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点她老根了,她就没办法,最后我索性把她往大的上面说,说带她去见玉皇大帝。
她有点那个(不信),前面我是说小的,我说你怕不怕?黑白无常?哇!她来劲了,你要知道,黑白无常还是我大?后来我索性说,要不要见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她见不到,你是修道教的,我说要不要见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也是她们老大,她也是见不到的,你有能力让我见到吗?要是能见到的话,我心服口服,后来真让她见到了,真的心服口服了。趴下来,皈依三宝,后来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就这三个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来给大家看,这三个觉悟了,马上坐莲花回极乐世界了,觉者回去了,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看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觉悟的众生,乘着莲花晃晃悠悠就回家了。
我们娑婆世界,我讲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我们人道的众生,有愿不愿意觉悟,愿不愿意归家,所以那个叫觉者归来,是这样一个。
所以很多人没听之前,在那里猜,今天到底要讲什么?知道大家升起了有点要回家的心。饿鬼、孤魂、甚至鬼王,想回去都可以回去。
我们应该说,比它们福报更大一点,它们一遇到佛法,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佛法的,一遇到佛法,一发心,马上就能够回去,我们这个作为佛教徒,薰习了这么久,应该发起坚定的、这样一种回家的心,所以昨天就跟大家讲这些。
我们今天为什么把前面的再向大家汇报一下呢?因为这些,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路了之后,如果我们也进入了这样一个思路了之后,我们也会升起想回家的心。
人呢,我们在投胎之前,还是死了之后,甚至死都不需要死,佛教界讲的“往生”,但是我讲“往生,往生”,还是死噢,很多人还是这个概念。
就象那个鬼也是的,来了之后,我那个甘露水要洒了,他吓得马上躲到一边,眼睛马上睁得大大的,他马上说,你干嘛?你想害我啊?我说我怎么害你啦?他说你那个水里面放的有东西,你别当我不知道,鬼有鬼通嘛。
“我在楼下我就知道,你那个水里有东西。我说你为什么怕?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这个水一洒到我身上,我就死了”他说。
我明明是要用甘露水救它,它以为我用甘露水害它,在印象中,鬼都是死的,我们要把它救活,但是它认为它那样是活的,这个道理一样的。
但是,我们以为我们现在是活的, 诸佛菩萨看我们是死的!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一个是活的,都是在做梦,梦没有醒,所以称为中阴。
我们现在叫身处中阴,还是象做梦一样的。所以阿弥陀佛叫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真正地把我们喊醒了,能够真正地获得生命啊,能够活过来。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以为去极乐世界,是死了之后的事情,不知道;去极乐世界是活了,我们现在没去之前,就象做梦一样的,凡夫的知见啊!有时候它就是这样的。
所以,要了解这些思路了之后,我们就会思维这些,那我们人生怎么样,是不是?也给自己,这样一个追求光明的、踏上这样一个因呢?就象因果网络,那个因果网络规律,生灭有生灭的规律,涅槃有涅槃的规律。
所以我们众生,知道了这个之后,乃至前面这四堂课汇报了之后,大家很快会进入到这个智慧当中来。
这个时候如果知道了,我们再讲“知足”,为什么要知足。知足是有前提的,我们是有目标的。
人生如果你知道,我了生死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话,那你就会投入精力来做这个事情。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又同时说了,人的事业是无限的,如果你把你的精力放到事业里去的话,精力有限,事业却是无限的。
所以你的生命称为有漏法。为什么?因为事业是无边无际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苦海是无边的。你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边的苦海里去,就是凡夫的状态。
为什么那些事业,我们称它是“有漏”的,是苦海呢?因为你想一想,这么事业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你的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读《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时候,各位知道,哪怕一个国王,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宫殿舍宅不向随从、辅臣,那帮助他的大臣王侯将相不再跟簇,王后、嫔妃再多,没有一个能带得走,金银堆成山,也没有用。
但是就会想,这一辈子做了那么多,却丝毫无助、一点帮助没有的,所以说平时的努力是有漏的,但是我们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所以象中国这二年,集中精力办大事。
集中精力,把精力拿出来办大事,这个我们佛教里,我们师父常常说,叫人生最大的事是什么?师父说,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
这个生死是最大的事情,如果这一辈子,生死的事情没有办过,没能了解,其他的没意义的,却做了一大堆,这个生命,有限的精力没有花在刀刃上,其他都是无功用的行为,到时候要后悔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一个“知足”的问题。
事情呢,无漏的,要多为办,精力从哪里来?节约出来,要节约出来。就象很多在家的菩萨,要为了护持三宝,省吃俭用,来护持三宝;我们了生脱死,做了这样的生命精力,也要从其他的里面节约出来。这里面有个“知足”的问题。
为什么题目叫“知足是财富”呢?因为我们如果按照前面讲的这个思路,你们想,那我世间的工作如果不做,我把它节约出来,来做出世间的事,如果你这样想的话,还又落入到世间的这个范畴去。
还是属于世间法;所以你自己会想不通的,你不会愿意走这样的路;我说“知足是财富”,是什么意思呢?
