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雖智莫能解」。必須兩邊都不執著,這才是佛的真實義。
【不但此也,所謂信心清淨者,亦他人雲然。】
信心清淨是別人說的,自己有沒有這個念頭?「我心清淨了!」你們想想他清淨了沒有,他四相具足,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具足,他心怎麼清淨?所以清淨是別人講的。「你的心清淨了!」別人說的,自己若無其事,那叫清淨。自己要有個「我心清淨了」,一歡喜了,這一歡喜就掉下來;本來清淨有程度了,這一歡喜下來了。所以教你「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這樣做去,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有妄想執著,那就對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爲信成就,初不自以爲心清淨。】
這是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態,他是真清淨,他沒有這個念頭。
【何以故,少有一絲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那就不清淨。要在這裏下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在我們每天工作之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處處都是在行菩薩道,都是在修六度萬行。穿衣吃飯都是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無不是菩薩六度、普賢十願,這才叫會修,才叫會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複平等也。】
第一希有。正等正覺是大乘菩薩的別號,小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稱爲正覺,但是沒有正等。他是覺悟了,沒有錯,真的是覺悟了,見思煩惱斷了。爲什麼不能稱正等?等是等於佛。雖然斷見思煩惱,他用的那個心跟佛的心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佛用真心,他還是用意識心。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用意識心。這個權教菩薩就是別教叁賢位菩薩、圓教十信位菩薩,沒見性,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雖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覺,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權教菩薩,他們的正覺完全是依教奉行而得來的,佛跟我們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百分之百的服從,一絲毫不違背,他是正覺,因爲他表現出來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是用的心不一樣。如果破一品無明,那用真性了,真心現前,那就叫正等正覺,他那個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真的、不是假的。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佛的心是十五的月亮,滿月,圓圓的;菩薩的心是半月,一半;或者是個月牙,圓教初住就是月牙。月牙的光不大,那個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沒有兩樣,只有大小不同,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他用真心,所以叫做正等正覺。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覺。隨著他無明分分破,他的正等正覺逐漸逐漸在增長,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證到佛果位,究竟圓滿,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圓滿的意思,這個我們要懂得。
由此可知,從權教菩薩起,到無上正等正覺,修的是什麼?離相而已。都是修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離果報相;不求果報,爲什麼不求?稍微有一點點求,你就四相具足,你就是凡夫,你沒有修行。真的連權教菩薩都不如,權教菩薩已經真的聽話、真肯做,境界沒達到;如果我們心裏還著相求的話,權教菩薩都沒分,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念佛求往生,要拍拍胸脯有把握往生,你憑什麼?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真的有把握了。有一絲毫放不下,就不行!這一邊蘇居士最近送了幾個往生的,就是前一個多禮拜的時候,大概兩個禮拜,有一個老太太,聽說九十多歲,從來沒有念過佛,臨終遇到他,他跟她講開示,送她往生。她就是一棟房子放不下,政府配給她一個房子,她念在心裏頭,蘇居士說:「放下吧!」勸了好半天,她放下了,這一放下,不到十分鍾走了。看到西方叁聖接引,許多同修見到金光,金色光明,不可思議。證明《無量壽經》的十八願是正確的,十八願裏面講,臨命終時一念、十念,佛都接引他往生。這裏面的道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這是她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發現。她這一生當中可惜,沒有遇到緣,臨終才遇到,真正的放下了,馬上就走了,就感應道交。所以一定要放下,絲毫執著、絲毫放不下,都不行!
