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75)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成为什么你自己决定。你到底想要成为什么?你想要成为凡夫还是圣贤?想成为毒龙还是菩萨?一样的道理,你这一辈子能不能开悟也是你自己决定,你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要问人家。学佛要清楚到这么清楚,而不是说:「师父,你看我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哪里知道!【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念念回归空性,这样不是很轻松吗?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悟自修自性功德,】三个过程,悟后起修,自悟排在前面,透过修行,才能够真正的见性。真正见性之后,功德在法身中,所以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才叫自性功德。一个君子有仁德,一个开悟的人具备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样,我们佛性的三德自然才能够显现。【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不要〔归依〕有生有灭,要回归不生不灭。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我们的罪不知道累积多深!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又何能在此生把它消除呢?如果你按照这样的角度来想,绝大部分人都会放弃。六祖曾经讲过,一灯能除千年暗,你只要提起这句话,一个深山古洞假设一千年都没有灯光,只要灯光一打亮,黑暗顿时就消失。你有没有领悟这句话,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你此生就有无限的希望,并不是你黑暗一千年,你就要透过一千年才能消除这样的黑暗。六祖大师不但是个开悟见性的人,也是个大彻大悟,几乎等同佛境界的人,而且他讲话一定承担,一定负责任。他说〔言下〕就让大家累劫的罪消失,你相信吗?你会讲:「真的这个样子吗?」这代表第一你对法义不深入,第二你也没有信。刚才已经把理论讲得很清楚,假设现在有个山寨,有个山大王,他下面有一千位小兵,如果按照你的模式,要把每个小兵一一绑起来,一一把他们降伏,再来抓那个王,时间就要很久。你何不擒贼先擒王呢?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人在修行时偏偏不懂这种道理,那些小兵他要一个一个地抓,那要抓到什么时候?比如你脾气不好,你的脾气就要改好啦;比如说你有嫉妒心,你的嫉妒心就要消失啦;比如说你吝啬啦,你就不要那么吝啬啦;比如说你上课总爱翘二郎腿,你就不要翘二郎腿啦,你修行这么修当然是很久。我们做事情常常讲要有效率,修行也是这个样子,这并不是投机取巧,他也是要老实修行,只是要早一点知道怎么修,怎么契入。但是不会修的人,修越久就越容易退道。比如你去爬一座山,爬了很久还没到,你是很容易掉头回来的,除非你确信前面还有多远。假设它有指标或标公里数,你还清楚,但那种没有标的山,你爬起来相当地不踏实,因为你是外行,你不明白它的尽头在哪里。你读了《六祖坛经》,假设你相信六祖大师所讲的道理,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讲得很清楚,你不应该再怀疑。
【颂曰:】很清楚跟你谈一个概念,你们在修行,首先要把它弄清楚,不然你会很累。这句话我讲我负责:「修行嘛,修心不修性。」请你看这一段,这句话是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开宗明义讲的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个字讲的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不需要你修,「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迷悟的关键在心,不是自性的问题。有很多人修行修得很久了,没有抓到关键。坦白地讲,心清净,你就见到清净的本性了,心只要完全没有障碍的那一刹那,就是见到本性了,这一句话是六祖开宗明义讲的。坦白说,我也可以两个小时把《六祖坛经》讲完,也就是针对核心,知道六祖大师到底在讲什么。现在六祖大师这个《无相颂》都谈心,自性不用你谈。人家问我:「见性是什么情形?」我说:「这么问是没有意义的,你见性那天就知道了。你应该去思考如何见性。」如何见性一般人就误会了,以为就要从性上去修。为什么要从心修不从性修呢?这个心是用,这个性是体。体无形无相,所以你不知道。