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5集

  六祖壇經講記(75)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叁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裏,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成爲什麼你自己決定。你到底想要成爲什麼?你想要成爲凡夫還是聖賢?想成爲毒龍還是菩薩?一樣的道理,你這一輩子能不能開悟也是你自己決定,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也不要問人家。學佛要清楚到這麼清楚,而不是說:「師父,你看我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哪裏知道!【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念念回歸空性,這樣不是很輕松嗎?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悟自修自性功德,】叁個過程,悟後起修,自悟排在前面,透過修行,才能夠真正的見性。真正見性之後,功德在法身中,所以六祖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才叫自性功德。一個君子有仁德,一個開悟的人具備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樣,我們佛性的叁德自然才能夠顯現。【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我們不要〔歸依〕有生有滅,要回歸不生不滅。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我們的罪不知道累積多深!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又何能在此生把它消除呢?如果你按照這樣的角度來想,絕大部分人都會放棄。六祖曾經講過,一燈能除千年暗,你只要提起這句話,一個深山古洞假設一千年都沒有燈光,只要燈光一打亮,黑暗頓時就消失。你有沒有領悟這句話,産生一種頓悟的感覺?你此生就有無限的希望,並不是你黑暗一千年,你就要透過一千年才能消除這樣的黑暗。六祖大師不但是個開悟見性的人,也是個大徹大悟,幾乎等同佛境界的人,而且他講話一定承擔,一定負責任。他說〔言下〕就讓大家累劫的罪消失,你相信嗎?你會講:「真的這個樣子嗎?」這代表第一你對法義不深入,第二你也沒有信。剛才已經把理論講得很清楚,假設現在有個山寨,有個山大王,他下面有一千位小兵,如果按照你的模式,要把每個小兵一一綁起來,一一把他們降伏,再來抓那個王,時間就要很久。你何不擒賊先擒王呢?這個概念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人在修行時偏偏不懂這種道理,那些小兵他要一個一個地抓,那要抓到什麼時候?比如你脾氣不好,你的脾氣就要改好啦;比如說你有嫉妒心,你的嫉妒心就要消失啦;比如說你吝啬啦,你就不要那麼吝啬啦;比如說你上課總愛翹二郎腿,你就不要翹二郎腿啦,你修行這麼修當然是很久。我們做事情常常講要有效率,修行也是這個樣子,這並不是投機取巧,他也是要老實修行,只是要早一點知道怎麼修,怎麼契入。但是不會修的人,修越久就越容易退道。比如你去爬一座山,爬了很久還沒到,你是很容易掉頭回來的,除非你確信前面還有多遠。假設它有指標或標公裏數,你還清楚,但那種沒有標的山,你爬起來相當地不踏實,因爲你是外行,你不明白它的盡頭在哪裏。你讀了《六祖壇經》,假設你相信六祖大師所講的道理,他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他講得很清楚,你不應該再懷疑。

  

