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瞋恚的心就生起來;看到自己喜歡的,貪心就生起來,那就是業障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貪瞋癡慢的念頭生起來,就叫做業障現前。大家都知道我要消業障,業障很重,那業障現前的時候你爲什麼不覺悟?爲什麼不能覺察,還是讓它繼續不斷的發展?這就錯了,這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若能發廣大心,念念爲利益一切衆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生貪瞋癡慢。所以發心擺在第一,不發心沒有辦法斷煩惱。四弘誓願,爲什麼不把斷煩惱放在第一?要是我們凡夫來排這個順序,應該是先斷煩惱再修法門,最後成佛道,成了佛再倒駕慈航度衆生。對不對?我們一定是這麼安排法,這個滿合理的!爲什麼把度衆生放在第一條,煩惱也沒有斷,法門也沒有學,怎麼先度衆生?怎麼度法?不合邏輯,講不通。佛把它擺在第一,有他的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心量不大,煩惱不會斷。念念爲我,念念自私,你的煩惱怎麼會斷掉!所以第一教你發願,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這個我、私心淡了,斷煩惱就比較容易,道理在此地。大家都念四弘誓願,有沒有發現過這個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發現到。這個地方擺在第一,這個意思說出來了。

  讀經,讀經目的是開解、是明理,幫助我們看破。念佛是修持,幫助我們放下,只念佛不念其他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我統統不念了,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決定正確。凡是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一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衆生,願願都加持一切衆生,願願都加持念佛人。佛這樣加持,我們沒有感覺得佛加持,或者我們再說白一點,什麼叫加持也不懂?佛保佑,這個大家懂得。佛菩薩保佑我,我沒有覺得佛菩薩在保佑我們。其實佛菩薩念念當中都在保佑你,念念當中都在照顧你,一時一刻都沒有空過;那你功夫怎麼會不得力?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夠覺察到佛保佑我們,沒有覺察到佛照顧我們,是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的念頭太雜,我們貪瞋癡業障習氣太重,所以沒有發現。到這些業障習氣稍微輕一點,你就感覺到了,諸佛如來確確實實在保佑我們,在照顧我們,從無間斷。得佛力加持,無論在解行上,進步會更快。

  除其障蔽,障是業障,蔽是無明,對於一切法不明了,那是無明;消業障、破無明。解行並進,久久不懈。學佛要有耐心、要有恒心,決定不間斷。不但我們一生當中不間斷,而且一定要發真正的大願,生生世世都不間斷。學佛成佛,除了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是一生成就的。我們看佛在經上常講,修行要無量劫,要叁大阿僧只劫,那不是一世。我們看這部經上佛前面說的,曾經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羅蜜都修了五百世,哪有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一生一世不懈怠還不夠,一定要生生世世都不懈怠。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講太難了,我們能夠保證來生還得人身嗎?能夠保證來生聞佛法嗎?得人身的人多,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四十多億人,這四十多億人裏頭,有幾個人曾經聞到佛法?諸位要曉得,十分之一都不到。聞到佛法,聽說有佛法,幾個人曾經讀過佛經?恐怕那個十分之一裏頭又不到十分之一,讀過佛經的人有幾個人徹底能了解?這麼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剩沒幾個人。然後才知道佛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話沒講錯,是事實。幾個人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一定要久久不懈,也就是講要發長遠心,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要這樣幹。

  也許你認爲,我體力不行,我叁天不睡覺這身體就受不了。沒錯!你決定受不了。如果你發一個拼命的心,我就這樣做下去,死了就算了。結果怎麼樣?一定是死去活來,你活起來了,這一關就突破了。沒有死去,你怎麼會活得來?你活不過來的,一定要死去才會活過來,這是真的。我們現在人講突破,這個困難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後,你一天睡眠叁個小時、四個小時夠了,你一定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爲什麼?叁寶加持,這加上了。你自己認爲身體不行,累一、兩天一定會倒下去,你就不接受叁寶加持,所以你非垮不可!佛在經上,我們也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病你就會害病,想不行你怎麼會行?你決定不行!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說強人,什麼是強人?不肯服輸,樣樣我都行,那是強人。事情還沒來,先就害怕,先就倒下去,弱者,這怎麼能成功?世出世法裏頭都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是弱者,不是強人。一定要精進不懈。