心虽然无形无相,但是你可以感觉,很清楚,比如你感觉你的心很烦燥、很愤怒、很恐惧,这是很清楚的,所以每个人都有烦恼,烦恼就是心。有智慧的人不会从无形无相下手 ,他必然从有形有相切入,因为你可以明白你的心,所以六祖大师叫你从心。《无相颂》里有几个关键字:「心中三恶」,我们心中有贪、瞋、痴,也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和总称。就是因为这样,才障碍我们见到清净的本性。「心中除」,除罪。既然你的心有贪、瞋、痴,所以是你的心在造罪,所以得从心中除。「心中洗」,前面是除罪,这里是离迷。众生执着就是迷,不执着就是离开迷,所以心中洗,就是要去洗涤你心中的执着。你现在可以对照了吗?一个是除罪,一个是离迷。「至心求」,至心就是一心的意思。你今天假设要真正的清净,要变成一个真正的智者,或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或要悟道,或要解脱生死,或从今之后要随缘自在,六祖大师说跟你讲「一心」,要从心下手,修行目标就是这么明确,就像射箭的人,靶心是很清楚的,就是一直射,直到射中为止,那一刹那就叫见性。你的箭不要乱射,修行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我看很多人都乱修,就是东学西学,或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其他的。你怎么去射那个箭?我让你划关键字,就是提纲契领,把六祖大师讲的道理贯穿。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信徒,都是〔修福不修道〕。〔修福〕,比如布施,护持盖庙,或印佛书,不然就参加法会,拜忏、诵经。修福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福不是道。为什么?因为错认因果,修福的因一定得福的果报,修慧的因才能够得慧的果报,你不要把修福当成修道,这不符合因果。俚语讲「种瓠瓜不生丝瓜」,种瓠瓜一定生瓠瓜,种丝瓜一定生丝瓜,就这么简单。修福不是道,但修道一定要修福。比如说,你每个月都护持这间寺庙三千块,每个月寄钱之后,你的烦恼会减少吗?不会,你捐款跟你的烦恼没有关系,烦恼是要智慧的,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才会生烦恼。这一段是不知因果,所以才乱了套,把福跟道混在一起。同样的,你从今之后,不应该被人家骗。别人跟你讲:「你被阴的卡到了,因为你曾经堕胎,所以有婴灵作祟。」「你的冤亲债主现在怎么样啦,所以你现在心口会痛,事业不顺利。没有关系,我帮你改一改,十五万。」这并不符合因果。修福不是修道,假设你上一辈子杀一个人,你花十五万就没有事了吗?不可以,不符合因果,杀人要偿命,如果钱能够摆平的话,我看全世界就是比尔盖兹业障最少,因为他钱最多,他花钱来摆平他的业障就好了,这还有天理吗?还符合因果吗?但是这么简单的概念我们凡夫就被骗了好几千年,不是现在才有骗财骗色,几千年来一直都有人被骗。如果你听完我的课又被骗,那就太可耻了。比如说你过去跟他不好,但是你现在愿意改变你的态度,回向给他,但是欠债欠命都要还。「师父,那不是没有效?」不是没有效,欠人家钱本来就是要还,而且你要还得心甘情愿,不可以逃避。这时候你又讲:「师父,我修了还是要还,那何必修?」我告诉你:「假设你现在的存款就只有一万块,如果你要还人家一万块,还下去之后你的生活会很苦。假设你现在存款是一亿,你还人家一万块也没有关系。」你懂这个譬喻吗?凡夫没有存款,修行人就是有存款。比如我修到阿罗汉,我的存款可能就是一千万;我修到菩萨,我的存款可能上亿;当我成佛那一天,金融卡任我刷,众生我都还,我也不要紧。一个修行开悟的人,还是要还因缘果报,所以我们常说「诸法皆空,因缘不空。」不是你开悟了就不用还人家钱了。你透过修行,第一你更心甘情愿地还人家;第二,你自己的资粮越来越富裕富足,你有能力还人家,但是你不以为苦,这样道理才讲得通。不然,你夜深人静,自问自答,我看很多同学常常被自己问倒。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你懂得〔布施〕,懂得去造福。有福无慧,边造福也边造罪,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信徒都是这样的人,白天去当志工,晚上贪、瞋、痴具足。你要修到什么时候?你怎么会被人家认同?最不认同的就是你的家人,外面的团体因为你都〔布施供养〕,人家叫你扫厕所,你也心甘情愿扫厕所,出门人家都叫你菩萨,回到家,家人就给你脸色。我现在讲的是现实的人生,差不多都那样。不能这么修!你也不要被自己骗,你应该是「人家肯定我,我愿意付出,人家不肯定我,我也要默默地付出。」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福不〔灭罪〕,也就是说你想透过〔修福〕来灭你的罪…
《六祖坛经讲记 第75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