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默的大腦”,我們想一想看,我們現在的腦,只開發到百分之二點幾,愛因斯坦才開發到百分之叁,這就因爲有一個愛因斯坦,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你要想一想,我們的大腦如果能夠這樣知足,把腦細胞充電,然後開發到百分之四,百分之五,你想想好了,不要說佛陀百分之百了,開發到百分之十好了。
這個世界我們能想像嗎?將是怎樣的?世界將會是怎樣?你能想像嗎?我們現在百分之二的情況下,我們認爲這個很需要,那個很必要,開發石油,挖煤,找黃金,就我們現在的這個思維,到開發到百分之五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
百分之十的時候,另外一番天地了。就像當時那個我講的故事裏面,引述到那個鬼王一樣。那個鬼王來見我的時候,打著蓮花手印,一抖一抖的,我問她:你幹什麼啊?你幹什麼啊?一抖一抖的?身體這樣一抖一抖的?我說你幹嘛?她說你沒看到嗎?我有四個人給我擡著橋子呢。
我坐在轎子上面,我說那有什麼了不起,我坐在蓮花上。她出土文物,她不知道。她跟我回答了一句:她說:我轎子威風。她認爲她轎子威風。
我試問大家:現在我們在吉隆坡的馬路上,我們現在都是,車水馬龍,大家都坐的是轎車,你現在還要不要坐一個轎子?在路上走,你會不會要啦?
四個人給你擡著轎子,然後給你車坐,你們不坐,我坐轎子,轎子比較威風,會不會?過去以前新娘出嫁的時候,都坐轎子。現在沒有再坐轎子的了。
對不對?但是那個鬼,她當時這個思維,百分之二都不到。她認爲坐轎子比較威風,那現在我再請問:如果你認爲我坐轎子沒有坐轎車威風,那你坐轎車,那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坐飛機了,小飛機飛來飛去的。
路上就你一個車子在跑,你這時候還要不要坐車啊?你也想著:我趕快賺錢,我也買飛機,對不對?那天上都是飛機在飛,你一架飛機在飛,那百分之九十九的都坐著蓮花,也不要燒汽油,也不要駕駛員,坐著蓮花要想到哪兒到哪兒。
對不對?又安全,也不怕螺旋槳停下來,也不怕飛機翅膀折斷。那蓮花隨心所欲的,想飛到他方刹土,刹那就飛到。像我們那個轉輪聖王的金輪寶一樣,那這時候你還要不要坐飛機?那飛機太落後了。
那麼沒安全,對不對?就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人的大腦開發到百分之十的時候,你能想象我們這個世界,根本不是我們現在的這個問題。所以,從其他的宗教說,第一生産力是上帝,我們中國現在講,第一生産力是人的大腦。
那這個大腦,什麼是這個世界上專門開發大腦的?你看,你比較下來之後,佛教是專門開發大腦的。因爲佛教的佛,這個佛就是智慧嘛。
佛教,就是智慧的教。換句話就是,開發大腦的教育。開發大腦的方法,開發大腦的示範者,僧就是開發大腦的示範者;佛法,這個法寶,就是開發大腦的方法;佛呢,就是百分之百開發了大腦的,是我們人的目標。通過方法,通過我們僧的示範,最後而達到。
所以我們都是佛的弟子,這個世界上唯有佛教是這樣的,所以佛教給我們很清晰的方法,叫叁無漏學。這個學對生命是有意義的、是究竟的、是功不唐捐的,每一份都能帶走的,叫萬般皆不去。
這個到時候能夠隨著你的,能提升我們的生命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知足”,它是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的,他是一個智者的抉擇,他是一個智者,走向究竟境地,或者是圓滿人生的方法。
所以“知足”是一個方法論,是一個具體的方法,它是一個這樣子的。大智若愚,別人不知道的人,就象別人不知道說我們迷信一樣。那些不知道的人,他看我們,這個人怎麼那麼笨呢?
智者,他才會這樣做。真笨的人,你叫他這樣,請他這樣做,他都不要的。所以這個“知足”,是有明確目的的,他是一種獲得我們究竟生命、快樂生命的一種具體的方法。
他是把我們的這個生命,從有漏而轉向無漏的,比如說我們平時現實生活當中,你會遇到。
我們如果作民意測驗的話,民意測驗,測驗的題目是:你想不想發財?那這個民意測驗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我想發財,對不對?但是真正能發財的是幾個?
