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隨缘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

  

隨缘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

  

《一心只读圣贤书》

  

无知让我来世上 又在世上添无知

  年少不识愁滋味 年长才晓愁更愁

  早年有梦登云梯 直入岭上悟空亡

  壮时欲要平稳过 人事纷纷却无常

  老来无求功及名 心中已无憎与爱

  人生如戏曲终尽 再有迷人轮流演

  恩怨情仇吵不完 爭到头来还是梦

  红尘滚滚何时止 妄念扰扰岂能休

  从今星月来为伴 只见青山白云间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诸葛亮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將復何及!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歷史上常让后人歌颂的「一代伟人」,其智慧远虑,忠心不渝,事蹟不胜枚举,才情无人能敌,只可勉强用八个字来形容「高风亮节,万世景仰。」其言行,皆可为世人之典范。

  这封简短的家书,代表诸葛先生对其子的勉励与告诫,更可看出这位「天下第一军师」的德行及胸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先生对其子告诫:要学君子之德行,则要具备「修身」和「养德」两种要素。心中若能保持平静,则身行就不会有所偏差;平常生活若能勤俭,则可培养良好的德性。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

  若无澹泊名利之心,则会被慾望所蒙蔽,此时就无法彰显,远大的志向;若无寧静沈稳之心,则会受外境所影响,此时就无法生起,观瞻的远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要培养这样的德行,唯有透过不断的学习。然学习之要在於静,静则能专心一致,方可成就其学。一个人的才能,也非天生就有,亦要经过不停的淬链,方可成就其才。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没有勤奋的「学习」,则无以成就广博的才能;没有坚定的「意志」,则无以通达一切的学问。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怠惰则不会励行,散漫则不能精专,故要精勤於学;盲目则不会有智,躁动则不能有定,故要冷静处世。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如不及时,把握人生,则年纪隨著时间而增长,意志隨著岁月而消沈。然而人终將会衰老,如枯木叶落,到时候再也不被世人所重用。

  悲守穷庐,將復何及!

  此时只能暗自悲伤,孤伶伶的独守穷困潦倒的草庐,感嘆时不我与!此刻,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结语:

  君子德行,当修身於外,养德於內。应学內圣外王之道,实为眾人之幸,百姓之福。在下为良民,在上为明君,君贤则民无怨,人善则君无事,君民一心,天下太平。

  君子功成而不居,身退以让贤。人若能澹泊名利,则终生无忧;心若能寧静致远,则毕生无虑。正所谓:「无为,无所不为。」凡事尽心为国为民,无个人一点私欲,则此生不愧天地,不昧於良心,自然心安理得,清静自在。

  一切的才学,来自於学习;所有的成就,源自於勤奋。故当把握每个当下,珍惜每寸光阴,让自己的生命,照耀每位人心!

  

《孔子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节录《论语里仁篇》

  禪宗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则,皆是直指人心,令人拍案叫绝。孔门的公案,尽在此则,以心传心,使人嘆为观止。

  孔子常讚叹顏回,本应传法於他,怎奈其人超凡入圣,先走一步。由以下对话,可知夫子对顏回的认可:

  一者、「安贫乐道」,故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顏子隨遇而安,他人隨境则转。

  二者、「力行仁道」,故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顏子时时不离正道,他人片刻即失。

  三者、「闻一知十」,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顏子利根上智,夫子自谦与子贡皆不如也。

  顏回仙逝之后,孔子观曾子的德行,传法於他。后来曾子解释孔子所述之《大学》其传十章,而由门人记录之。以下节录曾子之德行:

  一者、「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述进德修业,日日省察,时时惕励。

  二者、「谦虚宽容」,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曾子教人为学谦卑,待人宽容。

  三者、「远大志向」,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期勉读书人,要有崇高的理想,肩负起弘扬仁道的责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夫子观曾子虽是可教,但未悟大道,於是要传心法於他,故不问而自说:「曾参呀!我所领悟的大道,此一理可以贯通天地万物。您是否已体悟到了?」曾参当下契入,不假思量回答:「知道了。」师徒一问一答,以心印心,孔门已有传人了!

  但同样的道理,子贡却无法领会。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夫子问子贡:「您以为我的学问,是由博学多闻,而后记忆起来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夫子答:「不是的,我是以一理来贯通一切的道理啊!」

  六祖大师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归纳起来,一切天地万物,皆由自心所变现出来的;演绎出去,由自心演变所有的一切万象。

  孔子所悟的「吾道一以贯之」,正如六祖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故圣人所悟的真理,可说是殊途同归。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道之理体,无以言说,故曾子只能勉为其难的从事相来说:「夫子所讲的吾道一以贯之,只是教我们行『忠』、『恕』二字而已。」

  何谓「忠」?中心为忠。所谓中心,就是至诚无私的心。何谓「恕」?如心为恕。所谓如心,便是以无私的心,来推己及人。故朱熹言:「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子贡曾问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终身可以將心比心,替人著想,便是有仁之人。

  学问贵於知行合一,而非学术研究,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六祖言:「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故在了解孔门心法之后,应依教而行,才不负圣意。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节录《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最大学问,莫过於利人利己。故先要恢復自己清明之德,不再被贪欲所染,无明所蔽;进而將此修学,教导於大眾,让世人都能回归自性,以达到真、善、美之人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学习之要,首在方向,如船出航,必有目標。有此標的,心方能定,如船在湖,人定於上。心定之后,自然能静,如风吹船动,风停船静。心中寧静,便能安稳,如船浮海,安然寂静。心能安静,思虑清明,如水无波,可照晴空。深思熟虑,便有心得,如船靠岸,终抵目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故人不可捨本逐末,自不量力。本在「明明德」,则先固其根本;末在「亲民」,然后有能力助於人。

  事有终始,故事不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始於「知止」,则心当先止於一;末於「能得」,则后方能有所心得。

  能知本末、终始,则近於大学之道。此是为学之次第!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圣人,欲助於天下人,必先学治国;国由家而成,故先学齐家;家由人所组,故先学修身;身由心而动,故先学正心。修行修身,修身修心,心正一切正;心邪万事邪。

  念由意而发,故先学诚意;意由知而起,故先学其知;但要能致知,必格物之理。程顥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修学或修行,全在此「观」字!观天地,则知人事;观自然,则悟大道。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观事物至究竟处,便能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事事相关,物物相连,不可独立而生存。故…

《隨缘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