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四)▪P3

  ..續本文上一頁都見鬼。

  也有這樣的人,一睡覺就怕得不得了,不敢睡覺,睡覺做夢就是鬼,晚上一個人就害怕,晚上一見就是鬼,平時中午一個人也不敢跑到靜的地方、偏僻的地方去,一到偏僻的地方就見鬼,這個不單單沒有福德,他而且罪障很多。

  所以說能見佛身的人他福德很多,具足見佛的福德,因爲見佛,我們憶佛念佛都會有那麼大的功德,更不要說見佛了,我們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都會有這樣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力,你要見佛呢,更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力。

  佛有叁十二種相八十二種好,我們任見一相一好,都會滅無量無邊的罪,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德。但是沒有福德的人,是見不到佛的,所以這個國土衆生他的福德因緣成熟了,觀音菩薩就現佛身來度他。

  所以“現佛身得度”,現佛的身、講佛的法,什麼是佛法?一乘之法,實相之法,說諸法實相。所以前面就講,“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這就是佛乘,“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佛的法,所以說現佛身而爲衆生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可以現佛的身說佛的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所以有的國土衆生沒有見佛的福德,他的福德可以見辟支佛的,有這樣的福報,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會現辟支佛的身。

  “辟支佛”是緣覺,緣覺是佛出世的時候,他已悟了十二因緣法,就是以十二因緣法而開悟,稱爲緣覺。佛不住世的時候他出現了,以十二因緣法而開悟,這叫獨覺。也可以綜合稱他爲辟支佛。

  他是以十二因緣說法,所以說現辟支佛身說辟支佛法,就是緣覺這種辟支佛的法,辟支佛的十二因緣是什麼呢,說我們人生,我們生滅的這個輪回當中,具足十二種因緣。所謂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些憂悲苦惱,這十二種憂悲苦惱,這是凡夫的相,凡夫的相就由這十二種狀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明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如果對這些法悟到明白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明色滅、明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所以這十二因緣就像十二個環,任何一個環你解開了,這個生死的關都可以打破。這裏面悟生也好,悟老也好,悟死也好,或者悟無明也好,這無明在哪裏呢?無明住在什麼地方呢?無明是從哪裏來的呢?無明最後又到哪裏去呢?還要思惟這些。

  所以在寂靜的地方來思惟這些的話,無明、無來、無去、無住、無滅,所以我們在放生的時候也說十二因緣法,無明亦無體,無明本來沒有體性,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無明是沒有體性的,我們就不會被它左右,我們這個行、識這些都是受無明的支配,所以一個一個推下去,就變成了凡夫了。

  如果這個無明乃至這裏面十二因緣中任何一個你去悟,它就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你能悟到這一點的話你就可以悟道了,安住這個修行,就證得了辟支佛的果位,就可以脫離六道輪回。所以觀世音菩薩對這些衆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就現辟支佛身說辟支佛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聲聞身也就是我們講的阿羅漢。聲聞有四個果位: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個統稱爲聲聞。他們現聲聞身是出家的身。

  聲聞相是出家的相,應以聲聞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現出家人的形象。前面以佛的身得度者,佛的身也是出家的相,但是他出家以後證到了極果,最高的果位無余涅槃。聲聞身證得的是有余涅槃,他也是現的出家人的形象,頭剃得光光的,穿著袈裟。

  所以辟支佛他也是出家的形象,他跟聲聞悟得的法又要細一些。聲聞是破了人無我的執著,人的執著對我的執著他破了,緣覺就是他對法的執著覺悟了,但是對微細法的執著還有,還需要菩薩乘來一步一步繼續破,所以“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所以前面講的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這叁種都是出家人的形象,聲聞身是說什麼法呢?是說:苦、集、滅道法,觀一切都是苦。這個一切苦可以簡單概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我們生命總結過來的話都是浸泡在這麼一個苦的特點裏,這些苦哪裏來的呢?這個苦是逼迫我們的人,甚至坐在這裏聽法還熱得不得了,要甚忍地聽法,腿也盤得很酸。這苦哪裏來的呢?這個苦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叫感,叫集。集是感召,苦是逼迫。

  但是佛、辟支佛、或者聲聞,可以教導我們來觀修這些集。這個集它感召,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感召能斷掉,所以說出家人要出俗的家,還要出叁界的家,出叁界六道二十五有,把這些感召的因斷掉,可以修道,可以斷這些苦、滅苦。所以“苦集滅道”,滅:是滅苦的,道:是可以修持的,修了法之後就可以把這些斷掉,苦谛和集谛都可以斷掉。

  爲什麼叫谛呢?是真實不虛。凡夫的苦是真實不虛的,沒有一個凡夫他能超越這個苦,不是說他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少官就不苦了,不是的。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說窮人家有本難念的經,富家人他的經就好念,不是的,富人家有富人家的苦,江澤民有江澤民的苦。是不是?

