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施兩個字,我出一點錢叫布施,錯了!是全部的生活。從我們起心動念,到我們日常生活一切行爲,是布施兩個字,就是在這裏面叫你放下、舍掉。舍什麼?舍四相、舍四見,把這個布施掉,你就一一的不違佛法,都如法了。世間法統統是佛法,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反過來說:

  【若行佛法,而存名利恭敬之心,則佛法亦成世法。】

  你看那個念頭一轉又迷了。我是個講經的法師,我要大家對我恭敬,要對我供養,有這個念頭完了,錯了,大錯特錯了!我們明理,明白人,我們求法,磕頭作揖向善知識請教,我們要用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我們弘揚佛法,把佛法送給別人,要用什麼態度?也要用恭敬心、真誠心,磕頭作揖把佛法送給人。不能說我磕頭作揖求得來的,你也要磕頭作揖我才給你。你要是有這個念頭,你念念這幾句話,菩薩裏頭有常不輕菩薩,你們念《彌陀經》大家念得很熟,幹陀诃提菩薩、不休息菩薩,我們也要磕頭作揖把佛法送給別人,我們真的這樣做法。他肯接受,緣成熟,不肯接受,緣沒有成熟,無論緣熟與不熟,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樣才沒有虧欠。不能說緣不熟,我們就不做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緣不熟要跟他結緣,緣成熟要促進他成就。所以佛是普度衆生,緣沒成熟的人多。

  我們現在在國外,現在幾乎是全世界,襯衫上印的那些畫,印的那些相,你仔細一看,都是妖魔鬼怪。我看到這個現象,我也想到,我們印阿彌陀佛,印佛經的句子。走在街上,人家看到念一聲,看一眼,阿賴耶識落了種子,我們跟他結法緣,我們跟人家結佛緣。無論認識不認識,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只希望衆生得佛法真實利益,我們對衆生一無所求,連恭敬供養都不要,有了這些東西麻煩!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一段是說明離一切相。

  【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著相,則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

  前面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問題是著不著相,不著相皆是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法是諸法一如、無實無虛,這是佛法。一執著了,不是落在實這一邊,就是落在虛那一邊,就不是佛法。以六道來說,欲界、色界著有,落在有這一邊;無色界執著在空那一邊,都不能出六道。六道太苦了,輪回六道,佛在大經上講生死疲勞,搞這個事情。我們常在經上看到,佛感歎:可憐憫者,真可憐!迷得太深,看不破、放不下,幹這個事情。看破了,就是你真正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不執著了,那個日子過得多快樂!佛菩薩在經典上講遊戲神通,快樂!到這世間來幹什麼?遊戲。遊戲怎麼會累,怎麼會有苦?遊戲就快樂。知道一切法皆非,就不著相,一切法無實。

  【知是假名幻相,而歸於性。雖名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是前面古大德所說的翠竹、黃花,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一如,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即非、是名,合而言之。】

  在《金剛經》這種句子很多,它的意思是什麼?「以明無實無虛、空有同時之義。」這個要曉得,這樣講法才不至於偏在一邊,把真相講得圓圓滿滿。我們從這裏面體會,你就得真實的受用,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透徹、看得清楚。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同時的,無實無虛是同時的,性相是同時的,理事是同時的,生佛是同時的,無有一法不同時。同時,我們爲什麼見不到佛菩薩?這個不是佛菩薩、十法界、一真法界跟我們不是同時同處,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自己有業障見不到。我們在五樓講經,底下四樓、叁樓、二樓跟我們同不同時?同時同處,我們爲什麼看不到底下一層?業障,所以你見不到。要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講,佛告訴我們,無盡的時空是同時的。但是我們今天,叁度空間的衆生見不到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衆生見不到五度空間,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從理論上講,時空的維次是無限度的,科學家說這些話,我們聽了點頭,沒錯。原本是一真法界,爲什麼變成無數度的時空?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從哪裏來的?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執著,同時!妄想執著叫業障,你爲什麼不肯把妄想執著放下?放下就同時了。你讀《華嚴》、讀《法華》、讀《無量壽經》,你看看那些天人大衆,他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隨心所欲,變化自如,他那個能力從哪裏來的?那個能力是我們的本能。離開了障礙,本能就恢複。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叫我們看破,叫我們放下,都是這些。