  【則障漸輕,心漸空。】

  心空就靈了。

  【慧開觀圓,我法二執,漸化漸除。】

  這個效果就顯著。障是什麼?大家總應該明了,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少了、輕了,沒有從前執著那麼重,現在的執著還有,比以前輕了,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心空,心清淨了;心裏面從前憂慮牽挂很多,現在逐漸逐漸放下了,憂慮牽挂少了,心空了!空了智慧就現前。心裏面爲什麼不生智慧?因爲你裏面東西太多,塞得滿滿的,貪瞋癡慢、憂慮牽挂塞得滿滿的,所以智慧沒有了;生起來的統統是煩惱,貪瞋癡慢,它生這個東西。你心裏面要有,有的愈多就會生貪瞋癡慢;心不能有,這個諸位要知道。特別是你們現在要想學教、學經、學講經,我們中國人常講某人學問好,滿腹經綸,滿肚子都是的;要是真的滿腹經綸,這個人一定是貢高我慢。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他爲什麼會貢高我慢?因爲他肚子裏頭有,有就壞了。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學佛法,一面學一面舍,佛法要不要?要;要了馬上就舍,決不執著,這樣學佛法開智慧。前面講過,隨得隨舍,得了就要舍。把它攔住就壞了,毛病馬上就生了。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要保持心地清淨。空就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世間人講,空就靈了,心就靈,就聰明了;不空就呆板。

  慧開觀圓,智慧開了;觀是見解,你無論看什麼事情都會看得很圓滿。我法二執,這是病根,衆生的病根,我執跟法執漸漸的化了。我執化了,般若 法門最大的好處,破我執,大而化之;它跟小乘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念念想衆生,念念想光大佛法,我的念頭、私的念頭不斷,自己沒有了,這叫化。法執也漸漸的除掉。

  【法與非法,漸漸不著。】

  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所謂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修行證果,可見得沒有作意,沒有心裏想著我要去證果,自自然然證得了。說實在的話,這個證果是別人說的,你證得阿羅漢果,你證得菩薩果,你證得登地,都是別人說的。這個修行人自己怎麼樣?自己心中若無其事。不但大乘法如此,我們在本經清清楚楚的看出,連小乘須陀洹,都沒有執著我證須陀洹果,沒有!他沒有這個念頭。正因爲他心地清淨,若無其事,旁人看到了,佛看到了,他證須陀洹果,那個證斯陀含果,別人說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定要學習,如果不學習,你永遠不能證果,你要問爲什麼?因爲你永遠不離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堅固的執著,你證什麼果!小乘初果也沒分。小乘初果這個四相是很淡薄,不執著,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須陀洹以上更不必說了。這樁事情,就譬如你們同修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在五樓,你們一定從底下樓梯一層一層上來,那一層一層就等於菩薩的果位。菩薩果位是五十一階級,一步一步往上爬。有沒有爬樓梯的,我上了一階,我再上一階,有沒有?你們哪個爬樓梯是這麼爬法的?你們從底下一層爬到最上一層沒動念頭,若無其事你就上來了,你要是爬高一層好歡喜,我升了一級,你半天都上不來,你慢慢在裏面歡喜去了。

  無論大小乘學人修行,心裏頭都是幹幹淨淨,若無其事。證果都若無其事,修行裏頭稍稍有一點得、有一點領悟,就著了相,那還能成就嗎?諸位如果從這方面去想、去觀察,你才曉得自己修行爲什麼沒進步,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修行也沒進步。什麼原因?毛病就出在這裏。稍稍有一點小悟就沾沾自喜、就執著,不能夠大而化之,若無其事,他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我們爲什麼不能進步,爲什麼功夫不得力,心裏頭常常有,他不是無。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爲什麼在《金剛般若 》裏面這樣的強調,多次重複的強調無住生心,無住要緊!無住生心,生心還是要無住,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二你就又錯了,就又不得其門而入。《維摩經》上教給我們入不二法門,你能不能入金剛般若 的法門,怎麼入?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把無住跟生心是二,你就入不進來;因爲這是大乘門,大乘門是不二門。怎樣把無住跟生心融合成一不是二,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那恭喜你,你就入門了。讀般若 、學般若 ,這一點意思要不能體會,經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決定得不到。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很容易,若無其事就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再看下面一段:

  【菩薩廣度衆生,生生世世,不舍衆生,不舍塵境。】

  這一段好!有一些修行人討厭衆生,討厭塵境,離開遠遠的好,愈遠愈好,以爲自己得清淨,其實自己並不清淨。爲什麼不清淨?因爲佛告訴你的那個清淨心不是染淨的淨,你搞錯了。染淨是二法,它不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般若 ,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六祖壇經》裏面記載一樁事情,能大師剛剛到廣州,遇到印宗法師講經,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聽經的人其中有幾個不老實,看到那個風吹的幡在動,有的人說:風動。那個說:不是!幡動。在那裏吵架爭論。他插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這個人見解高。講完經跟他見面請教他,曉得他是黃梅法嗣,對他很尊敬,向他請教:五祖忍和尚平常給你們大家開示,有沒有講禅定、解脫?六祖答覆說:禅定、解脫是二…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