  【頌曰:】很清楚跟你談一個概念,你們在修行,首先要把它弄清楚,不然你會很累。這句話我講我負責:「修行嘛,修心不修性。」請你看這一段,這句話是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開宗明義講的話,「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八個字講的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不需要你修,「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迷悟的關鍵在心,不是自性的問題。有很多人修行修得很久了,沒有抓到關鍵。坦白地講,心清淨,你就見到清淨的本性了,心只要完全沒有障礙的那一刹那,就是見到本性了,這一句話是六祖開宗明義講的。坦白說,我也可以兩個小時把《六祖壇經》講完,也就是針對核心,知道六祖大師到底在講什麼。現在六祖大師這個《無相頌》都談心,自性不用你談。人家問我:「見性是什麼情形?」我說:「這麼問是沒有意義的,你見性那天就知道了。你應該去思考如何見性。」如何見性一般人就誤會了,以爲就要從性上去修。爲什麼要從心修不從性修呢?這個心是用,這個性是體。體無形無相,所以你不知道。心雖然無形無相,但是你可以感覺,很清楚,比如你感覺你的心很煩燥、很憤怒、很恐懼,這是很清楚的,所以每個人都有煩惱,煩惱就是心。有智慧的人不會從無形無相下手 ,他必然從有形有相切入,因爲你可以明白你的心,所以六祖大師叫你從心。《無相頌》裏有幾個關鍵字:「心中叁惡」,我們心中有貪、瞋、癡,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和總稱。就是因爲這樣,才障礙我們見到清淨的本性。「心中除」,除罪。既然你的心有貪、瞋、癡,所以是你的心在造罪,所以得從心中除。「心中洗」,前面是除罪,這裏是離迷。衆生執著就是迷,不執著就是離開迷,所以心中洗,就是要去洗滌你心中的執著。你現在可以對照了嗎?一個是除罪,一個是離迷。「至心求」,至心就是一心的意思。你今天假設要真正的清淨,要變成一個真正的智者,或一個明心見性的人,或要悟道,或要解脫生死,或從今之後要隨緣自在,六祖大師說跟你講「一心」,要從心下手,修行目標就是這麼明確,就像射箭的人,靶心是很清楚的,就是一直射,直到射中爲止,那一刹那就叫見性。你的箭不要亂射,修行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我看很多人都亂修,就是東學西學,或今天想學這個,明天又想學其他的。你怎麼去射那個箭?我讓你劃關鍵字,就是提綱契領,把六祖大師講的道理貫穿。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是信徒,都是〔修福不修道〕。〔修福〕,比如布施,護持蓋廟,或印佛書,不然就參加法會,拜忏、誦經。修福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福不是道。爲什麼?因爲錯認因果,修福的因一定得福的果報,修慧的因才能夠得慧的果報,你不要把修福當成修道,這不符合因果。俚語講「種瓠瓜不生絲瓜」,種瓠瓜一定生瓠瓜,種絲瓜一定生絲瓜,就這麼簡單。修福不是道,但修道一定要修福。比如說,你每個月都護持這間寺廟叁千塊,每個月寄錢之後,你的煩惱會減少嗎?不會,你捐款跟你的煩惱沒有關系,煩惱是要智慧的,因爲你沒有智慧,所以才會生煩惱。這一段是不知因果,所以才亂了套,把福跟道混在一起。同樣的,你從今之後,不應該被人家騙。別人跟你講:「你被陰的卡到了,因爲你曾經墮胎,所以有嬰靈作祟。」「你的冤親債主現在怎麼樣啦,所以你現在心口會痛,事業不順利。沒有關系,我幫你改一改,十五萬。」這並不符合因果。修福不是修道,假設你上一輩子殺一個人,你花十五萬就沒有事了嗎?不可以,不符合因果,殺人要償命,如果錢能夠擺平的話,我看全世界就是比爾蓋茲業障最少,因爲他錢最多,他花錢來擺平他的業障就好了,這還有天理嗎?還符合因果嗎?但是這麼簡單的概念我們凡夫就被騙了好幾千年,不是現在才有騙財騙色,幾千年來一直都有人被騙。如果你聽完我的課又被騙,那就太可恥了。比如說你過去跟他不好,但是你現在願意改變你的態度,回向給他,但是欠債欠命都要還。「師父,那不是沒有效?」不是沒有效,欠人家錢本來就是要還,而且你要還得心甘情願,不可以逃避。這時候你又講:「師父,我修了還是要還,那何必修?」我告訴你:「假設你現在的存款就只有一萬塊,如果你要還人家一萬塊,還下去之後你的生活會很苦。假設你現在存款是一億,你還人家一萬塊也沒有關系。」你懂這個譬喻嗎?凡夫沒有存款,修行人就是有存款。比如我修到阿羅漢,我的存款可能就是一千萬;我修到菩薩,我的存款可能上億;當我成佛那一天,金融卡任我刷,衆生我都還,我也不要緊。一個修行開悟的人,還是要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常說「諸法皆空,因緣不空。」不是你開悟了就不用還人家錢了。你透過修行,第一你更心甘情願地還人家;第二,你自己的資糧越來越富裕富足,你有能力還人家,但是你不以爲苦,這樣道理才講得通。不然,你夜深人靜,自問自答,我看很多同學常常被自己問倒。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你懂得〔布施〕,懂得去造福。有福無慧,邊造福也邊造罪,這樣的人很多,很多信徒都是這樣的人,白天去當志工,晚上貪、瞋、癡具足。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怎麼會被人家認同?最不認同的就是你的家人,外面的團體因爲你都〔布施供養〕,人家叫你掃廁所,你也心甘情願掃廁所,出門人家都叫你菩薩,回到家,家人就給你臉色。我現在講的是現實的人生,差不多都那樣。不能這麼修!你也不要被自己騙,你應該是「人家肯定我,我願意付出,人家不肯定我,我也要默默地付出。」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福不〔滅罪〕,也就是說你想透過〔修福〕來滅你的罪…

《六祖壇經講記 第75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