  假名幻相,名有,假的,相也有,假的,都不是真的。相,前面跟諸位講過,刹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生滅現象,法相宗講得最清楚最明白,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楞嚴》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刹那,非常非常短時間,我們心太粗,體會不到。佛給我們講一彈指,這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裏面九百個生滅。我們現在彈指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大概不成問題,他有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鍾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是講十法界森羅萬象是隨心應量變現出來,因爲這個所以才教你生心;因爲它是刹那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的,所以教你無住。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一點都不錯。爲什麼要住法?爲什麼要著相?你要想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你從這裏下手,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不欺騙人。

  【世尊說此,是教行人於行住坐臥二六時中,對境隨緣,皆應作如是觀。則處處皆是道場,事事增長菩提。】

  沒錯!龍樹菩薩過去在龍宮,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就是十法界一切衆生隨緣對境,就是這個東西。我們起心動念,生活行爲點點滴滴,哪一樣不是《大方廣佛華嚴》!你要會了,你才知道頭頭是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個什麼?許多人念《華嚴經》,對善財童子羨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一生一個也沒有遇到。其實,善知識一天到晚圍在你的周邊,你不認識。善財童子認得,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衆生都是諸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你要不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頭講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就是善財童子。我們今天看這個人有毛病,那個事又不順眼,你到哪裏找善知識?你到哪裏找佛菩薩?所以必須要曉得,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要離開相看性,都是諸佛菩薩。要是對於一切現象都不執著,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爲,統統增長智慧,哪裏不是道場?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裏?生活之間。《金剛經》跟我們講出總原則、總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再展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無實無虛,教我們過一個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叁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諸佛菩薩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有苦樂憂喜舍,不正常!離開苦樂憂喜舍,那個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曉得,「處處皆是道場,事事增長菩提」,增長菩提是增長智慧。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想到惠能大師當年見五祖忍和尚,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好羨慕。我們心裏面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讀到這裏曉得,他爲什麼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須要知道境隨心轉,我們是佛心,看到一切衆生都是佛。所以你要問,我什麼時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衆生個個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這一切衆生都是惡衆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惡衆生。爲什麼?相隨心轉。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惡嘛!你再仔細觀察,他不惡,把自己的煩惱心所、惡心所降伏住,你再看,他就不惡了。你能夠在惡法裏頭看到善,染法裏面看到淨,爲什麼?染淨不二,善惡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們今天做不到,沒入這個境界,不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換句話說,不曉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這個裏面。所以念念增長煩惱,不生智慧,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下面一段說:

  【清淨覺性,既非虛而又無實法,正好借一切法以曆事練心,盡空諸相,又何必於一切法外別覓菩提。】

  佛在經典裏這樣教訓我們,曆代的祖師大德,也常常用這句話來開導我們。我們要覺悟,這些話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我們修行在哪裏修行?曆事煉心,事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事!在這個事裏面去煉心,煉什麼心?我剛才講的那個話,你們想想,很有味道!把心上的相拿掉,把心上的格子拿掉,就煉這個。你果然把那些東西拿掉了,你的心就生智慧。無論穿衣吃飯,念念都生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眼睛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生智慧。生智慧才快樂,不生智慧就煩惱了,這叫學佛,學佛學跟佛一模一樣。我常講佛是什麼心,我們要學佛的存心;佛是什麼願,我們要學佛的願;佛是什麼樣的生活行爲,我們要學佛的生活行爲,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但是諸位要記住,我唯恐諸位住法發心,又住法修行,那就糟了!不能住,不能執著。佛跟我們不一樣,他不執著,我們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是佛菩薩,決定不能執著。如果我們用這個道理,來揀別真佛、假佛很容易。現在這個社會假的太多,冒牌的太多,假冒佛法也多得不得了。你仔細觀察看他執不執著,執著就是假的,不執著是真的。我這個佛法好,他那個不好,這一聽,他也未必好,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可以贊歎自己好,他決定不會毀謗別人,那是…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