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曉得,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般若 智慧是不動的,無明是動的。也就是說,明是不動的,不動就放光明,動就是無明。假如諸位同修把這句話要是體會到了,我想你用功會得力,你有法子了。不動是智慧,動是無明,我們要去研究經,我們用思惟、用想像,用這個,這是動,這是無明。用無明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很明顯。怎樣才能解得如來真實義?清淨不動。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決不用分別,決不用想像,絕對不執著,就開悟了。

  我們看到佛在經上所講的,佛講經還講不到一半,聽衆當中有開悟的。以《楞嚴經》做例子,《楞嚴經》十卷,我們中文的譯本,世尊講到叁分之一,第叁卷講圓滿的時候,阿難尊者開悟了。經大概講到一半的時候,摩登伽女證果了,證到叁果。這是爲什麼?會聽。《金剛經》前面說過,一般大乘經上常講「谛聽谛聽」,什麼叫谛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叫你想像,我聽了要想這個經什麼意思,那是心緣相。不能想,只管聽,要用不動的心去聽,會開悟。我們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爲什麼?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隨相流轉。這個相是什麼?音聲,音聲是相,是六塵的相,隨著說法的音聲在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這就是聽一輩子經不能開悟,原因在此地。

  我在初學的時候,實在講老師慈悲,老師高明,這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學講經的這些學生,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還是在家,我們學講經的學生是坐在第一排,二十多個人,在講經的時候我們坐第一排,外面來的聽衆從第二排以後他們坐的。第一排都有桌子,我們學講經的時候,有的時候聽老師講經要做一點筆記。我那個時候也寫筆記,被老師看到了,我的目標很顯著,我坐第一個位子,所以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在那裏寫筆記。大概到了第叁天的樣子,他講完經之後,把我叫到房間裏面去,我去見老師。他老人家問我,他說: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我說:是!他說: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留著以後要做參考。他搖搖頭說:沒有用!他說:「你想想,你過了一年之後,你的境界就不同,你記的這個東西還有什麼用處?」我聽這個話,也滿有道理。境界一進步,這個東西的確是沒用處,你何必浪費這個精神?所以他就叫我聽法專心聽,不要記筆記。所以我就聽他的話,我在臺中聽他講經十年,沒有寫過筆記,這他教給我的,不要寫筆記。用清淨心、真誠心,專心去聽,這裏面的的確確就有悟處。所以我學的東西,學得比較活潑,道理在此地。老師教我們這一批學生,也是因人而異。坐在我隔壁的同學,筆記寫得好勤快,一本一本寫了幾十本,老師沒有給他說話,沒有阻止他。由此可知,他對於每個學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了。他不讓我寫筆記,各人根性不相同,這個方法的確是好。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根性不行!我記憶的能力也很強,我不要寫筆記,聽老師講,聽他講一個鍾點,到第二天我來做複講,大概差不多也能達到一個鍾點,我有這個能力。可以把他的東西,不能講到百分之百,應該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所以學經學得很快,一個月學一部,進度很快。那個學習的情緒也很高,一般人講有成就感,那學得很快。這是遷流心跟常住心不一。

  【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

  這裏面是兩重不一不異。

  【佛之委曲說此四重,開示修觀之方便也。】

  我們不曉得修觀,其實諸位要知道,說修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觀;說參禅,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參禅;說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念佛,這個諸位要懂。你聽了感覺到奇怪,爲什麼感覺到奇怪?你不懂不一不異。如果你懂得不一不異,我講的這個話,你就會點頭了。其實這個話不是我在此地說的,佛在經上早就講過,確實如此,一定要通達不一不異,你修觀用功就有門路,就有入處,功夫自然就能夠得力。

  【由不一觀不異】

  看一切法,法相不一樣,在這裏面觀它相同的地方,觀它的體性,體性是空寂的。

  【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形形色色不同當中,看到它相同的。看出來之後,因爲不異是個空相,佛法裏面常講萬法皆空,空是同的相,就是不異之相。萬法是不一,皆空是不異,這個樣子,我們的妄念,剛才講的,我們的希求、我們的得失,這些妄念自自然然就降低,雖然不能完全斷盡,淡薄了。也就是說,一切法當中,我們自自然然看得淡了,不會像從前那麼樣堅固的執著,看淡了幾分;也能夠放下幾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這個在修持上,也就是生活上,你得到受用,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由不一入不異】

