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就是因爲那個世界裏,人人都證得法法皆如。我們這個世界爲什麼處處都是障礙?處處皆是障,我們不懂法法皆如,以爲沒有一法是如,法法都不如,所以就變成重重無盡的障礙,根本的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是通達契入這個境界,那就叫如來,如來的意思就是證得諸法如義。
【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說明佛這個如來名號從哪裏來的,爲什麼他有這個名號?因爲他證得諸法如義,所以在佛十號裏頭給他起一個名號叫如來,說明一切法不一不異。不一是從相上講的,相不一樣;不異是從性上講的,性是一個;相不相同,千差萬別,性是一個。能變的是空寂的性體,所變的是虛幻的形相,相都是虛幻的,刹那刹那生滅的,它不是真的。
【其中關鍵】
關鍵就是你是作佛、還是當凡夫?佛跟凡夫的關鍵在哪裏?
【全視著不著】
關鍵在此地。
【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兩句話是佛法的精髓,是大乘法的關鍵,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空有兩邊都不著,所以人家是事事無礙,我們的病就是執著。
【著於諸法,非如也。】
錯了!
【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
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一切法,就是一切經,這一切經能執著嗎?執著就錯了,你怎麼能懂經的意思,不能執著。也不能不要,你要是不要經,著空;你要是要了經,就著有了。現在佛教給你空有兩邊都不著,經我要,我要看、我要聽,我不執著就行了,不執著就對了。
看經、聽經怎麼個不執著法?其實我們前面也重複了很多遍,「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聽我的言語,不要執著我怎麼講的,不要執著言語;「離名字相」,經裏面講的如來的名字,你聽就聽了,不要執著;「離心緣相」,聽就用心的聽,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聽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意識裏面去了,又掉在見相兩分裏面去了。你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無住。生心,生這個心來聽經,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一聽就開悟了。有些人一聽開悟了,證果了,他爲什麼會開悟?爲什麼會證果?他會聽。他怎麼會聽?離這叁相叫會聽。所以他聽經也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用這個方法來聽,所以他開悟。我們聽經聽了幾十年都不開悟,道理在哪裏?我們是生心,但是執著,心有住。住於諸法,這就非如,與如的意思相違背。住於如,這個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著了名字相,也錯了。所以記住,經裏面所說的,「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證是你真正的領會、體會到,知就是開經偈裏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你就知道了。
【修學應離一切諸相,修六度萬行。】
離一切諸相,就是應無所住,修六度萬行就是而生其心,總離不開總原則、總綱領。
【離諸相者,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故。】
實際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裏頭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從前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跟這個意思相同,這是講清淨的自性。
【修萬行者,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故。】
爲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如果要不修萬行,那你就住空;修萬行不住空,離諸相不住有,空有兩邊不住。由此可知,六度萬行不能不修,不修你住到那一邊,你不是兩邊不住,這是經前面說得很多。法相不能執著,非法相也不能執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
【如是覺,像這樣的覺,像這樣的離,像這樣的修,則法相應、性相應,而得證相應矣。】
與法相應,法是講法相,也就是說與相用相應;性相應是講體。我們講的體相用那都相應了,相應就叫做證,這才能證果。請看下面這一頁:
【總之,昧平等、取差別,便心隨法轉,即非法亦成障礙。】
這一句是講的凡夫境界,是我們現前的狀況。昧是無知,愚昧無知,我們實實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們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當中,我們生起分別心,生起執著的心,生起好惡之心;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厭惡之心,叫好惡心。都是從昧平等、取差別裏面生起來的,這是與真性的體、相、作用完全違背了。於是我們心隨法轉,法是講境界,我們一般講心隨境轉,外面境界誘惑很多,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被外面境界影響,受外面境界誘惑,心隨法轉就是你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誘惑,就這個意思。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個很可憐。即非法也成了障礙,非法是空,無論是空是有,你都會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是凡夫,《楞嚴經》上講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是佛,佛跟我們不一樣在哪裏?佛能轉境界,我們被境界所轉。
