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四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可思議之處。所以這個經一定要弘揚,一定要常常讀誦,如其不然,佛種就有斷絕之虞;虞是顧慮,換句話說,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斷滅掉。你弘揚一切經論,你沒有抓到中心;換句話說,你沒有能找到根本。弘揚很好看,像這個花五彩缤紛。花是什麼花?插在花瓶裏頭的花,沒根。是好看,過兩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剛經》是根,是根本,沒有金剛般若 ,弘揚所有一切法門,說得天花亂墜,都是花瓶裏頭的花。你們諸位想想這個道理,想想這個事實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個弘揚不行,那個弘揚法不能消業障,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無濟於事。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那怎麼行?

  【此中關系,極其重大。】

  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長劫苦行能夠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盤腿面壁就坐上半個月、一個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揚佛法,不能開人智慧,不能令人覺悟,這個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應,有行無解跟有解無行都不行。清涼在《華嚴經疏鈔》經題裏面說得很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一個墮在邪見,一個墮在無明裏面,都沒有辦法出叁界,都無濟於事,一定要解行相應。信心不逆,他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就是解行相應。

  【5、觀行二門,雖然並重,而以觀慧爲主。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經中處處以布施與無住並說,即明此義。】

  觀行二門就是解行二門,觀是解。二門雖然並重,但是要以觀慧爲主。在佛法裏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觀爲主,行不能沒有,決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爲主;小乘是以行爲主。就是說觀行兩個,大小乘他們的重心不一樣。大乘法門著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夠斷煩惱,能夠破無明,成就快。如果沒有慧,單有行,行修定也能夠把煩惱斷除,但是諸位要曉得,定是伏煩惱,把煩惱控製住,沒有辦法斷它,伏煩惱,他那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滅斷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你的智慧用在哪裏?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充滿了智慧。他表現出來,智慧表現出來的,我們經上講的字句簡單,但是意思之廣真的是沒有邊際。經裏面處處講布施,布施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來。你活在這個世間,活得很快樂、很幸福,活得叫別人羨慕你。爲什麼你這麼快樂、這麼幸福、這麼自在?因爲你無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樂、你就不幸福。什麼叫無住?道場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幾個人;道場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來,前面就沒有聽到了。不能細講,也要略說說,否則的話就辜負你。無住就是心地清淨,沒有牽挂。如果你在生活當中,你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憂慮、沒有牽挂,你樂不樂?當然快樂。一切衆生他的生活爲什麼過得那麼苦?牽腸挂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辦法!這些牽腸挂肚的,就是他生死、煩惱、苦痛的根源。誰給他?沒有人給他,他自己要往裏頭攬,那有什麼辦法!佛說這是錯誤,統統放下,無住就是放下。心裏頭沒有一絲毫的妄想執著,這是無住的意思,那你的日子過得當然自在、當然潇灑;凡是與你相處的人,沒有一個不羨慕。佛菩薩就是這個生活,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凡夫心裏頭有住,佛菩薩心無住。經上常常把這兩樁事情連在一起,就是這個意思。無住是智慧,真實的智慧。

  也有同修說:有許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實在說,你想了能有用處嗎?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釋迦牟尼佛都來拜你作老師。所有一切那個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爲我們想要多想才能解決問題,把那個問題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細去想,爲什麼事情還搞糟糕了?因爲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麼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統統都放下,你樣樣事情都做好。爲什麼?智慧現前,心裏面沒有妄想,那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錯誤。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斷錯誤。不打妄想,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了,這心清淨了,智慧現前。這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了佛又不敢相信,還是犯老毛病,有事還是要去想一想,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樣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了。

  可是又有一個現實問題,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來怎麼辦?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這是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用什麼方法?念佛或者是讀經。我讀經的時候,妄想這個念頭就少。念佛的時候,所以平常我們讀經、念佛不能中斷,就是把無始劫來的習氣把它伏住、把它控製住,使我們常常有一個清淨心現前,真實的智慧現前,這個人才叫真正學佛。真學佛的人不多,真學佛的標准就是此地講的信心不逆,他真幹。

