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養很多的弘法人才,這是開了佛學院。佛學院的課程,如果請很多老師開很多課程,四年、五年佛學院畢業出來了,學生得到什麼東西?是不是真的能夠擔負起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不是真的能夠續佛慧命?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這個做法就似是而非。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講經,許許多多的人誤會了,以爲我多讀經,多看注解,多聽,這就會講了。會講,沒錯!是會講,也能上臺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不管用!當時人聽的時候聽得很好聽,走出門外都忘得幹幹淨淨,這又有什麼用處?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培養弘法人才跟現在不一樣,諸位要是看看佛經,看看佛教的史傳,古來沒有一個法師辦過佛學院的,沒有!沒有一個法師辦過培訓班的,也沒聽說過。他那個學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是從聽衆當中選拔出來的。老法師天天講經,坐在下面聽經的,有興趣學講經的,老法師看看也很不錯,讓他出來複講,這樣訓練成功的。所以並沒有佛學院,也沒有培訓班,全是講小座出身的。講小座是有來源的,來源是誰?我想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不給你提起,你怎麼也想不到。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怎麼集結法?請阿難出來複講,不就是講小座!阿難複講,底下同學給他記錄,以後整理出來就變成經本。所以講小座是從哪裏開端的?集結經的時候阿難開端的。於是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而且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真正能夠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要修行功夫,功夫是什麼?正受,佛家的名詞叫叁昧。講《般若 經》,如果沒有證得般若 叁昧,《般若 經》怎麼講法?講淨土宗,如果沒有得念佛叁昧,你淨宗經典怎麼講法?講《華嚴》,要得華嚴叁昧,講《法華》,要得法華叁昧。由此可知,古人跟今人不一樣。諸位必須要知道,一門深入才能成就叁昧。叁昧是定,叁昧是清淨心,叁昧也是此地講真的看破、放下。我們這部經後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簡單講,決不會爲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叫不取於相,這個花花世界,不被外面誘惑;內裏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如如不動,這就叫叁昧。與哪個法門相應,就叫哪一種叁昧。我們今天讀《金剛經》,研究《金剛經》,這就是金剛叁昧。我們研究《無量壽經》,講解討論《無量壽經》,就是念佛叁昧。先得叁昧,然後這個經義沒有不通達的。古來祖師大德這些注解可以看看,看看什麼?看看他們是怎麼個講法的。實在說,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爲什麼?你要是得叁昧,你自己有見解,你一觀察就通達了。你要不相信的話,你看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爲無盡藏比丘尼講經,講《涅槃經》,六祖大師沒有參考別人的注解;爲法達禅師講《法華經》,他不但沒有看《法華經》的注解,他連《法華經》都沒有看過;而你看這個經裏面八首偈頌,說明法相宗的經義,講得妙絕了。他這個智慧能力從哪來的?叁昧來的。什麼叁昧?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我們挂在口皮上說,沒用!一定要做到,做到才管用。

  所以學習經教一定要一門深入。一門,看那個樣子很笨很拙,非常笨拙的方法,沒錯!開頭是很笨,不起眼,看不出來。這個東西就像什麼?像蓋大樓,蓋大樓先打地基,地基打在下頭,看不見,不起眼。殊不知地基愈堅固,將來大樓蓋的愈結實,就這麼一個道理。一開頭就要好看,那就壞了,永遠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外乎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微細觀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往往我們看到世間人,真是好心想修福,可是結果他造的是罪業,我們看也就看了,也不能說一句話。他看不到,你給他說,他不承認,反而生起毀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隨他去!等到他哪一天果報現前,想回頭了,這個時候可以點醒他;他還正在迷惑的時候,正在自以爲是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能說。像這樣的誤會,像這樣的迷失,幾乎在在處處我們都看到。所以這個事情,惟佛知之說之,佛是在經上跟我們說,貴的是我們自己能夠體會,能夠覺悟。

  【此事爲凡聖之關鍵。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爲離念之方便耳。若離念,則見相即見性,盡管隨緣現相,廣度衆生,毫無障礙矣。】