当你在从事世间的这些事业的时候,你并不是以非常执着的心去做,有一种“知足”的心念,这样子状态的时候,你世间的事业不单单成就,而且可以得到大成就!因为什么?
当你的心态不是很贪的时候、很平静的时候、这时候与佛法相应的时候,你会开大智慧,开大智慧有大福报。
所以这个“知足财富”,会显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出世间法的成就,一个世间法的成就,所以佛陀成佛,不是说慧完全成就了,福一点也没有,不可能的。
我们大家知道,佛是什么?福和慧都是两足的,都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所以才称为叫佛。
那佛陀福慧两足的成就,是不是他专门去求,这个世界杯开始了去赌球,这边跑马了,去赛马;是不是一边在打坐,一边去赚钱?是不是这样子赚出来的?
不是的,佛陀所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一举两得的,就像你们可以去观察,你象各位在坐的,就象那马丁·陆,就是这样子的例子。他学佛你们看,他学佛啊,护法啊,不比在坐的任何一个人做得少,很多的时间,好象他都搞在这上面。
同时他的事业并没有减少,而且那样子蓬勃、兴旺,奇怪不奇怪?哪里来的?这个就是学佛就是福和慧是相应的,它们两个要涨都是一起涨的。
如果你真正在修慧的话,肯定有福在里面。所以说我们这个佛法里面,他是讲什么?要得的话,一自在一切自在,一清静一切清静,再讲得通通俗一点,叫“一通百通”,如果你得到真实意义了,所有的真实意义,都会升显出来了。
所以佛陀欣然显现了一个比丘相,在我们人间游化。他却比人间的国王,天上的天帝还要尊贵。他以前可以做皇帝,但他没有做皇帝,他走上修行的道路,这样却为天中圣天,王中圣王,他就成为这样,并没有说……(此处录像断)
佛性的蓝天,是需要我们在清净知足当中才能显现的。所以这个财富,是每一个生命都有的,本有的。
所以说“知足是财富”,它不是外来的,当你知足的时候,当你的心,心的波浪平息的时候,那个无边的财富啊,就已经不知不觉、已经应现在你的生命当中了。
所以是这样一种、这样一种财富。而且这种财富是怎么样?是不会耗散的。因为凡有聚集,必有耗散,这个世间法啊,只要有聚的,必然有散的。
所以知足它所带来的财富,它是没有耗散的、它是永恒的。
所以作为一个觉悟的生命,他所追求的,所以中国话有时候说:大智者如愚!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这样做,就像那个信佛一样。
有的人说:这些迷信,迷信,那祖师就怎么回答他,那个祖师回答他:信的人不迷啊!迷的人不会信啊!对这个佛也是这样。
信佛的人呐,有人说我们信佛的人是迷信,其实,信的人才不会迷,迷的人才不会来信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你听起来好像大智怎么会象愚呢?就显现出愚痴的样子呢?好像有点矛盾。
就像我们听一个知足的人,怎么会拥有财富呢?我们这个世界都讲竞争呐。但是我们老祖先告诉我们:行愈远,知愈少。拥有的越多,追求的越多,却拥有的越少。
什么叫居士?我们在座的都是居士。那个杭州净慈寺,永明廷寿大师的这个道场,就有一副对联,什么称为居士?他有一句话叫“慈恩慧业,长与名山作主人”,就是居士的德行。做名山的主人,我看了这句话,说的是啊。
我那个时候还刚刚做居士,我看了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净理胜因愿从今日称居士”,然后“慈恩慧业长与名山作主人”,我就记得,长与名山作主人,是啊!学了佛之后,青青的山,也是我们的;宽宽的大地,也是我们的;蓝蓝的天,也是我们的,都是自己的。
但是不学佛的时候,你为了追求目前的利益,晕天黑地,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了!甚至赚到的钱,最后还不是自己的,还是替别人数,晕天黑地的。
这个生命啊,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狭隘。所以这个“大智若愚”和“知足是财富”,这个有同等的这样。
听上去好像有点矛盾---不去竞争,不去拼搏,这个财富哪里来?反过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拼搏得来的财富,终究也会被别人拼搏而失去,辛苦积累来的这些东西,终有一天会耗散。
当我们自性的天空,显发的时候,我们印光大师所告诉我们的:自家风光有谁争!
这个自性的财富显发出来的时候,就像我们在新加坡的第二天的课题---讲这个“沉…
《知足是财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