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情?就是因为那个世界里,人人都证得法法皆如。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处处都是障碍?处处皆是障,我们不懂法法皆如,以为没有一法是如,法法都不如,所以就变成重重无尽的障碍,根本的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是通达契入这个境界,那就叫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证得诸法如义。

  【佛称大觉,即是究竟觉此不一不异之法性,故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这是说明佛这个如来名号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他有这个名号?因为他证得诸法如义,所以在佛十号里头给他起一个名号叫如来,说明一切法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相不一样;不异是从性上讲的,性是一个;相不相同,千差万别,性是一个。能变的是空寂的性体,所变的是虚幻的形相,相都是虚幻的,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不是真的。

  【其中关键】

  关键就是你是作佛、还是当凡夫?佛跟凡夫的关键在哪里?

  【全视著不著】

  关键在此地。

  【不著有,诸法不碍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碍诸法。】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两句话是佛法的精髓,是大乘法的关键,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诸佛菩萨空有两边都不著,所以人家是事事无碍,我们的病就是执著。

  【著於诸法,非如也。】

  错了!

  【著於如,非诸法也。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

  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一切法,就是一切经,这一切经能执著吗?执著就错了,你怎么能懂经的意思,不能执著。也不能不要,你要是不要经,著空;你要是要了经,就著有了。现在佛教给你空有两边都不著,经我要,我要看、我要听,我不执著就行了,不执著就对了。

  看经、听经怎么个不执著法?其实我们前面也重复了很多遍,「离言说相」,你听经不要听我的言语,不要执著我怎么讲的,不要执著言语;「离名字相」,经里面讲的如来的名字,你听就听了,不要执著;「离心缘相」,听就用心的听,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听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又掉在见相两分里面去了。你能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无住。生心,生这个心来听经,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觉悟的心,一听就开悟了。有些人一听开悟了,证果了,他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他会听。他怎么会听?离这三相叫会听。所以他听经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用这个方法来听,所以他开悟。我们听经听了几十年都不开悟,道理在哪里?我们是生心,但是执著,心有住。住於诸法,这就非如,与如的意思相违背。住於如,这个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著了名字相,也错了。所以记住,经里面所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证是你真正的领会、体会到,知就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你就知道了。

  【修学应离一切诸相,修六度万行。】

  离一切诸相,就是应无所住,修六度万行就是而生其心,总离不开总原则、总纲领。

  【离诸相者,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故。】

  实际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里头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这个意思相同,这是讲清净的自性。

  【修万行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

  为什么?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如果要不修万行,那你就住空;修万行不住空,离诸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由此可知,六度万行不能不修,不修你住到那一边,你不是两边不住,这是经前面说得很多。法相不能执著,非法相也不能执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

  【如是觉,像这样的觉,像这样的离,像这样的修,则法相应、性相应,而得证相应矣。】

  与法相应,法是讲法相,也就是说与相用相应;性相应是讲体。我们讲的体相用那都相应了,相应就叫做证,这才能证果。请看下面这一页:

  【总之,昧平等、取差别,便心随法转,即非法亦成障碍。】

  这一句是讲的凡夫境界,是我们现前的状况。昧是无知,愚昧无知,我们实实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们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当中,我们生起分别心,生起执著的心,生起好恶之心;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厌恶之心,叫好恶心。都是从昧平等、取差别里面生起来的,这是与真性的体、相、作用完全违背了。於是我们心随法转,法是讲境界,我们一般讲心随境转,外面境界诱惑很多,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被外面境界影响,受外面境界诱惑,心随法转就是你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诱惑,就这个意思。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这个很可怜。即非法也成了障碍,非法是空,无论是空是有,你都会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楞严经》上讲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佛,佛跟我们不一样在哪里?佛能转境界,我们被境界所转。

