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偈頌:常見永不死,斷見永不生;常斷皆邪見,非是佛之意。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偈頌:色不異法身,法身不異色;色法本一身,非離而求寂。
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
偈頌:執我有生死,執法故馳求;不知夢幻事,枉受輪回苦。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偈頌:生本不曾生,滅本不曾滅;生滅原是空,夢醒謂常樂。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偈頌:涅槃大境界,非識所度計;凡愚和外道,二乘豈能知。
妄立虛假名,何爲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偈頌:斷常無作見,豈是涅槃義;大根大智人,心已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
偈頌:身心及世界,平等如夢幻;不起亦不作,不落也不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偈頌:舍識用六根,善分諸法相:一切盡不實,何來起妄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偈頌:世間無常相,成住必壞空;了悟涅槃者,真常無所礙。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偈頌:涅槃不可說,強說舍邪見;言說要人解,仍須自己悟。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偈頌:往昔在夢中,今朝忽覺醒;知幻即不著,離幻乃自在。
行思禅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偈頌:行思有來曆,直問頓悟法;常人不敢想,二乘不敢擔。
師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谛亦不爲。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
偈頌:起修落階級,聖谛故不爲;既是心不爲,何有次第分。
師深器之,令思首衆。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谥號弘濟禅師。
偈頌:禅師本不爲,不爲亦是爲;今悟頓教法,紹化利衆生。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甚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
偈頌:心非是一物,言說即不中;事相當修證,理體染不得。
師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禅宗。
偈頌:智者心無染,愚者心有著;若要談修行,只此不汙染。
永嘉玄覺禅師,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偈頌:經論起正見,止觀乃正行;解行有定慧,故能明心地。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雲: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爲我證據。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覺遂同策來參,繞師叁匝,振錫而立。
偈頌:永嘉大根器,無師能自悟;若非上根者,求師來開導。
師曰: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偈頌:性體無生滅,了脫無遲速;迷時無常苦,悟時真常樂。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偈頌:佛性無來去,本自不動搖;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偈頌:智隍有禅功,聲名人皆曉;庵居長坐修,到底悟哪物。
隍雲: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
偈頌:有心非大定,無心如草木;有無俱雙遣,無不定時也。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偈頌:見性真禅定,不見空費力;一切本幻化,了知自如如。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偈頌:心空不著空,應用不執有;相對無絕對,圓融時無礙。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偈頌:昔日有修行,只欠未見性;今日疑惑除,來日化四衆。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還得否?師雲:我不得。僧雲:和尚爲什麼不得?師雲:我不會佛法。
偈頌:說得本自有,說不何曾無;人人家中事,勿須問他人。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裏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爲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偈頌:五祖傳衣缽,一過幾十載;心地雖清淨,法衣仍須洗。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
偈頌:祖師身不在,法身永常住;方辯有神通,還要師開解。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方辯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方辯罔措。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呈似師。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爲人天福田。
偈頌:知事不知理,識相不識性;善塑六祖像,不解方辯佛。
有僧舉臥輪禅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偈頌:臥輪被法縛,何能斷思想;對境不隨緣,菩提怎麼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偈頌:師了一切法,念念心無著;對境諸根用,何處不菩提。
【南頓北漸第七】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偈頌:地方有南北,個個有佛性;惠能與神秀,弘法化一方。
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偈頌:佛法本一宗,豈有二樣情;利根即頓悟,鈍根漸進修。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偈頌:秀師贊惠能,自謙不如他:抛棄己之見,要徒往參決。
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爲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爲吾說。志誠禀命至曹溪,隨衆參請,不言來處。
偈頌:雖是一國師,仍要聞大法;自身不能往,派徒代記之。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偈頌:佛法處處有,一切盡佛法;看誰有本事,會意則能得。
師曰:汝師若爲示衆?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臥。
偈頌:妄心如猿猴,住心以牽製;長坐來精進,不臥有功行。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偈頌:執心反成病,守靜並非禅;不見自家寶,拘身有何益。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爲教示。
偈頌:豈是師不好,只因己未悟;著相執此身,離相契本心。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不作名爲…
《《六祖壇經》偈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