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諸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偈頌:持戒不造惡,慧生行諸善;止惡來修善,心定自清淨。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叁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偈頌:法法本無法,何人說有法;隨方解其縛,假名一切法。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爲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偈頌:衆生器不同,因人而講解;說法不離性,離體爲相說。
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
偈頌:心地無叁毒,即是戒定慧;自性不增減,來去皆安然。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偈頌:五蘊身心幻,回趣求真如;真假不用尋,離幻即能覺。
師然之。複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偈頌:並非不能立,只要不執著;並非不能破,只要破執著。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是名見性。
偈頌:不論立不立,見性皆自在;應用隨變化,神通任遨遊。
志誠再啓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爲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也。
偈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立一切法,一切法不立。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爲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爲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于師。
偈頌:覺者爲人師,二主亡彼此;迷者是弟子,立秀欲害能。
師他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叁,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偈頌:心中無所障,自然能通達;有因必有果,欠錢不欠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曰:汝且去,恐徒衆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禀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偈頌:六祖大慈悲,以德來報怨;感化其行昌,出家去修行。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觐。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爲解說。
偈頌:師恩難以報,傳法度生回;若欲化他人,自先當覺悟。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偈頌:佛性常不變,衆生焉成佛;衆生分別心,執此故有常。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偈頌:無常即真常,真常能緣起;有常即無常,無常因性空。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爲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爲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偈頌:佛性不二法,豈有常無常;執真亦是假,用假能成真。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偈頌:佛性若不變,何能發菩提;物物皆有性,何能徧一切。
佛比爲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偈頌:見相認邪常,日用計無常;不落常無常,明體悟真常。
行昌忽然大悟,乃說偈言: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偈頌:衆生執邪常,佛說法無常;二乘執無常,佛說性真常。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叁,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爲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以拄杖打叁下。
偈頌:若識本來樣,必能道究竟;既然無所住,豈有所見主。
會乃問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 師雲: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偈頌:不落二邊見,不離兩頭用;緣生來應對,緣滅去不留。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神會禮拜悔謝。
偈頌:覺者見己過,迷者說人非;智人心不痛,愚人身心苦。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偈頌:莫問人悟否,只問己有無;修行自家事,成就個人得。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偈頌:一切盡是無,無心者識之;死守經義上,知解成宗徒。
會後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行于世。
偈頌:神會終有悟,大弘曹溪禅;南北之紛爭,由他立正宗。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聚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爲師。
偈頌:學道泯分別,無別名實性;衆人不達理,故建一切教。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偈頌:名利如流水,權勢似雲煙;辭疾終林麓,隨緣度衆生。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偈頌:漸修有次第,持戒修諸善;由定而發慧,依此得解脫。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偈頌:心悟不拘相,著相豈能悟;諸法本空寂,無生亦無滅。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偈頌:道體無明暗,相對立假名;法本無比較,絕對無分別。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偈頌:二乘對治修,以智破煩惱;大乘無相對,煩惱即菩提。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偈頌:相有明暗分,其性本無別;迷時分智愚,悟了無增減。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偈頌:凡聖性實同,無二亦無別;性相本如如,常住不變遷。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偈頌:外道所說法,相對生滅法;六祖言實性,本自無生滅。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阙,表奏師語。
偈頌:修行之要訣,分別莫思量;心體常寂淨,妙用如恒沙。
其年九月叁日,有诏獎谕師曰:師辭老疾,爲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爲國恩寺。
偈頌:師如維摩诘,托…
《《六祖壇經》偈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