  【上來四次較顯經功】

  從世尊開始講經到此地,較量功德的殊勝,這個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來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初次在經文第叁十六節;我們每一段經文,都標上一個數字,這一段是第九十九節。

  【第一段,第一次是在叁十六節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其福勝一個大千界七寶布施。以明其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也。】

  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聽到佛講經,他能生信心,覺得佛講的話沒錯,能肯定、能夠接受,佛講乃至於生一念淨信,他的福報超過大梵天王以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是第一次。他爲什麼能超過?因爲他能生信心,以此爲實,這個人在般若 上已經奠定了基礎。很可能再增進,那他的境界就殊勝,他這一生可能成就。

  【第二次,在五十四節,開解文初。第叁次,在七十節,開解文中。今第四次九十七節,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證得者,而證得之。】

  這個經典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很高的一個層次,能夠生起信心不逆,這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對於經中的義趣,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否則的話,信心不逆是不能夠生起來的。這個心一生,就是剛才所講的,他就能夠荷擔如來,就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叁寶加持。末後兩句這是贊歎的話,便能如佛所證得者。佛所證得是什麼?無實無虛。佛所證得究竟圓滿,他所證得雖然不圓滿,他分證,他證得一分、兩分,那就非常可貴;能夠證得一分、兩分無實無虛,他那個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那是真幹,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肯定佛經上字字句句是真實語,只要照做決定正確;你要不照做,那就錯了。底下再解釋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

  這一句解釋得非常好,但是說得太簡單,恐怕初學不太容易領會裏面的意思,就是樣樣都如法。法裏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論)、有行法、有果法,我們佛法裏面常講「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導,佛爲我們說一切經,這是教導,我們從經裏面覺悟了,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儀規。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一一要如法,這是在行法上講。理法上講的什麼?無實無虛是理。你看行,在事相上,樣樣都遵守規矩,我們佛門叫儀規,我們說通俗一點,樣樣都合乎規矩,無虛;心裏頭若無其事,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無實,這就如法。穿衣吃飯,生活裏頭點點滴滴都要如法。所以這四個字裏頭,含義就太廣太廣了。世出世間法裏面,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於什麼樣的行業、工作,都不出這四個字,一一如法。

  【由其已開慧解,知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這樣做。

  【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正是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人也。】

  如發決定願心,求生淨土,這是舉一個例子,這一發心就成就。這一樁事情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看過,婆羅門女要救她的母親,這一發心,她母親就離地獄了。還沒有修行,沒去做,發的心,她那個心是真心,後面一定真幹,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親先離開地獄生忉利天。由此可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但是這個心是真心,不是說發了之後又忘掉,就不幹了,那個沒有用處的;發了之後真幹,一發心這功德就不可思議。我們在經上看到,婆羅門女跟光目女用什麼方法度她的母親。她們的母親在世間都造極重的罪業,墮阿鼻地獄。她們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彌陀佛,她念的是覺華定自在王佛。一樣,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有效?我們淨宗裏面講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獄裏面去了。由此可知,能夠在定中去訪問地獄,地獄不是一般人能進得來的,那個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訴她,到這個地方來只有兩種人:一個是來受罪,一個是菩薩來巡視地獄的,來參觀地獄的;她能夠去,那就是菩薩了。換句話說,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亂;她念到這個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參觀地獄。她進去一打聽,問問她的母親,鬼王告訴她:你放心,你的母親叁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叁天前,她剛剛發心。你就曉得,剛剛一發心,那個功德就現前,不可思議!這裏面有個道理,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你對於超度的事情,你會感覺到很茫然。我們念幾卷經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婆羅門女的母親爲什麼能夠從地獄生忉利天,憑什麼?就憑她叫她的女兒作菩薩,她要不墮地獄,她的女兒也就不認真去修行,換句話說,她就證不了果。她女兒之所以能夠成爲菩薩,超凡入聖,誰幫她的忙?她母親幫她忙,這個功德多大,她當然要生天享福,憑這個。所以超度的時候,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聖,那個被超度的人…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