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四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42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九面,第五行,從注解第十一段看起:
【由實信故,而能離虛顯實,一念相應,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薩,有成佛之可能。】
就本經的教義,因爲實信前面說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宗門裏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心性現前。「而能離虛顯實」,這一切虛妄的境界都舍離了。顯實,這個實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實是一真法界,虛當然就是十法界,不僅是六道離了,四聖法界也離了,這是契入一真。所以他「一念相應」,相應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這當然是「第一希有之菩薩」。第一希有之菩薩,就是法身大士。前面講他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十法界裏面有佛,那佛也離了,不錯,佛也離了,佛怎麼可以離?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裏面的佛不是真佛,是相似即佛。天臺家講六即,名字即,像我們現在就在名字位中,有名無實。再高一個層次叫「觀行即佛」,觀行是真正在修,是真修,觀行位;雖然沒有證果,他是真修。稍稍有了一些功夫,也能夠證得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佛的果位,相似的菩薩,相似的佛;像天臺家所說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見性,叫相似位。別教的佛見性了,別教佛住一真法界,圓教在一真法界,所以他這個離虛,離藏教佛、通教佛,這兩個是虛不是實。第一希有之菩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就叫第一希有菩薩,因爲他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有成佛之可能,這是《華嚴》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他們。
從淨宗來說,這一念相應是要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是要與淨宗的叁資糧相應,叁資糧就是信願行。信願行一即是叁,叁即是一,那就相應,信了沒願沒行,不相應;我有願,我也不肯念佛,也不相應;念佛人不想往生,這也不相應。必須是一念之中,信願行統統具足就相應,這樣的人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第一希有之菩薩,比前面講的第一希有還要來的希有。爲什麼?前面第一希有的標准,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只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的位次而已。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從《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以及經文裏面都可以看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的地位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一般的菩薩怎麼能比!這個真叫頓超,一下就超越,超到七地以上,所以更是希有。不但說有成佛之可能,很快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
有一些同修聽到這個話,很感慨的說:往生恐怕很難!我們在淨土經論裏面讀了很多,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往生的確不難,世出世間法裏頭,最容易的事情無過於往生極樂世界。沒有比這個再容易了,一點都不難!怎麼說不難?只要你真信。你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相信真有阿彌陀佛,相信我一心持名,佛就來接引,只要你能夠具備這個條件,就成功了。什麼時候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你看看多自在!不一定要等壽命終了,隨時都可以去。去的方法,一定要依照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道理方法認真去做。古德常常勉勵人一句話很重要:老實念。老實念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凡是不成就的人,你仔細去研究他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不老實。什麼叫不老實?念佛裏頭夾雜就不老實,念佛間斷也不老實,念佛不能夾雜、不能間斷。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這樣的人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得非常自在,人人可以做得到。再看底下這一小段:
【信爲入道之門。學佛必當首具信心。此經全部,是以生信、開解、進修、成證,明其義趣。】
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金剛般若 》,他對於全經章法脈絡的看法,是遵守《金剛經新眼疏》。在古大德科判本經,《新眼疏》確實有它獨到之處。古德當中,還沒有看過其他人是這個判法的,他說《新眼》確實有這麼一點意思,新式新舊的新,眼睛的眼,《金剛經新眼疏》,它將本經的正宗分分成四大段,這四大段是信解行證,與清涼大師判《華嚴》一個模式,一樣的模式。我們這個本子後面有科判、有表解,諸位一看就很清楚,信解行證四大段,就是此地講生信、開解、進修、成證。信擺在第一位,所以信爲入道之門。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念佛不但沒得一心,功夫成片都沒得到,參禅不能得定,不能開悟,研教不能大開圓解,毛病在哪裏?就在不信。不要以爲沒有,我信佛了,我都皈依了,我都出家受了戒,那是形式,不見得是真的。