  前面是講觀,這個地方是講入,入比觀深了一層。「觀」是看法,你的看法正確了,智慧現前了,「入」,那得受用了。爲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觀是看破,入是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真實。

  【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

  雖然沒有得無我法,但是確確實實是向著無我法這個方向、向著無我法這個目標在進步,證得無我法就成佛了。什麼時候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是無我法。

  【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尚複何存乎。】

  這個境界講到最低層的,圓教初住菩薩,兩種執著都破了。

  【真無我之妙法也】

  這是教給我們初學的人,就是教我們,我們如何能夠證得無我法,如何能夠見到法無我,你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只要你會用,用得恰當,而且進步非常快速。你在一切萬法裏面去觀察,不一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觀察不異,也就是說,從相上、萬相上,你去觀察它的體性。這個說法你要是不容易理解,經上所講,你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裏面觀它緣生,這個比較踏實一點,你觀它是衆緣和合而生的,觀察它沒有自體,就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樣能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所以叫看破,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了,你還會分別嗎?你還會執著嗎?自自然然就不會了,不分別、不執著,就放下了;入進去了,入佛知見。《法華經》上所講,「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爲我們開示,我們覺悟了。觀是悟入,悟佛知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入佛知見。而佛知見,前面說得很清楚,法無我、無我法。一切法無我,是看破;入無我法,是放下。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圓滿的自性完全現前了。所以這個方法真正是無我的妙法。無論是解悟、證悟,這個方法妙絕了。

  【此爲開佛正知,開佛正覺也。】

  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這是開悟的妙法。

  【下諸法緣生一大段】

  叁心不可得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結束了,底下一大段要說「諸法緣生」。叁心是講我們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執著的不可得,再看看所執著的,所執著的也不可得。

  【亦複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

  前面講的叁心不可得,是從心行,就是從念頭上,讓你了解事實的真相。

  【一是向諸法上開覺】

  這是向外面境界上,說明外面境界事實真相。

  【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

  心裏面的妄念,外面的分別執著,統統會失掉。確確實實與《金剛般若 》經題完全相應。

  【我法俱空。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

  一切諸相都離了,沒有法子稱呼它,不得已假設一個名詞,叫它做「諸佛」。成佛就佛了,爲什麼叫諸佛?諸位要曉得,雖然離相離念,離相離念的功夫不等;但是要曉得,統統是離相離念沒錯,裏面功夫不一樣,所以他有差等。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爲什麼會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人統統都是離相離念,心境雙亡,因爲功夫淺深不一樣,把它分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從它功夫上分的。這種分法,諸位必須要曉得,是佛爲我們分的,對我們這樣講的。對那些法身大士,人家已經離相離念,還有什麼十住、十行、十回向?沒有這些。佛要遇到你,絕對不會說:「你是凡夫,我是佛!」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爲什麼?他還有念,他還著相;他沒有了。所以佛見一切衆生都是佛,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決定沒有一個分別的念頭。所以說菩薩的位次,這是隨順衆生說的。前面講,佛是依二谛說法,這是依俗谛說的,所以有這個等差。

  同樣一個道理,這個不能不曉得,不曉得會産生許多誤會。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怕自己的品位很低,聽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以爲太長了。常常有人來問我,這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不懂得不一不異的原理,有這麼多虛妄分別執著在。你要嫌長,你就認真努力,何必要下品下生,你上品上生不好嗎?多用功,不要打妄想。其實問這些話的人,天天雖然念《無量壽經》,沒懂《無量壽經》的意思。經上跟你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品位高下,到那邊全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佛力加持的,平等法界。《觀經》上爲什麼要這樣說?《觀經》上不論加持,沒有講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念佛往生的,那就是那個樣子。到那裏去蒙佛力一加持就提升,大家都平等了。所以叁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看得圓滿,才能看得究竟,把你的疑惑、障礙統統破除掉。我們念佛,心也踏實了,不再有疑惑,不再有妄想了。緣生,再看底下這個,我們再看下去,「心境皆亡,我法俱空」,一直到最後,是名諸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都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稱之爲諸佛。

  【教下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

  除了禅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名詞術語非常非常的繁雜,繁雜我們就感到困難,不但難修,解都難。可是要跟《金剛經》來比,實在說沒有比《金剛經》更直捷了當。《金剛經》不長,全經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一個字的廢話都沒…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