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养很多的弘法人才,这是开了佛学院。佛学院的课程,如果请很多老师开很多课程,四年、五年佛学院毕业出来了,学生得到什么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够担负起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是不是真的能够续佛慧命?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这个做法就似是而非。你才晓得这个事情难!讲经,许许多多的人误会了,以为我多读经,多看注解,多听,这就会讲了。会讲,没错!是会讲,也能上台讲得天花乱坠,可是不管用!当时人听的时候听得很好听,走出门外都忘得干干净净,这又有什么用处?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培养弘法人才跟现在不一样,诸位要是看看佛经,看看佛教的史传,古来没有一个法师办过佛学院的,没有!没有一个法师办过培训班的,也没听说过。他那个学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是从听众当中选拔出来的。老法师天天讲经,坐在下面听经的,有兴趣学讲经的,老法师看看也很不错,让他出来复讲,这样训练成功的。所以并没有佛学院,也没有培训班,全是讲小座出身的。讲小座是有来源的,来源是谁?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不给你提起,你怎么也想不到。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五百阿罗汉集结经藏,怎么集结法?请阿难出来复讲,不就是讲小座!阿难复讲,底下同学给他记录,以后整理出来就变成经本。所以讲小座是从哪里开端的?集结经的时候阿难开端的。於是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而且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真正能够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要修行功夫,功夫是什么?正受,佛家的名词叫三昧。讲《般若 经》,如果没有证得般若 三昧,《般若 经》怎么讲法?讲净土宗,如果没有得念佛三昧,你净宗经典怎么讲法?讲《华严》,要得华严三昧,讲《法华》,要得法华三昧。由此可知,古人跟今人不一样。诸位必须要知道,一门深入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清净心,三昧也是此地讲真的看破、放下。我们这部经后面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简单讲,决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这叫不取於相,这个花花世界,不被外面诱惑;内里面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如如不动,这就叫三昧。与哪个法门相应,就叫哪一种三昧。我们今天读《金刚经》,研究《金刚经》,这就是金刚三昧。我们研究《无量寿经》,讲解讨论《无量寿经》,就是念佛三昧。先得三昧,然后这个经义没有不通达的。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可以看看,看看什么?看看他们是怎么个讲法的。实在说,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为什么?你要是得三昧,你自己有见解,你一观察就通达了。你要不相信的话,你看六祖大师的《坛经》,六祖为无尽藏比丘尼讲经,讲《涅槃经》,六祖大师没有参考别人的注解;为法达禅师讲《法华经》,他不但没有看《法华经》的注解,他连《法华经》都没有看过;而你看这个经里面八首偈颂,说明法相宗的经义,讲得妙绝了。他这个智慧能力从哪来的?三昧来的。什么三昧?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我们挂在口皮上说,没用!一定要做到,做到才管用。

  所以学习经教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看那个样子很笨很拙,非常笨拙的方法,没错!开头是很笨,不起眼,看不出来。这个东西就像什么?像盖大楼,盖大楼先打地基,地基打在下头,看不见,不起眼。殊不知地基愈坚固,将来大楼盖的愈结实,就这么一个道理。一开头就要好看,那就坏了,永远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外乎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能力,微细观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会立於不败之地。往往我们看到世间人,真是好心想修福,可是结果他造的是罪业,我们看也就看了,也不能说一句话。他看不到,你给他说,他不承认,反而生起毁谤,那个业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随他去!等到他哪一天果报现前,想回头了,这个时候可以点醒他;他还正在迷惑的时候,正在自以为是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能说。像这样的误会,像这样的迷失,几乎在在处处我们都看到。所以这个事情,惟佛知之说之,佛是在经上跟我们说,贵的是我们自己能够体会,能够觉悟。