  所以說這個苦的特點不會因他這個人怎麼樣而變,但是通過佛法,辟支佛法,聲聞法,可以修可以把它滅了,所以聲聞身是講苦集滅道的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梵王身在我們這個叁界裏面,欲界、色界、無色界,梵王是很高的,屬于色界初禅天,梵王是色界初禅天,他是怎麼樣的呢?他修行當中已經遠離欲染了,色界是沒有男和女的這種欲染,也沒有女人這種欲色,他有分段之形色,雖然沒有離開色身,但已經沒有欲染了,故名色界。

  色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還有色身,但沒有欲染了,如果有欲染,又屬于欲界,我們衆生如果修十善法,不犯欲塵,欲身清淨,喜歡修梵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這時候就現梵王身來給我們說法。說什麼法呢,梵王法是以慈、悲、喜、舍,梵王是喜歡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法。所以有衆生喜歡清淨,不喜歡欲染修行的,觀世音菩薩就現清淨的梵王身,來說慈悲喜舍法,讓他能夠以慈悲喜舍的這個角度來覺悟。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是什麼?也就是我們中國講的玉皇大帝,他是屬于欲界天的,欲界天第二天天主。我們人間一千年,他這個第二層天也就是一天,這個時間你說過得快不快,“天上一日人間千年”,我們人間已經千年過去了,這個帝釋天他壽命多少歲?在天上是一千歲。

  第二層天總共有叁十叁天,帝釋天王就住在叁十叁天最當中的這個天,每四面東南西北各有八個天,四八叁十二,加上最當中的一個天,當中的天的名字叫善見天,帝釋天王就是住在善見天裏面。我們這個人如果喜歡修持善法。

  比如講淨空法師現在的徒弟有一個老太太即(許哲)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她生下來就吃素,不單單自己不殺生,而且一生當中幫助別人。以前是天主教徒,現在也皈依佛門了。她一直就認爲幫助別人是最好的,每天要幫助很多的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還需要別人幫助,要和這個老太太比一下,她就喜歡行十善法,作好事不說話,不殺、不盜、不妄、不淫,不飲酒也不抽煙,不吃蔥蒜,而且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身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殺盜淫,這個身叁口四,意不貪嗔癡,這個叫十善法,喜歡修十善法的人,十善法就是感生天上,欲界天。所以喜歡修十善法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帝釋身跟他說十善法,令他覺悟,令他皈依。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自在天身、他化自在天,是在欲界第六層天,我們前面講的帝釋天王,是屬于欲界第二層天,第一層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就是帝釋天王的叫淨居天,第叁層天叫夜摩天,第四層天叫兜率天,現在的彌勒菩薩他就在兜率天,爲諸天人說法,以後就是看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間因緣福德都具足了,他就下來顯現成佛,來給我們人間說法。

  第五層就是化樂天,第六層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他是在欲界天頂,欲行極微,如果這個欲界天的人再修離欲的這個定,就能夠出離欲界,上升到色界去。所以如果有衆生是這樣子的根器的,觀世音菩薩就現自在天身爲他講自在天的法。大自在天是色究竟天,居色界頂。

  前面自在天身是居欲界天的頂,大自在天是居在色界的頂,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大自在天是居在色界的頂,此天王名摩醯首羅,我們中國翻譯過來叫大自在,梵語叫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王。

  他有叁個眼睛,八個手,叁目八臂,騎在白牛上面,持白浮。他手拿著一個白浮。所以你們以後看到造相的,有那些二十四天的時候可以看到,有大威力,統攝大千世界。

  他的力量很大,統攝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獨尊,統諸大梵王之主也,連大梵王都是他管的。如果有衆生欲生自在,遊行十方,即是應以自在天身得度。欲生自在,非行虛空,即是應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如果有的人想在天上飛,遊行十方無有障,觀音菩薩就現自在天身給他說法,如果有的不單單遊行十方,威力自在,統攝大千世界,那就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所以說衆生各各需求不一樣,觀世音菩薩各應他的想法來現身給他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是什麼呢?就是四王之八將,四天王的八個將,也就是我們四大天王八大金剛一樣,如善持大將、韋馱天將,都屬于八大天將,有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