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話,是《起信論》上的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爲什麼?我們把隨順這個意思也搞錯了。我們這個隨順變成什麼?隨便!那個不行,那不是隨順。你看看,人家說的這個隨順的標准,什麼叫隨順?用這個標准來看,我們從來沒有隨順過。雖說,無有能說可說,心裏頭決定沒有分別有能說、有所說的,沒有這個念頭;雖念,也沒有分別有一個能念、所念,沒動這個念頭。雖念,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確實沒有停過,一句接著一句念,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的」,從來沒有這個念頭,這叫隨順。諸位要曉得,能夠這樣隨順,你的念佛功夫那叫理念。理念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了不起的功夫!這是講在念佛上。如果用在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雖念,無有能念可念」;可念就是所念,無有能念、無有所念,這個修行的功夫就得力。普賢菩薩所說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在這裏面成就了。這種成就比念佛難,爲什麼難?念佛,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確實我是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我一天念幾千聲佛號,一天念一萬聲佛號,確實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搞其他的法門,不行!你還是凡夫,你不能見性,你不能超越叁界。我們念佛有能念、有所念,照樣往生,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能所不斷能成就,只有淨土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你找不到第二門。這一門真是把我們救了,我們離開這一門,說老實話,沒救!離開這一門,你一定要做到能所雙忘,你才有希望,只要有能、有所,你就沒希望,這一生還得繼續搞六道輪回。「若離於念,名爲得入。」由此可知,隨順實在講就是離念,離念才隨順,有念隨什麼順?這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把隨順兩個字的定義給我們說出來。由此可知,他這個境界實在是高。
【心雖無法】
這是真的,真心確實無法,一法不立。我們佛門裏也常常有這麼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就是清淨心中一法不立。
【而法從心生】
十法界森羅萬象是從心生的。心是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從體起相,相從心生。相雖然無量無邊,體是一個。
【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
一就不可說。
【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
有念就是妄念,必須念無能所,那就是無念;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就很難懂了。剛才講性跟相是一不是二,你懂不懂?如果再不懂的話,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那我懂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知道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性相就不二。無念是性,念是相,無念跟有念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比較深一點,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受用無窮,我們才真正得自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受用。也就是說,經論上講的隨順、隨喜我們懂了,我們可以做到,做到了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你要是不懂、不明了,我們過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的日子,這個日子不好過,佛菩薩的日子得大自在。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是真理,這就是自性,宗門所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的境界、是怎麼回事情?很少人聽說,也很少人給你講,我們這個機會不錯,在這個地方看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的樣子,說一個總結的話,「萬法一如」。所有一切相對的,到他這裏都圓融,所以說都會歸到自性。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真妄一如,真妄不二。爲什麼?真是體,妄是相;真是理,妄是事;體相不二,理事不二,真妄就不二。從理事不二裏面又出現了一個事實真相,事事都不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真法界的現象。從事事無礙上我們明了了,是非不二、邪正不二,不二也可以叫一如,是非一如,邪正一如,那看得更微細、更透徹了。諸位要曉得,心裏頭決定沒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才一如,才不二;稍稍有一點執著、有一點分別,善決定不是惡,惡決定不是善;邪決定不是正,正決定不是邪。爲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二,不一,萬法不一;心到清淨平等,萬法不二。你不二就是一,你懂不懂?你能在這上透過,就有受用,如果不會,老實念阿彌陀佛吧!
