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晓得,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般若 智慧是不动的,无明是动的。也就是说,明是不动的,不动就放光明,动就是无明。假如诸位同修把这句话要是体会到了,我想你用功会得力,你有法子了。不动是智慧,动是无明,我们要去研究经,我们用思惟、用想像,用这个,这是动,这是无明。用无明如何能解如来真实义?这很明显。怎样才能解得如来真实义?清净不动。读经也好,听经也好,决不用分别,决不用想像,绝对不执著,就开悟了。
我们看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佛讲经还讲不到一半,听众当中有开悟的。以《楞严经》做例子,《楞严经》十卷,我们中文的译本,世尊讲到三分之一,第三卷讲圆满的时候,阿难尊者开悟了。经大概讲到一半的时候,摩登伽女证果了,证到三果。这是为什么?会听。《金刚经》前面说过,一般大乘经上常讲「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心缘叫你想像,我听了要想这个经什么意思,那是心缘相。不能想,只管听,要用不动的心去听,会开悟。我们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为什么?一面听一面打妄想,随相流转。这个相是什么?音声,音声是相,是六尘的相,随著说法的音声在打妄想,那怎么能成功?这就是听一辈子经不能开悟,原因在此地。
我在初学的时候,实在讲老师慈悲,老师高明,这是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学生,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还是在家,我们学讲经的学生是坐在第一排,二十多个人,在讲经的时候我们坐第一排,外面来的听众从第二排以后他们坐的。第一排都有桌子,我们学讲经的时候,有的时候听老师讲经要做一点笔记。我那个时候也写笔记,被老师看到了,我的目标很显著,我坐第一个位子,所以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在那里写笔记。大概到了第三天的样子,他讲完经之后,把我叫到房间里面去,我去见老师。他老人家问我,他说:你听经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怕忘记!留著以后要做参考。他摇摇头说:没有用!他说:「你想想,你过了一年之后,你的境界就不同,你记的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处?」我听这个话,也满有道理。境界一进步,这个东西的确是没用处,你何必浪费这个精神?所以他就叫我听法专心听,不要记笔记。所以我就听他的话,我在台中听他讲经十年,没有写过笔记,这他教给我的,不要写笔记。用清净心、真诚心,专心去听,这里面的的确确就有悟处。所以我学的东西,学得比较活泼,道理在此地。老师教我们这一批学生,也是因人而异。坐在我隔壁的同学,笔记写得好勤快,一本一本写了几十本,老师没有给他说话,没有阻止他。由此可知,他对於每个学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了。他不让我写笔记,各人根性不相同,这个方法的确是好。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性不行!我记忆的能力也很强,我不要写笔记,听老师讲,听他讲一个钟点,到第二天我来做复讲,大概差不多也能达到一个钟点,我有这个能力。可以把他的东西,不能讲到百分之百,应该可以讲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这个能力。所以学经学得很快,一个月学一部,进度很快。那个学习的情绪也很高,一般人讲有成就感,那学得很快。这是迁流心跟常住心不一。
【知其不可得而当下空寂,则不异。】
这里面是两重不一不异。
【佛之委曲说此四重,开示修观之方便也。】
我们不晓得修观,其实诸位要知道,说修观,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观;说参禅,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参禅;说念佛,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念佛,这个诸位要懂。你听了感觉到奇怪,为什么感觉到奇怪?你不懂不一不异。如果你懂得不一不异,我讲的这个话,你就会点头了。其实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说的,佛在经上早就讲过,确实如此,一定要通达不一不异,你修观用功就有门路,就有入处,功夫自然就能够得力。
【由不一观不异】
看一切法,法相不一样,在这里面观它相同的地方,观它的体性,体性是空寂的。
【一念不生,而实相生矣。】
形形色色不同当中,看到它相同的。看出来之后,因为不异是个空相,佛法里面常讲万法皆空,空是同的相,就是不异之相。万法是不一,皆空是不异,这个样子,我们的妄念,刚才讲的,我们的希求、我们的得失,这些妄念自自然然就降低,虽然不能完全断尽,淡薄了。也就是说,一切法当中,我们自自然然看得淡了,不会像从前那么样坚固的执著,看淡了几分;也能够放下几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这个在修持上,也就是生活上,你得到受用,你的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一念不生,而实相生矣。
【由不一入不异】
前面是讲观,这个地方是讲入,入比观深了一层。「观」是看法,你的看法正确了,智慧现前了,「入」,那得受用了。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观是看破,入是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真实。
【除分别执著,亦即无我。】
虽然没有得无我法,但是确确实实是向著无我法这个方向、向著无我法这个目标在进步,证得无我法就成佛了。什么时候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是无我法。
