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二法不是佛法。記住!凡是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此修清淨心,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淨不是染淨之淨,染淨的淨都不清淨。什麼是清淨?染淨兩邊都舍,這清淨了。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清淨心,爲什麼?你縱然得到,你是染淨之淨,所以你不會開悟,你不能入門。我們佛門表法常常用*輪,*輪的意思要懂得,也表一、表不二,*輪表空有不二、動靜不二,不二就是一。蓮花,這是佛門表法用得最多的,蓮花表染淨不二。蓮花生在淤泥當中,那是染;蓮花生長出來的時候,要通過泥上面的水,水是淨,水是清淨;花開在水的上面,染淨都不要了。染淨都離開了,那才叫淨。所以它不是對待法,我們是把它看成對待、相對的。它那叫真清淨,真清淨是染淨兩邊都不執著,這就高了。
菩薩度衆生,生生世世不舍衆生,沒離開衆生,離開衆生你怎麼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觸,一定要跟他往來;你不接觸他,你怎麼能度他。衆生的生活環境,業報現前的,種種不同,你要不接觸那個環境,你也度不了他。有些衆生生活得很苦,環境非常惡劣,「那個地方我不能去!」那個地方衆生你就度不了。你發的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那裏頭還加個注解,那個地方太肮髒、太落後,我不能去,那些衆生我不度,哪有這個道理?你的四弘誓願不就有缺陷,不就不圓滿嗎?
【以是之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而後乃離一切相。】
一切衆生生活環境最惡劣的,無過於地獄,地藏菩薩偏偏到地獄去度衆生,這個大家知道。其他的菩薩好像沒發願,「我們不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學別的菩薩」。其實諸位同修要知道,一尊菩薩具一切菩薩之修德,無論哪一尊菩薩,到地獄都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在六道裏面行救苦救難,他就叫觀世音菩薩。那個名號不是一定的,會常常改變的,無論哪一尊菩薩或者哪一尊佛,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到這個世間來成佛,都叫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要到我們這兒來成佛,他叫什麼名字?叫釋迦牟尼佛。我們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現在就成佛了,他也要改名字,他叫阿彌陀佛。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名號是代表這個地區、這個時段裏面的教學宗旨,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任何菩薩到地獄度衆生都叫地藏菩薩,都叫地藏,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觀音菩薩也不是一個人,無量無邊,它是通號,它不是一個專有的名號,它是通號。好像一個學校,教國文的老師,一定都叫他做國文老師,教英語的一定是英語老師,它是通號,那個英語老師姓誰名誰不一定,太多太多了!菩薩的名號就是如此。地藏菩薩是個通號,是姓誰名誰,哪一位地藏菩薩。只要你發心修學地藏法門,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如果要發心修觀音叁經,你就是觀音菩薩;你發心修普賢行願,你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生到那邊去的統統是普賢菩薩,因爲那個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法門,《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沒有一個不是。普賢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不但我們沒法子計算,諸佛如來都算不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明了這些道理,明了這些事實真相。
以是之故,因爲這個緣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生心是必要的,生什麼心?廣度衆生之心;但是生心不能住。這個不能住,就是說心裏面不能有牽挂,不能有執著,不能有分別。諸位想想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有什麼染淨?染淨就融成一,那叫真淨。一有分別、一有執著,就不是真正清淨。有分別、有執著,一切法都是相對的;換句話說,把原本的一法變成二法,相對的。二就迷了,一就覺了,覺是佛法,迷是世間法,世法跟佛法是迷悟之分。「必應」這兩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都沒有,必定要這樣做法,你的心才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挂。然後乃離一切相,於一切相上不執著、不分別了。
【相離則性顯】
性在哪裏?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見不了性,就是把性跟相又分開了,又對立了,不曉得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只要心裏頭不著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怕初學不容易體會這個境界,不得已用金器來做比喻,《華嚴.金師子章》就是解釋這個現象,「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著相,金就見不到了,因爲你只看在相上,你忘了它這個體質。但是金跟器一般人都知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沒有問題;今天我們跟你講,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懷疑了。你爲什麼懷疑?這個器拿在手上,真的是金造的,我看得很清楚是金造的,沒錯!這個相拿在手上,這不像性,他見不到性。其實相就是性,至於你見不到,那也難怪你,因爲你沒有見到真相,見到真相,原來是這樣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常講一刹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佛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個空、不可得就是性,當體即空,當體即性,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因爲相是性顯示出來的,它所顯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今天看的是短暫的連續相、相續相,難怪一切衆生看不出來。可是金與器這個比喻,的確很接近,確實有不少人從這個比喻裏面開悟了。