  那就入到法身大士的境界,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無障礙的法界。這一段說得好,說的非常重要!這是凡聖關鍵之所在。此地這個凡聖,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學佛、修行,我們還是作凡夫,還是作佛菩薩,這是一個關口,能夠突破,超凡入聖;不能突破,還要做迷惑顛倒的凡夫。關鍵是什麼?關鍵是離念。所以善知識、好老師教導我們,他教學的方針是什麼?縱然不能達到離念,也要把妄念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個老師就是高明的老師,好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增長你的妄念,怕你妄念還不夠多,天天加一些。怎麼個加法?多讀一點東西,多看一點東西,多研究一點東西,增加妄念。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裏頭說得好,「有解無行」,行是什麼?行是修定,行就是離念離相。沒有離念離相的修行,天天在研究經教,把這個當作一個正事,那個後果,清涼說得很好,「增長邪見」。我們最初看《華嚴經疏鈔》,看到這一句,他底下還有一句,「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它兩個正相反。「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我們看不懂這個意思。多少年來,自己修行,教學講經,才真正把這兩句話搞懂了,真的明了了,他講得一點都不錯。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要離念離相。世間法跟佛法恰恰相反,它不離念也不離相,它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世間法;佛法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講,這個綱抓住了,縱然有錯誤,不至於有太大的錯誤,你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大方向沒錯。

  離相,實在講是離念的方便。這在初學的時候,世尊製定許許多多的戒律。戒律裏面特別是止持,哪些事情不能做,規定得很嚴格,這都是離相。目的在哪裏?目的是在離念。離相只不過是一個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是幫助你離念的。念沒有了,相妨不妨礙?不妨礙!事事無礙,相哪有什麼妨礙?不妨礙了。由此可知,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離念才能得定,不離念不能得定。定,實在講還不是目的,還是一個手段,開智慧是目的,因定開慧,那才達到佛法教學真正的目的。智慧一開,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離念,念離了之後,爲什麼說相不障礙?因爲見相就是見性。所謂是清涼在《華嚴》裏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相就是性德。盡管隨緣現相,廣度衆生,毫無障礙。

  【叁心實不可得,當下即空。】

  一切衆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裏?就在此地。以爲叁心可得,不知道叁心不可得。如果知道叁心不可得,諸位想想,他這個妄念自然就離開了,不再打妄想了。爲什麼?不可得。世間人哪一個不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這叫胡思妄想。過去已經過去了,想它幹什麼!未來的還沒有來,不需要想它。但是他會想,就是以爲真能夠得到,真有所得。這一樁事情,若不是佛爲我們說破,世間人沒有能力得知事實真相。學般若 ,特別是學金剛般若 ,要怎麼樣才能做到無住生心?這個地方是一個好方法,用叁心不可得、用諸法緣生來觀察一切法。這個觀察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離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識是念。一切諸法是色法,色法緣生的。底下一大段要講諸法緣生。知道諸法緣生了不可得,叁心了不可得,五蘊空了,五蘊皆空。所以這一段經文念了之後,你就曉得,觀自在菩薩是怎樣照見五蘊皆空的,我們知道了。知道了要照,不照不行,你要會照,那你跟觀世音菩薩沒有兩樣。觀音菩薩那個方法、原理原則,就在這兩段經文上。所以要曉得,

  【應當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

  我們心裏起了個妄想,或者起了個貪心,或者起了個瞋恚心,起了個嫉妒心,觀察,這個心是現在心、是過去心,還是未來心?想想叁心都不可得,念頭就沒有了,貪瞋癡就沒有了。你要不這樣想一想,貪瞋癡繼續發展,愈來愈嚴重。你能夠這樣微密的去想,這就是觀照,自自然然它就放下。你所貪的對象是財、是色、是名,想想諸法緣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緣自然就放下了。

  【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湛湛寂寂的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了。】

  常住真心現前,就是宗門裏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的,世尊對富樓那尊者所說的。狂就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個接著一個,這叫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我們學佛目的在此地。

  我們再觀察世間人學佛,目的在哪裏?目的說老實話,在增長貪瞋癡。學佛了,佛菩薩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不是增長貪瞋癡嗎?他到佛門來是學貪瞋癡的,來求貪瞋癡的,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馳。佛門裏面是斷貪瞋癡的,他到這個裏面還來增長貪瞋癡,你說成什麼話!但是今天這個社會,多少人把增長貪瞋癡當作真正的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學佛學到最後的結果,往生了,大家都往生了,到哪裏往生?餓鬼道往生,畜生道往生,地獄道往生,都往生了,都搞這個東西。不了解什麼叫做佛法,這學佛學錯了。

  【此節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

  這是把它結歸到總綱領上來說。

  【過現未叁心】

  過去、現在、未來這叁心。因爲過去、現在、未來,當然這不一。

  【皆不可得,不異。】

  這是一重不一不異。另外一重,

  【又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

  這叁心是虛妄的,是動的,像水一樣流動的,跟常住真心不一樣,常住真心是不動的。諸位要…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