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偈頌▪P2

  ..續本文上一頁去叁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偈頌:迷時師度徒,悟了乃自度;本無迷悟事,原是人糊塗。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衆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衆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偈頌:和尚怎有病,只因衆生惱;誰能識其義,便是大醫王。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慥,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于能。能擲下衣缽于石上,雲: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偈頌:息緣總淨心,莫思善與惡;當下無別想,即見真面目。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偈頌:人人有佛性,個個卻不知;原是無秘密,全由此心造。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迹,當別道尋之。趁衆鹹以爲然。

  偈頌:惠能向南去,惠明往北行;二人隨法緣,各自在一方。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偈頌:無緣待時機,有緣則說法;悲憫衆生故,潛藏十余載。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雲:風動。一僧雲: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衆駭然。

  偈頌:緣熟當弘法,時值涅槃會;風幡境上爭,實乃心妄動。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

  偈頌:印宗門內人,能識非常人;聞言契實相,不由文字出。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偈頌:入道之首要,以慧解爲本;不論次第法,直言見性門。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謂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偈頌:佛法不二法,人心有差別;性本無對待,何來起分別。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爲能剃發,願事爲師。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偈頌:昔時是人師,今日願爲徒;印宗此風範,世人永贊歎。

  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

  偈頌:此生聞頓教,又逢六祖言;若無善根厚,豈會遇斯法。

  師複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偈頌:般若世人有,自迷不能悟;只因狂心起,歇息即菩提。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偈頌:口說爲迷人,心行乃智者;自性本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偈頌:自性本空寂,何有一法得;應觀諸法性,無有差別相。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诃。

  偈頌:性空並不空,能含一切法;若見諸法相,不著亦不染。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

  偈頌:迷人不識空,靜坐無所思;猶如無情物,曠劫不見性。

  善知識!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偈頌:般若非無情,分明知一切;應用無障礙,方是自性空。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偈頌:般若從性生,非由身外得;修口不修心,自欺到何時。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偈頌:時時念不愚,處處心不迷;對境無取舍,即是般若行。

  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偈頌:著相即衆生,是故有生死;離相則爲佛,是故名涅槃。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偈頌:迷人口說空,念念卻不空;智者心悟空,一切盡無礙。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偈頌:迷時佛衆生,悟時衆生佛;煩惱即衆生,菩提即是佛。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

  偈頌:諸佛般若生,衆生無明起;了知五蘊空,叁毒成叁學。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偈頌:心生千萬智,诳妄故塵勞;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偈頌:金剛本自性,般若由此生;誰能識心性,即明此經義。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偈頌:自有般若智,當起智慧觀;文字由心造,字字不離心。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偈頌:根小不識大,性劣不堪授;若傳大乘法,未利先受害。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偈頌:般若無大小,根性有利鈍;聞法不開悟,邪見煩惱深。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偈頌:自心起正見,不執一切法;塵煩不能染,即是見性人。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偈頌:內外不執著,來去皆自在;若能如此修,即是真受持。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

《《六祖壇經》偈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要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