  【於差别、见平等,便法随心转。】

  这一句就反过来说了,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为什么得自在?他在差别里头见平等;也就是说,在差别相里面见到真性。性是平等的,性是清净的,这是诸佛菩萨。所以诸佛菩萨怎样?境随心转。我们要学,学佛实在讲就是要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手了,你才自在,你才真的幸福美满,无论什么境界,都变成称心如意的境界,境随心转。我们今天很苦恼,到处想去找一个好地方,现在世界大乱,哪个地方安全?到处去找,能找得到吗?找不到。这个诸位要晓得,什么地方最安全?你要相信佛的话,如果这个地方的人,不造恶业都修善业,这个地方就最安全。为什么?境随心转,这个地方人心都好,他的境界就好。诸位必须要知道,心随境转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境随心转,这个前面我们也讲得很多了,这才能得自在。

  【即法法莫非真如】

  见性的人法法都是真性。

  【古德所谓,迎宾送客。】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应酬,现在尤其住在大都会,你应酬的事情很多,迎宾送客。

  【运水搬柴】

  这是讲日常生活,我们常讲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这是讲日常生活。

  【行住坐卧,二六时中。】

  二六时中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

  【於诸法上拈来便是者】

  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讲的这个。

  【是好一幅无事道人行乐图也】

  行乐图,行乐就是形容你的生活自在快乐美满。什么人?要境随心转,你就快乐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学佛没有离开苦,没有得乐;换句话说,你学佛没有成绩,你白学了。为什么学佛不能离苦得乐?你一定要反省,佛法里头没有错误,你一定学错了。如果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总不外乎这两大类。如果理论上没有问题,方法上没有问题,它的效果一定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学佛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天比一天快乐,你生活在真实智慧之中。不学佛的人,生活在烦恼里面、忧虑里面、恐怖里面,那个日子真的是不好过。所以学佛的确是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

  【当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拈来便是,自在何如。】

  这四句是形容学佛那个生活之乐,生活的美满,拈来便是,「是」就是大圆满、大自在,宗门里面讲的大自在,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就是这两句,「拈来便是,自在何如。」这样我们是不是要参禅、要去念咒?参禅、念咒如理如法可以得到,除了参禅念咒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要如理如法,门门都可以得到,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原理原则只有一个。原理原则是什么?离相离见。参禅要是放不下,不行!他还是被境界所转,那就是说他不能开悟,甚至於都不能得定。学密要是放不下,麻烦大了,很容易著魔。你看学密著魔的多少,我在国内国外看到太多太多了!好好的一个人,甚至於书也念得很好,大学毕业,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工作也还不错,去学密。学上个半年,得了神经分裂症,他有得了,他得的是神经分裂,送到神经病院去了,你说多可怜!什么原因?理论上错了,方法上错了。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好老师。佛在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头佛就教给我们,要求明师受戒。明可不是有名气的名,有名气没什么用处,那个明是光明之明,真正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你听他的教诲。受戒不是说到那里去跟他受五戒、受菩萨戒,不是!那就错了。那个戒是教诫,就是要听他的教导,这个人是过来人,不会把你领错路的。

  天下本无事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有没有事?还是无事,永远都是无事。事从哪里来的?人造出来的。这个世间本来是太平的,本来大家日子都过得好好的,为什么搞得大乱?好事的人太多。这个也想救世界,那个也想救众生,每个人拿一套办法,各人的办法不一样,互相打架,打得我们受苦,我们遭难,就这么一回事情,庸人自扰之,一点都不错。

  古德云,这是禅宗里面的,古大德有这个说法。不悟时,山是山,水是水。

  【没有开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了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禅宗很有名的公案。

  【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见诸法。】

  著了相,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著相,离相,离相见性。】

  山之性跟水之性是一个性,我们叫做法性;在有情的分上叫做佛性,在无情的分上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是相同的。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又有悟后歌云,彻悟之后,

  【青山还是旧青山】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那是什么?见性也不执著了,性相两边都不执著,这是真正过来人。

  【盖谓诸法仍旧。而见诸法之一如,则青山依旧,光景焕然新矣。】

  虽然你一看,山是山、水是…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