  【此事为凡圣之关键。本经虽离相离念并说,实归重在离念,不过以离相为离念之方便耳。若离念,则见相即见性,尽管随缘现相,广度众生,毫无障碍矣。】

  那就入到法身大士的境界,像《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无障碍的法界。这一段说得好,说的非常重要!这是凡圣关键之所在。此地这个凡圣,不是讲别人,是讲我们自己。学佛、修行,我们还是作凡夫,还是作佛菩萨,这是一个关口,能够突破,超凡入圣;不能突破,还要做迷惑颠倒的凡夫。关键是什么?关键是离念。所以善知识、好老师教导我们,他教学的方针是什么?纵然不能达到离念,也要把妄念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个老师就是高明的老师,好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增长你的妄念,怕你妄念还不够多,天天加一些。怎么个加法?多读一点东西,多看一点东西,多研究一点东西,增加妄念。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说得好,「有解无行」,行是什么?行是修定,行就是离念离相。没有离念离相的修行,天天在研究经教,把这个当作一个正事,那个后果,清凉说得很好,「增长邪见」。我们最初看《华严经疏钞》,看到这一句,他底下还有一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它两个正相反。「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我们看不懂这个意思。多少年来,自己修行,教学讲经,才真正把这两句话搞懂了,真的明了了,他讲得一点都不错。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要离念离相。世间法跟佛法恰恰相反,它不离念也不离相,它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这叫世间法;佛法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实在讲,这个纲抓住了,纵然有错误,不至於有太大的错误,你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大方向没错。

  离相,实在讲是离念的方便。这在初学的时候,世尊制定许许多多的戒律。戒律里面特别是止持,哪些事情不能做,规定得很严格,这都是离相。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在离念。离相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是帮助你离念的。念没有了,相妨不妨碍?不妨碍!事事无碍,相哪有什么妨碍?不妨碍了。由此可知,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离念才能得定,不离念不能得定。定,实在讲还不是目的,还是一个手段,开智慧是目的,因定开慧,那才达到佛法教学真正的目的。智慧一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离念,念离了之后,为什么说相不障碍?因为见相就是见性。所谓是清凉在《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就是性德。尽管随缘现相,广度众生,毫无障碍。

  【三心实不可得,当下即空。】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迷在哪里?就在此地。以为三心可得,不知道三心不可得。如果知道三心不可得,诸位想想,他这个妄念自然就离开了,不再打妄想了。为什么?不可得。世间人哪一个不想想过去,再想想未来,这叫胡思妄想。过去已经过去了,想它干什么!未来的还没有来,不需要想它。但是他会想,就是以为真能够得到,真有所得。这一桩事情,若不是佛为我们说破,世间人没有能力得知事实真相。学般若 ,特别是学金刚般若 ,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无住生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好方法,用三心不可得、用诸法缘生来观察一切法。这个观察就是《心经》上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离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识是念。一切诸法是色法,色法缘生的。底下一大段要讲诸法缘生。知道诸法缘生了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五蕴空了,五蕴皆空。所以这一段经文念了之后,你就晓得,观自在菩萨是怎样照见五蕴皆空的,我们知道了。知道了要照,不照不行,你要会照,那你跟观世音菩萨没有两样。观音菩萨那个方法、原理原则,就在这两段经文上。所以要晓得,

  【应当向不可得处观照契入】

  我们心里起了个妄想,或者起了个贪心,或者起了个瞋恚心,起了个嫉妒心,观察,这个心是现在心、是过去心,还是未来心?想想三心都不可得,念头就没有了,贪瞋痴就没有了。你要不这样想一想,贪瞋痴继续发展,愈来愈严重。你能够这样微密的去想,这就是观照,自自然然它就放下。你所贪的对象是财、是色、是名,想想诸法缘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缘自然就放下了。

  【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湛湛寂寂的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了。】

  常住真心现前,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

  【正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这两句话是《楞严经》上的,世尊对富楼那尊者所说的。狂就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个接著一个,这叫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就现前,本性就现前,我们学佛目的在此地。

  我们再观察世间人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说老实话,在增长贪瞋痴。学佛了,佛菩萨保佑我升官,保佑我发财,不是增长贪瞋痴吗?他到佛门来是学贪瞋痴的,来求贪瞋痴的,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驰。佛门里面是断贪瞋痴的,他到这个里面还来增长贪瞋痴,你说成什么话!但是今天这个社会,多少人把增长贪瞋痴当作真正的佛法,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学佛学到最后的结果,往生了,大家都往生了,到哪里往生?饿鬼道往生,畜生道往生,地狱道往生,都往生了,都搞这个东西。不了解什么叫做佛法,这学佛学错了。

  【此节文亦具两重不一不异】

  这是把它结归到总纲领上来说。

  【过现未三心】

  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当然这不一。

  【皆不可得,不异。】

  这是一重不一不异。另外一重,

  【又迁流心与常住心,不一也。】

  这三心是虚妄的,是动的,像水一样流动的,跟常住真心不一样,常住真心是不动的。诸位要…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