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足是財富▪P2

  ..續本文上一頁

  後來我點她老根了,她就沒辦法,最後我索性把她往大的上面說,說帶她去見玉皇大帝。

  她有點那個(不信),前面我是說小的,我說你怕不怕?黑白無常?哇!她來勁了,你要知道,黑白無常還是我大?後來我索性說,要不要見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她見不到,你是修道教的,我說要不要見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也是她們老大,她也是見不到的,你有能力讓我見到嗎?要是能見到的話,我心服口服,後來真讓她見到了,真的心服口服了。趴下來,皈依叁寶,後來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這叁個故事當中的主人公來給大家看,這叁個覺悟了,馬上坐蓮花回極樂世界了,覺者回去了,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看著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覺悟的衆生,乘著蓮花晃晃悠悠就回家了。

  我們娑婆世界,我講這個故事,啓發我們,我們人道的衆生,有願不願意覺悟,願不願意歸家,所以那個叫覺者歸來,是這樣一個。

  所以很多人沒聽之前,在那裏猜,今天到底要講什麼?知道大家升起了有點要回家的心。餓鬼、孤魂、甚至鬼王,想回去都可以回去。

  我們應該說,比它們福報更大一點,它們一遇到佛法,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佛法的,一遇到佛法,一發心,馬上就能夠回去,我們這個作爲佛教徒,薰習了這麼久,應該發起堅定的、這樣一種回家的心,所以昨天就跟大家講這些。

  我們今天爲什麼把前面的再向大家彙報一下呢?因爲這些,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思路了之後,如果我們也進入了這樣一個思路了之後,我們也會升起想回家的心。

  人呢,我們在投胎之前,還是死了之後,甚至死都不需要死,佛教界講的“往生”,但是我講“往生,往生”,還是死噢,很多人還是這個概念。

  就象那個鬼也是的,來了之後,我那個甘露水要灑了,他嚇得馬上躲到一邊,眼睛馬上睜得大大的,他馬上說,你幹嘛?你想害我啊?我說我怎麼害你啦?他說你那個水裏面放的有東西,你別當我不知道,鬼有鬼通嘛。

  “我在樓下我就知道,你那個水裏有東西。我說你爲什麼怕?你以爲我不知道?你這個水一灑到我身上,我就死了”他說。

  我明明是要用甘露水救它,它以爲我用甘露水害它,在印象中,鬼都是死的,我們要把它救活,但是它認爲它那樣是活的,這個道理一樣的。

  但是,我們以爲我們現在是活的, 諸佛菩薩看我們是死的!六道輪回的衆生,沒有一個是活的,都是在做夢,夢沒有醒,所以稱爲中陰。

  我們現在叫身處中陰,還是象做夢一樣的。所以阿彌陀佛叫我們到極樂世界去,真正地把我們喊醒了,能夠真正地獲得生命啊,能夠活過來。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我們以爲去極樂世界,是死了之後的事情,不知道;去極樂世界是活了,我們現在沒去之前,就象做夢一樣的,凡夫的知見啊!有時候它就是這樣的。

  所以,要了解這些思路了之後,我們就會思維這些,那我們人生怎麼樣,是不是?也給自己,這樣一個追求光明的、踏上這樣一個因呢?就象因果網絡,那個因果網絡規律,生滅有生滅的規律,涅槃有涅槃的規律。

  所以我們衆生,知道了這個之後,乃至前面這四堂課彙報了之後,大家很快會進入到這個智慧當中來。

  這個時候如果知道了,我們再講“知足”,爲什麼要知足。知足是有前提的,我們是有目標的。

  人生如果你知道,我了生死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話,那你就會投入精力來做這個事情。我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我們又同時說了,人的事業是無限的,如果你把你的精力放到事業裏去的話,精力有限,事業卻是無限的。

  所以你的生命稱爲有漏法。爲什麼?因爲事業是無邊無際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前面講,苦海是無邊的。你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邊的苦海裏去,就是凡夫的狀態。

  爲什麼那些事業,我們稱它是“有漏”的,是苦海呢?因爲你想一想,這麼事業對你真的那麼重要嗎?對你的生命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讀《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候,各位知道,哪怕一個國王,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宮殿舍宅不向隨從、輔臣,那幫助他的大臣王侯將相不再跟簇,王後、嫔妃再多,沒有一個能帶得走,金銀堆成山,也沒有用。

  但是就會想,這一輩子做了那麼多,卻絲毫無助、一點幫助沒有的,所以說平時的努力是有漏的,但是我們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所以象中國這二年,集中精力辦大事。

  集中精力,把精力拿出來辦大事,這個我們佛教裏,我們師父常常說,叫人生最大的事是什麼?師父說,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

  這個生死是最大的事情,如果這一輩子,生死的事情沒有辦過,沒能了解,其他的沒意義的,卻做了一大堆,這個生命,有限的精力沒有花在刀刃上,其他都是無功用的行爲,到時候要後悔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有一個“知足”的問題。

  事情呢,無漏的,要多爲辦,精力從哪裏來?節約出來,要節約出來。就象很多在家的菩薩,要爲了護持叁寶,省吃儉用,來護持叁寶;我們了生脫死,做了這樣的生命精力,也要從其他的裏面節約出來。這裏面有個“知足”的問題。

  爲什麼題目叫“知足是財富”呢?因爲我們如果按照前面講的這個思路,你們想,那我世間的工作如果不做,我把它節約出來,來做出世間的事,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還又落入到世間的這個範疇去。

  還是屬于世間法;所以你自己會想不通的,你不會願意走這樣的路;我說“知足是財富”,是什麼意思呢?