我們曾經遇到有些人生死自在。什麼叫自在?想去就去,現在不想去,還願意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不礙事,這個叫自在。憑什麼自在?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什麼時候走都可以。爲什麼要再住幾年?另外有原因,原因總不外乎還有有緣之人。我多住幾天,多帶幾個去,就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不是多帶幾個人往生,自己早就走了,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的,就這麼一個原因。得生死自在還不去是什麼原因?緣還沒盡,還有人肯聽話,還有人肯聽勸告,多勸幾個人。這種功夫難不難?不難!要怎麼做?這個世間心裏若無其事就做到了,就成功。沒有生死,隨時想去就想去,隨時來就來,哪有生死?沒有生死,這是給你講真話。所以這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這是功德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知道,現在這兩個字用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錯解,也錯用了,以爲到寺廟裏捐幾個錢,就有了功德;或者是念念佛,打個普佛,拜個忏,這就有功德了。你看看這個解釋。功是指修功,修什麼?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樣的功夫叫做修功。我們拜了一堂忏,《大悲忏》短,一天拜完,如果《梁皇忏》要拜七天,《水陸大忏》要拜好多天,拜完之後,你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是不是都修正過來?果然修正過來,你就有修功,你有沒有德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德是指性德。真正真實功德,在修行當中,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是真實功德。參禅明心見性,功德;念佛得一心不亂,是功德。所以要曉得,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講,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亂,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亂,你得了哪一種功德?不是說我們做些好事就是功德,沒有,那叫福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
所以,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虔誠的佛教徒。他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勢力建築佛寺,在江南、在他自己管轄的地區,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他就喜歡人出家,而你出家了,他供養,度了多少萬人出家,自以爲功德很大。達摩來看他,他就向達摩誇耀,炫耀他自己,在佛門做這麼多功德,我做這麼多好事,問達摩法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是個老實人,不懂得察言觀色,說了一個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被他潑一盆冷水,不理他了,不護他的法了,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過那個苦日子。如果達摩祖師說:功德很大。梁武帝一聽,尊他爲國師,那供養還得了,那一定是最好的禮遇。達摩祖師說實話:沒有功德。如果他要問的是:我的福德大不大?那一定是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德,修的是福報,沒有功德,功德要明心見性。
我們常講因戒得定,戒是功德,因定開慧,這個定是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律精嚴有沒有功德?並無功德,有福德。持戒要得定,那是功德,他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慧,修定一定要開智慧,那是功德。修定不開智慧,也是福德,那個享福就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去享福,享天福去了,這是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別人問,要能說得出來。做好事,修福,得人天福報。得人天福報,做好事還要嚴持戒律,才能夠得人天福報。五戒得人身。你自己持五戒,自己冷靜想一想,我持戒要打分數,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五戒能打八十分,你不會失人身,你來生還會在人道,而且來生一定比這一生好,比這一生有福。可是一般人自己跟自己打分數,靠不住!才有個五分、八分,趕緊就報上八十分、九十分,自己騙自己。必須懂得戒相,戒體、戒相、戒行,你要真正了解,知道開遮持犯,依教奉行,那才能做到持戒。自己持淨戒,不要管別人持戒不持戒,要管上別人,你就是修善,而且善都不圓滿,果報不太好。也會生天、也會到人間來,爲什麼不好?到天上人間都當阿修羅去了。阿修羅前生持戒修福,瞧不起別人,貢高我慢,那個人破戒瞧不起他,那個人不持戒,沒看在眼裏,他持戒修福,這樣的心態就變成阿修羅、就變成羅刹。阿修羅有大福報,怎麼來的?這麼來的。想想我們自己持戒修福,是不是這個心態?打個水陸,一定要當水陸頭,你出一百萬,我出一百二十萬,我在你之上,這種人將來幹什麼?當阿修羅去了,當羅刹去了,好勝心強,好勝、傲慢,福報再大,不能出叁界。享福的時候,未必不造惡業,造作惡業,將來必定墮叁途,何苦來?所以這個德是指性德。性德是至善,真正的善。
【福德與功德,同乎、異乎?】
底下這段要辨明這個事情。
【福德感果報,功德顯體用。】
不一樣!功德裏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裏頭沒有功德。
【福德多就有爲言】
多半都是從有爲,有爲法。
【功德每就無爲言】
功德從哪裏顯?從清淨心。《金剛經》教你離相、離見,這是功德,讓你真心本性自自然然顯露,這是功德。
【修功德而著相,則功德成爲福德。】
就變了,變質了。
【修福德而不著相,則福德即是功德。】
功德、福德的差別,一個是清淨心修的一切善,功德;染汙心所修的就是福德。染汙的心修禅定也是福德,修般若 也是福德,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不能生淨土,都變成了福德;念佛要是往生淨土,全是功德。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這裏頭說了兩個意思。前面是一般大乘經教的意思,是與清淨心相應、與自性相應,這個很難,這個相應就是證。在小乘就是四果四向,在大乘五十一個階位,這叫相應,這個很難很難!譬如必須要將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到小乘須陀洹果,這相應了,相應就是證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