失。

  叁者、「聞一知十」,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顏子利根上智,夫子自謙與子貢皆不如也。

  顏回仙逝之後,孔子觀曾子的德行,傳法於他。後來曾子解釋孔子所述之《大學》其傳十章,而由門人記錄之。以下節錄曾子之德行:

  一者、「叁省吾身」,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述進德修業,日日省察,時時惕勵。

  二者、「謙虛寬容」,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曾子教人爲學謙卑,待人寬容。

  叁者、「遠大志向」,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期勉讀書人,要有崇高的理想,肩負起弘揚仁道的責任。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夫子觀曾子雖是可教,但未悟大道,於是要傳心法於他,故不問而自說:「曾參呀!我所領悟的大道,此一理可以貫通天地萬物。您是否已體悟到了?」曾參當下契入,不假思量回答:「知道了。」師徒一問一答,以心印心,孔門已有傳人了!

  但同樣的道理,子貢卻無法領會。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夫子問子貢:「您以爲我的學問,是由博學多聞,而後記憶起來的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夫子答:「不是的,我是以一理來貫通一切的道理啊!」

  六祖大師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歸納起來,一切天地萬物,皆由自心所變現出來的;演繹出去,由自心演變所有的一切萬象。

  孔子所悟的「吾道一以貫之」,正如六祖所說的「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故聖人所悟的真理,可說是殊途同歸。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道之理體,無以言說,故曾子只能勉爲其難的從事相來說:「夫子所講的吾道一以貫之,只是教我們行『忠』、『恕』二字而已。」

  何謂「忠」?中心爲忠。所謂中心,就是至誠無私的心。何謂「恕」?如心爲恕。所謂如心,便是以無私的心,來推己及人。故朱熹言:「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子貢曾問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可以將心比心,替人著想,便是有仁之人。

  學問貴於知行合一,而非學術研究,光說不練紙上談兵。六祖言:「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故在了解孔門心法之後,應依教而行,才不負聖意。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節錄《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最大學問,莫過於利人利己。故先要恢復自己清明之德,不再被貪欲所染,無明所蔽;進而將此修學,教導於大眾,讓世人都能回歸自性,以達到真、善、美之人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學習之要,首在方向,如船出航,必有目標。有此標的,心方能定,如船在湖,人定於上。心定之後,自然能靜,如風吹船動,風停船靜。心中寧靜,便能安穩,如船浮海,安然寂靜。心能安靜,思慮清明,如水無波,可照晴空。深思熟慮,便有心得,如船靠岸,終抵目標。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故人不可捨本逐末,自不量力。本在「明明德」,則先固其根本;末在「親民」,然後有能力助於人。

  事有終始,故事不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始於「知止」,則心當先止於一;末於「能得」,則後方能有所心得。

  能知本末、終始,則近於大學之道。此是爲學之次第!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聖人,欲助於天下人,必先學治國;國由家而成,故先學齊家;家由人所組,故先學修身;身由心而動,故先學正心。修行修身,修身修心,心正一切正;心邪萬事邪。

  念由意而發,故先學誠意;意由知而起,故先學其知;但要能致知,必格物之理。程顥雲:「萬物靜觀皆自得。」修學或修行,全在此「觀」字!觀天地,則知人事;觀自然,則悟大道。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觀事物至究竟處,便能了知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事事相關,物物相連,不可獨立而生存。故…

《隨緣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