  當你在從事世間的這些事業的時候,你並不是以非常執著的心去做,有一種“知足”的心念,這樣子狀態的時候,你世間的事業不單單成就,而且可以得到大成就!因爲什麼?

  當你的心態不是很貪的時候、很平靜的時候、這時候與佛法相應的時候,你會開大智慧,開大智慧有大福報。

  所以這個“知足財富”,會顯現在兩個層面上,一個出世間法的成就,一個世間法的成就,所以佛陀成佛,不是說慧完全成就了,福一點也沒有,不可能的。

  我們大家知道,佛是什麼?福和慧都是兩足的,都達到了最高的成就,所以才稱爲叫佛。

  那佛陀福慧兩足的成就,是不是他專門去求,這個世界杯開始了去賭球,這邊跑馬了,去賽馬;是不是一邊在打坐,一邊去賺錢?是不是這樣子賺出來的?

  不是的,佛陀所教給我們的方法,是一舉兩得的,就像你們可以去觀察,你象各位在坐的,就象那馬丁·陸,就是這樣子的例子。他學佛你們看,他學佛啊,護法啊,不比在坐的任何一個人做得少,很多的時間,好象他都搞在這上面。

  同時他的事業並沒有減少,而且那樣子蓬勃、興旺,奇怪不奇怪?哪裏來的?這個就是學佛就是福和慧是相應的,它們兩個要漲都是一起漲的。

  如果你真正在修慧的話,肯定有福在裏面。所以說我們這個佛法裏面,他是講什麼?要得的話,一自在一切自在,一清靜一切清靜,再講得通通俗一點,叫“一通百通”,如果你得到真實意義了,所有的真實意義,都會升顯出來了。

  所以佛陀欣然顯現了一個比丘相,在我們人間遊化。他卻比人間的國王,天上的天帝還要尊貴。他以前可以做皇帝,但他沒有做皇帝,他走上修行的道路,這樣卻爲天中聖天,王中聖王,他就成爲這樣,並沒有說……(此處錄像斷)

  佛性的藍天,是需要我們在清淨知足當中才能顯現的。所以這個財富,是每一個生命都有的,本有的。

  所以說“知足是財富”,它不是外來的,當你知足的時候,當你的心,心的波浪平息的時候,那個無邊的財富啊,就已經不知不覺、已經應現在你的生命當中了。

  所以是這樣一種、這樣一種財富。而且這種財富是怎麼樣?是不會耗散的。因爲凡有聚集,必有耗散,這個世間法啊,只要有聚的,必然有散的。

  所以知足它所帶來的財富,它是沒有耗散的、它是永恒的。

  所以作爲一個覺悟的生命,他所追求的,所以中國話有時候說:大智者如愚!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會這樣做,就像那個信佛一樣。

  有的人說:這些迷信,迷信,那祖師就怎麼回答他,那個祖師回答他:信的人不迷啊!迷的人不會信啊!對這個佛也是這樣。

  信佛的人呐,有人說我們信佛的人是迷信,其實,信的人才不會迷,迷的人才不會來信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說,你聽起來好像大智怎麼會象愚呢?就顯現出愚癡的樣子呢?好像有點矛盾。

  就像我們聽一個知足的人,怎麼會擁有財富呢?我們這個世界都講競爭呐。但是我們老祖先告訴我們:行愈遠,知愈少。擁有的越多,追求的越多,卻擁有的越少。

  什麼叫居士?我們在座的都是居士。那個杭州淨慈寺,永明廷壽大師的這個道場,就有一副對聯,什麼稱爲居士?他有一句話叫“慈恩慧業,長與名山作主人”,就是居士的德行。做名山的主人,我看了這句話,說的是啊。

  我那個時候還剛剛做居士,我看了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淨理勝因願從今日稱居士”,然後“慈恩慧業長與名山作主人”,我就記得,長與名山作主人,是啊!學了佛之後,青青的山,也是我們的;寬寬的大地,也是我們的;藍藍的天,也是我們的,都是自己的。

  但是不學佛的時候,你爲了追求目前的利益,暈天黑地,什麼都不是自己的了!甚至賺到的錢,最後還不是自己的,還是替別人數,暈天黑地的。

  這個生命啊,越來越狹隘,越來越狹隘。所以這個“大智若愚”和“知足是財富”,這個有同等的這樣。

  聽上去好像有點矛盾---不去競爭,不去拼搏,這個財富哪裏來?反過來,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你拼搏得來的財富,終究也會被別人拼搏而失去,辛苦積累來的這些東西,終有一天會耗散。

  當我們自性的天空,顯發的時候,我們印光大師所告訴我們的:自家風光有誰爭!

  這個自性的財富顯發出來的時候,就像我們在新加坡的第二天的課題---講這個“沈…

《知足是財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網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