【於差別、見平等,便法隨心轉。】
這一句就反過來說了,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爲什麼得自在?他在差別裏頭見平等;也就是說,在差別相裏面見到真性。性是平等的,性是清淨的,這是諸佛菩薩。所以諸佛菩薩怎樣?境隨心轉。我們要學,學佛實在講就是要學這一招,這一招學到手了,你才自在,你才真的幸福美滿,無論什麼境界,都變成稱心如意的境界,境隨心轉。我們今天很苦惱,到處想去找一個好地方,現在世界大亂,哪個地方安全?到處去找,能找得到嗎?找不到。這個諸位要曉得,什麼地方最安全?你要相信佛的話,如果這個地方的人,不造惡業都修善業,這個地方就最安全。爲什麼?境隨心轉,這個地方人心都好,他的境界就好。諸位必須要知道,心隨境轉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境隨心轉,這個前面我們也講得很多了,這才能得自在。
【即法法莫非真如】
見性的人法法都是真性。
【古德所謂,迎賓送客。】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應酬,現在尤其住在大都會,你應酬的事情很多,迎賓送客。
【運水搬柴】
這是講日常生活,我們常講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這是講日常生活。
【行住坐臥,二六時中。】
二六時中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
【於諸法上拈來便是者】
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講的這個。
【是好一幅無事道人行樂圖也】
行樂圖,行樂就是形容你的生活自在快樂美滿。什麼人?要境隨心轉,你就快樂了。我們學佛,佛教給我們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學佛沒有離開苦,沒有得樂;換句話說,你學佛沒有成績,你白學了。爲什麼學佛不能離苦得樂?你一定要反省,佛法裏頭沒有錯誤,你一定學錯了。如果不是在理論上出了問題,就是在方法上出了問題,總不外乎這兩大類。如果理論上沒有問題,方法上沒有問題,它的效果一定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學佛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天比一天快樂,你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不學佛的人,生活在煩惱裏面、憂慮裏面、恐怖裏面,那個日子真的是不好過。所以學佛的確是離苦得樂,一點都不假。
【當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拈來便是,自在何如。】
這四句是形容學佛那個生活之樂,生活的美滿,拈來便是,「是」就是大圓滿、大自在,宗門裏面講的大自在,密宗裏面講的大圓滿,就是這兩句,「拈來便是,自在何如。」這樣我們是不是要參禅、要去念咒?參禅、念咒如理如法可以得到,除了參禅念咒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如理如法,門門都可以得到,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原理原則只有一個。原理原則是什麼?離相離見。參禅要是放不下,不行!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那就是說他不能開悟,甚至於都不能得定。學密要是放不下,麻煩大了,很容易著魔。你看學密著魔的多少,我在國內國外看到太多太多了!好好的一個人,甚至於書也念得很好,大學畢業,得到碩士、博士學位,工作也還不錯,去學密。學上個半年,得了神經分裂症,他有得了,他得的是神經分裂,送到神經病院去了,你說多可憐!什麼原因?理論上錯了,方法上錯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好老師。佛在小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一開頭佛就教給我們,要求明師受戒。明可不是有名氣的名,有名氣沒什麼用處,那個明是光明之明,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老師,你聽他的教誨。受戒不是說到那裏去跟他受五戒、受菩薩戒,不是!那就錯了。那個戒是教誡,就是要聽他的教導,這個人是過來人,不會把你領錯路的。
天下本無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有沒有事?還是無事,永遠都是無事。事從哪裏來的?人造出來的。這個世間本來是太平的,本來大家日子都過得好好的,爲什麼搞得大亂?好事的人太多。這個也想救世界,那個也想救衆生,每個人拿一套辦法,各人的辦法不一樣,互相打架,打得我們受苦,我們遭難,就這麼一回事情,庸人自擾之,一點都不錯。
古德雲,這是禅宗裏面的,古大德有這個說法。不悟時,山是山,水是水。
【沒有開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了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是禅宗很有名的公案。
【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見諸法。】
著了相,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著相,離相,離相見性。】
山之性跟水之性是一個性,我們叫做法性;在有情的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的分上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性是相同的。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又有悟後歌雲,徹悟之後,
【青山還是舊青山】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那是什麼?見性也不執著了,性相兩邊都不執著,這是真正過來人。
【蓋謂諸法仍舊。而見諸法之一如,則青山依舊,光景煥然新矣。】
雖然你一看,山是山、水是…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