我記得,我過去出家受戒,受了戒之後,當然第一樁事情要去看老師,到臺中去見李老師。李老師跟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告訴我:「你要信佛!」我那個時候學佛已經七年,好像講經也講了好幾年,出了家受了戒,見面第一句話,「你要信佛!」我都愣住了。然後李老師跟我解釋,我才恍然大悟。信不是嘴裏說信那叫信,信了就要做到,沒做到就沒信,他那個信的標准是在這個地方。譬如《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我們是不是空有兩邊都離開?如果還是有分別、有執著,這《金剛經》確實沒信。沒信,說實在話,你也沒懂,你不要以爲,《金剛經》我研究不少年了,看了許多的大德的注子,我很懂,我也能講,講得天花亂墜,說實在話,你還是不解,真正解了沒有不肯幹的。
過去孫中山先生提倡知難行易的學說,用在學佛非常恰當,佛法的確知難行易。行,以我們淨土宗來說,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多容易!你要把淨宗這個道理、理論搞清楚,這經上說了,等覺菩薩都辦不到,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薩們如果不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他沒有辦法理解的。往生不退就成佛了,可見得修行成佛不難。釋迦牟尼佛用四十九年的時間,爲我們講經說法,苦口婆心的在教導。幹什麼?解。解難!不解他不肯行。四十九年的時間都在講解,可見得是知難行不難,我們行不到,就是知得不夠透徹,依舊迷戀六道裏面的五欲六塵,你對這個東西還是迷戀,你沒有肯放下。雖然聽說了,佛在這個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聽得很熟,也會說,也會講給別人聽,就是做不到。樣樣事情還當真,樣樣事情還執著,哪一樁事情你放下了?這個原因就是你雖然知,你知得不夠透徹,不夠透徹的那個知不管用。
這是勞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說了四十九年,我們用四十九年能不能真的省悟過來,真的明白過來?很難說!知得不夠透徹,如何能信?有能信的,這個能信,佛在經上說,不是沒有原因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所累積的善根,他這個善根要成熟了,對於佛的話他相信,他不懷疑。所以許許多多不認識字的人,對於佛法一竅不通之人,教他念佛,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念,念沒多久,他能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預知時至,也不生病。這個事實我們現在明白了,佛在大經上講清楚了,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所以他不需要解,他能信;信了他就真幹!心裏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他就成功了。念佛人心裏面還有妄想雜念,這個心不誠,這是妄心。那個念佛就很難在這一生當中往生,這樣念佛只是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而已。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了,你真的能放下萬緣,沒有雜念了,一心專念,你那一生就成就,那一生才能往生。
所以這個信字,關鍵就大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全在這個字。我們在一生當中,尤其現在修學的環境不好,善知識難遇,好的同參道友也難遇,惡緣特別多,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唯一的方法,要把我們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這個引發是:「我專信,我不懷疑」,那就有成就的可能,這是從宿世善根裏面建立清淨信心。佛講的話決定是真實的,決非妄語。信心到清淨的時候,自然就開智慧了,那個經自自然然讀了都會懂。爲什麼懂?你心清淨。清淨心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再好的老師,諸佛如來到我們面前親自指點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開悟。原因在哪裏?心不清淨,妄想太多、分別太多、執著太多,佛來指點你、幫助你也沒用處。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明了。然後進修、成證,明其義趣,《金剛經》的義理趣向,不外這四分。
【故吾人聞得此經,對經中所說之如何生信、如何開解、如何進修、如何成忍。】
這個成忍就是證。忍簡單的講是無生法忍,如何成就無生法忍。
【首當一一信入之。然後方爲實信,乃能開解修證也。】
這一段依舊是強調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本經解行證叁分皆不得其門而入,那就非常可惜!古德常常教給我們,什麼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信佛之人,是世間最有福報之人。信佛,這個人必定能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一定能夠斷惡修善,一定能夠修行證果,這是功德。這就是古人所講,帶得去的!這是真實的福德。
【當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一句經文是《華嚴經》上說的。括弧裏頭是個小注,「一是任一,非是專一」,這就解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如果專一就錯了,佛法是平等法,如果專一的話就不平等,所以任一。
【《華嚴》明此義。故約信解行證言之,若以信爲主,則一切皆歸信。若以解爲主,則一切皆歸解。余可類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獨一。)】
這一段意思很深,必須要加以說明。依佛經而論,如果我們專攻《金剛經》,《金剛經》在一切經當中第一,一切經都是《金剛經》的注解。如果我們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一切經當中第一,《金剛經》也是《無量壽經》的注解。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哪一個法門獨大,沒有這個意思。佛法告訴我們,「法門無量無邊,殊途…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