【相離則性顯,性顯而後乃能不動道場。】
這個時候,性顯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你見性了。見性就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見了性之後你就得大自在。這裏舉出一個自在,什麼自在?可以分身,這個很自在。像我現在就不自在,現在國內外有幾十個地方請我去講經,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裏請,分一個身去,這個多自在!見了性就有這個能力,可以分身。
【現身塵刹】
不動道場,現身塵刹。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人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很惬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賺錢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賺錢。他的生活呢?生活從念當中變現的,想穿什麼衣服,也不要去買料子,也不要裁縫,衣服已經在身上,這一想就在身上;想換一件,舊的就沒有了,新的就來了,統統是念頭。一切生活是變化所作。生活的空間非常大,這個顯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諸佛刹土,他想去拜拜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經上講的,經上講的是個比例,還不是事實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養十萬億佛,這是佛的方便說,實際上他的能力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漏,他有這個能力。他怎麼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體還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面前沒離開,十方一切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裏供養,都在那裏聞法。遇到有緣的衆生,他也說法度衆生,你看這多自在!這種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見了性,你這個能力就恢複。
爲什麼佛家這樣重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目的相同。但是每一個宗裏面說的名相不相同,禅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裏面叫理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動道場,現身塵刹,
【滿其上求下化之弘願】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才真正能達到圓滿。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上求下化永遠不可能圓滿的。所以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大圓滿,你要是搞其他法門,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
【發大心,修大行,不亦難乎。】
像前面所說的,發大心、修大行。什麼是大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大行。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遵守這個原則,都是這樣修成的。難是難,
【雖然,有勝方便在,難而不難也。】
這是告訴我們,難,的確是難,是真難!但是有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在;如果你能用這個法門,那就不難。這個法門是什麼?
【方便雲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
這就不難了。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在諸佛刹土當中,廣大法界之中,有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我們今天遇到了,還覺得不稀奇,許許多多菩薩生生世世希望求這個法門,求不到!給諸位說,他求這個法門,不是說他知道有極樂世界,有念佛往生的法門,他要曉得了,他就求到了。他心裏想求一個,有什麼法門比較容易一點,讓我們趕快的成佛,趕快就滿上求下化的願,不曉得是哪個法門!沒有人告訴他是念佛法門。我們得來並不容易,大家看《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就知道,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成熟,你才遇到。你若是以爲我們很容易遇到,不稀奇!居士林四周圍住的人家,他爲什麼不來聽經?他爲什麼不來拜佛?他這一生沒遇到,你看就在隔壁,就遇不到。業障重沒法子,絲毫都不能勉強。所以要知道這個法門,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當中,叫做殊勝第一方便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如果能夠肯定,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我常常講,這不是說開玩笑的話,佛門裏面沒有戲論,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一切衆生都沒有辦法逃過生死,唯獨這個方法不死。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了,你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並沒有斷氣,你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見,耳聽得見,嘴也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歡歡喜喜跟著阿彌陀佛去了,這個肮髒的身體不要了、丟了,所以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身丟掉換一個身,換一個什麼樣的身?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身。四十八願裏面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彌陀佛身體一樣,相貌也一樣,無比的端正莊嚴。這相貌從哪裏來的?念佛來的。你心裏面有佛,常常念佛,相隨心轉,他這個相貌自自然然就變成佛相。所以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圓教的佛果。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一門叫做當生成就的佛法;就是一生成佛…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