【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
這個念就是起心動念,不管你動什麼念頭,只要有念,就是業識。業識是什麼?阿賴耶識的叁細相,第一個無明業相。這個念,法相宗裏面所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念就是不覺、就是無明,所以是阿賴耶識裏面的無明業相。性體裏面確實沒有,真如本性裏面沒有念,沒有起心動念。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跟真心本性沒有關系。就好像陰天,雲彩很多很濃厚把太陽遮住,我們看不到太陽,這個很厚的雲層就像業識,太陽上確實沒有雲層、沒有雲彩遮住,這個雲彩跟太陽不相幹,就是這麼個道理。
【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
這就說明白,業識不管它怎麼起、不管它怎麼動,就是無論它怎麼樣的活動,與真心、與本性都沒有關系。
【能大師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出他的見地,他真的見到了,清淨心本性裏面,本來就是清淨的,從來就沒有染汙的。五祖忍和尚同意了他這句話,對,沒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過;就像太陽一樣,從來沒有雲彩遮住過。我們今天心性不能現前,被無明煩惱障礙住,這是我們現在的現象。無明煩惱是個什麼東西?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個妄念,它不是真的。可是這個妄念如果繼續不斷,它就起作用。什麼作用?障礙本性,本性的作用不能現前,它起這個作用。我們看看,無明妄想、無明業識,或者講一念無明,它是什麼東西?這一樁事,世尊在《楞嚴經》上也講得很透徹,但是《楞嚴經》的文字深,這個地方淺。它這一段寫得是真好!我們沒有辦法不佩服。《楞嚴》那一段看不懂,看這個看懂了。
【當知念之爲物,當處起,當處滅,刹那不停。】
這就講了,一念無明是什麼?一念無明的真相就是這個。《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實在講是極短暫的時間,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思惟。這個經上世尊做比喻,凡是比喻只能比喻個大概,沒有辦法比得恰好。比喻裏面所說的,我們就無法想像。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平常彈指,彈得快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鍾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是無明,這叫妄想。所以那個妄想不要想錯了,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叫妄想,哪裏是這個,佛講的不是這個,這種妄想太粗了,佛講的這個妄想,是一刹那裏面九百生滅,是這個,你根本就不曉得,誰知道這個現象!當處生、當處滅,刹那不停,這是它的現象、是它的樣子。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
麻煩就在這裏,十法界六道輪回是這麼變現出來的。他那個妄念不停,「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前面念滅盡,後面它又起來,刹那九百生滅。爲什麼會有十法界不相同?十法界是講大的;細說每一個衆生都不相同,每一個現象都不相同,這就是那個念頭在變。它要是不變,不都相同了嗎?生跟滅都相同。它會變,這一變就不相同,這就是世尊在大經上講的無量因緣。因爲無量因緣,現無量的現相,這現相不相同。我們講堂坐這麼多人,沒有看到兩個人的面貌相同。爲什麼不相同?念不相同。念要是相同,你兩個人的面貌一定相同,相就相同。什麼人的面貌相同?佛的面貌相同,因爲佛沒有念,所以現出的相都一樣。菩薩的相很接近,但是還是不相同,爲什麼?菩薩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斷,那一念生相彼此也有差別,所以菩薩的相大同小異。羅漢的相就各個不相同,爲什麼?羅漢無明沒破,只斷見思,無明沒破,所以他那個念差別很大,羅漢的相貌各個不相同。何況凡夫?道理在此地。
「念念相續」,實實在在講,要把這句話講清楚、講明白,就是刹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或者叫連續相。我們眼前擺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刹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認爲真有,你錯了。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我們要怎樣做,現在總算是明白了。受持,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心裏頭幹幹淨淨,一法不著,這叫受持;我自己受持,做出樣子給大家看,那叫演;別人來問,我跟他說明,叫說;這叫受持演說。那就是真正修般若 了,真正修金剛般若 波羅蜜,真修了。諸位要聽清楚,教你不執著名字相,不是沒有名字;教你不執著言說相,不是沒有言說;教你不執著心緣相,不是沒有森羅萬象;必須在境界裏面明了不二,經上常講的懂得會歸自性,這才叫真正修般若 行,這叫大乘。我們不明了這個真相,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懷疑,不知道佛爲什麼要教我們這樣做。譬如剛才我舉念佛這個例子,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斷,手上掐珠不斷,心裏頭決定沒有能念、所念這個念頭,能所兩邊都離。我們阿彌陀佛句句不停,不著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不著空相;心裏頭又若無其事,能念、所念都沒有,不著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正在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這叫真會念佛,剛才講這叫理念,往生的時候生實報莊嚴土。著相念,有能念、有所念,願心懇切,信心堅固,願心懇切,生凡聖同居土,都能往生。這個後面會講到。
【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
實在講不僅是講理,理裏面有事,就是眼前的現象。說得親切一點,我們的身相,我們日常生活周邊環境的現象,環境不外乎人事的環境,跟我們往來的人,物質環境,我們衣食住行的受用,是什麼?就是「念念相續…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