【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两种执著,人我执、法我执,尚复何存乎。】
这个境界讲到最低层的,圆教初住菩萨,两种执著都破了。
【真无我之妙法也】
这是教给我们初学的人,就是教我们,我们如何能够证得无我法,如何能够见到法无我,你就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只要你会用,用得恰当,而且进步非常快速。你在一切万法里面去观察,不一就是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去观察不异,也就是说,从相上、万相上,你去观察它的体性。这个说法你要是不容易理解,经上所讲,你在一切世出世间法里面观它缘生,这个比较踏实一点,你观它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观察它没有自体,就是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这样能生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所以叫看破,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了,你还会分别吗?你还会执著吗?自自然然就不会了,不分别、不执著,就放下了;入进去了,入佛知见。《法华经》上所讲,「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为我们开示,我们觉悟了。观是悟入,悟佛知见。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入佛知见。而佛知见,前面说得很清楚,法无我、无我法。一切法无我,是看破;入无我法,是放下。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圆满的自性完全现前了。所以这个方法真正是无我的妙法。无论是解悟、证悟,这个方法妙绝了。
【此为开佛正知,开佛正觉也。】
开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开悟,这是开悟的妙法。
【下诸法缘生一大段】
三心不可得到这个地方,这一段是结束了,底下一大段要说「诸法缘生」。三心是讲我们能执著的,诸法是我们所执著的。能执著的不可得,再看看所执著的,所执著的也不可得。
【亦复如是开之觉之。而一是向心行上开觉。】
前面讲的三心不可得,是从心行,就是从念头上,让你了解事实的真相。
【一是向诸法上开觉】
这是向外面境界上,说明外面境界事实真相。
【双方并进,则心境皆亡。】
心里面的妄念,外面的分别执著,统统会失掉。确确实实与《金刚般若 》经题完全相应。
【我法俱空。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矣。】
一切诸相都离了,没有法子称呼它,不得已假设一个名词,叫它做「诸佛」。成佛就佛了,为什么叫诸佛?诸位要晓得,虽然离相离念,离相离念的功夫不等;但是要晓得,统统是离相离念没错,里面功夫不一样,所以他有差等。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人统统都是离相离念,心境双亡,因为功夫浅深不一样,把它分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从它功夫上分的。这种分法,诸位必须要晓得,是佛为我们分的,对我们这样讲的。对那些法身大士,人家已经离相离念,还有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没有这些。佛要遇到你,绝对不会说:「你是凡夫,我是佛!」他要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为什么?他还有念,他还著相;他没有了。所以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他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决定没有一个分别的念头。所以说菩萨的位次,这是随顺众生说的。前面讲,佛是依二谛说法,这是依俗谛说的,所以有这个等差。
同样一个道理,这个不能不晓得,不晓得会产生许多误会。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怕自己的品位很低,听说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以为太长了。常常有人来问我,这真的还是假的?这些都不懂得不一不异的原理,有这么多虚妄分别执著在。你要嫌长,你就认真努力,何必要下品下生,你上品上生不好吗?多用功,不要打妄想。其实问这些话的人,天天虽然念《无量寿经》,没懂《无量寿经》的意思。经上跟你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品位高下,到那边全是阿惟越致菩萨,那是佛力加持的,平等法界。《观经》上为什么要这样说?《观经》上不论加持,没有讲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念佛往生的,那就是那个样子。到那里去蒙佛力一加持就提升,大家都平等了。所以三经要合起来看,才能看得圆满,才能看得究竟,把你的疑惑、障碍统统破除掉。我们念佛,心也踏实了,不再有疑惑,不再有妄想了。缘生,再看底下这个,我们再看下去,「心境皆亡,我法俱空」,一直到最后,是名诸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都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讲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称之为诸佛。
【教下名言甚多,无此直捷了当。】
除了禅宗之外,其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名词术语非常非常的繁杂,繁杂我们就感到困难,不但难修,解都难。可是要跟《金刚经》来比,实在说没有比《金刚经》更直捷了当。《金刚经》不长,全经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一个字的废话都没…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