真正發財的比例是很少,雖然比例很少,也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想發財,但是百分之零點零一的人,才發了點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怎麼樣?雖然沒有發得了財,但是腦子裏全部充滿了要發財的欲望。雖然也沒有得到財,大腦,我們的生命卻被汙染了,卻被害了。
所以說我們中國有一個傳統的理念叫什麼?叫什麼?“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對不對?我們現在的思想,恰恰是反過來,一刀切地全部都強求,不管是有沒有,都強求。
結果求到的,大腦也被汙染;沒有求到的,也充滿了銅臭味,也被汙染了,百分之百地汙染掉了。
所以這個生命的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在知足的情況下,積極地我們比如說佛法有教我們具體有求福的方法、求慧的方法,按照智慧的方法來做的時候,會自然顯現出來。
你種那個因,會得那個果出來。所以這個知足啊,它是一種智慧者,具體在生活當中的一種行爲。
比如說有時候,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貪心會不會升起來?當貪心升起來的時候,我們佛教裏一句話:“貪人一粒米,失已半年糧”。
貪外面一粒米,自己家裏半年的糧食都已經沒有掉了,消失掉了。所以在戒除這個貪的時候,我們要有個具體的、知足之後的一個具體的行爲。
當遇到嗔心的時候,你能不能冷靜下來,把嗔心能伏住,你伏住的時候,你會享受;當你超越了嗔心的火的時候,你會得到一種清涼,你會自己爲自己自豪,會獲得一種生命的喜悅;當你克服了自己貪心的時候,超越了貪心的浪潮沖擊的時候,你會覺得,我這個有沒有無所謂,我的心態很要緊。
這生命通過對嗔、對貪的對治,生命成熟、成長,這一切生命的升華,都是在知足的前提下獲得的。
所以這個知足是財富,是富貴,知足甚至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佛稱爲它什麼?稱爲是一個智者的行爲。乃至我們講“忍辱”,忍辱是怎麼樣情況下,忍辱也有知足這樣的智慧,才會去忍辱的。
否則怎麼會忍呢?明明逆境來了,什麼叫忍?逆境來了,我也能安忍不動,那稱爲叫忍;還有一種,那是更大的忍。順境來了,也不被順境擊倒,這也叫忍。有時候順境的忍,比逆境的忍還要這個功夫還要深。
所以有時候別人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動。沒什麼,沒什麼,耳邊風,耳邊風。因爲什麼?因爲這不喜歡聽的,誰要聽啊?當耳邊風算了。當他是對別人說的,這樣子。
但別人贊美的時候就讓想:這個是我奮鬥的結果,這個贊美的是我,馬上會陶醉掉。本來是修著別人罵的時候說:罵別人的。“我”有嗎?“我”沒有。
沒有“我”被罵;但是贊美的時候有時候就:嗯!是的,我的努力總算有人認可了!這個“我”不知不覺就跑出來了。“我”的這個所以“知足”,從世間法的知足,要往出世間法的知足去延伸,這財富的層次也越來越不同。
所以我們東方的教育,以前自古以來,不管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非常注重這方面的,這種來熏陶我們對知足的人的這種認識。有了它之後,我們人成長很快。
因爲什麼?因爲你不會漏失掉,如果你不知道知足的話,這世界上任何一樣事物,都會把我們有限的生命給漏掉。我們廣欽老和尚說:一根草你也放不下來的話,你還有貪執,還把你給遮住了,極樂世界的財富你都得不到,你想往生極樂世界都得不到。
我們有時候,甚至我有時候說,不單單知足,甚至有時候還要感恩呢。如果你已經升華到感恩的狀態,那個生命的財富,那就是更加的廣大了,處處都是生命的喜悅!這種法財,都會現前!
我們在這邊的時候,感恩我們這個德教會的,發起的、樂助的,也會感恩我們現在的椅子,捐助這個椅子的,從物質到生命,我們也會感激這個空間,吹過來的冷氣,甚至我們也會感激我們自己,能夠安心在這裏。
我們也會從內在的生命,而感激到父母,如果有一個感恩心的時候,會怎麼樣啊?太陽、星星、月亮,你就會覺得很親切,乃至吹過來的一陣風,飄過來幾點雨,都會覺得很親切,因爲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
當你以感恩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怎麼不一樣了呢?同樣的生命,感覺不一樣了!
所以這個“知足”,作爲生命的一個的點的話,你從這個點來延伸,這個財富會充滿你各處。
所以說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爲什麼叫黃金鋪地?娑婆世界從哪裏來啊?娑婆世界因爲貪嗔癡,所以到處都是障礙,都是不堪忍受,極樂世界的種種順境,乃至珍寶充滿,都是從哪裏來?都是從清淨當中來的。
清淨是什麼?清淨就是正好跟娑婆的相反,遠離貪、嗔、癡,怎麼遠離貪、嗔、癡啊?知足的人會不會有貪?知足的人會不會有嗔?
知足的人不會愚癡的,因爲你的這個生命是積累的,你的生命不是耗散的,你的生命是有效增長的,這個生命在有效增長,它展現出來的就是智慧。
就像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長而不殺。修道的,長而不殺,生命增長。
我們佛教叫什麼?叫不漏!無漏!以戒來堵住那個粗重的惡,那個定呢?來抓住那個來偷我們生命財寶的那個“賊”;慧呢,猶如斷了這些“賊”的根,徹底地把這些漏給堵住了。
這戒、定、慧叁無漏,我們學佛的人很多都會知道,甚至平時也在看經典,深入經藏。
但是有時候佛法的利益,往往不現前,就因爲我們平時,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滿的東西太多,就是造成了很多人雖然皈依了叁寶,到佛面前點香、磕頭的時候,求的不是無漏法,而是求佛幫助我們,在輪回的苦海裏面,掉得更深一點、求的還是貪、嗔、癡。所謂的願望,還是這些。
表面上是在給佛獻香、給佛頂禮,實際上要求的是什麼?面對著佛要求的還…
《知足是財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