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超越十法界。可見得世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法隨緣起。
這個地方,你慧眼開了,法眼開了,所謂是你看破了。怎麼看破?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本來如是。就像佛在《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壞)」,這是無生法忍的境界。所以這個地方的看,不是叫你眼看,不是用眼識去看,不是分別、不是思惟想像,這個「看」是覺,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叫「照」,就明了,接觸就明了。明了是什麼?明了不一不異,明了緣起性空,明了因果不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果然有這樣覺照的功夫,你再要肯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還相當高,絕對不在中下品,《無量壽經》上講的上輩往生有分。覺,覺的相,
【亦不自以爲能看】
如果覺得我覺悟了、我明白了,可惜這個人又糊塗了。爲什麼?他又起心動念了。你看,又有我見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一個見起來,四個見都起來了;又著了「我相」。四相四見具足,還是六道凡夫。注解裏頭江味農居士講得很好,前面我們讀過,「大而化之」、「若無其事」,這個兩句很有味道。我們的心量要大而化之,對於任何人與事,不要去計較,沒事!何必計較。這個人怎樣,那個怎樣,沒事!不必去計較,心要大而化之。心裏頭若無其事,幹幹淨淨,雖然修行,雖然覺照,還是若無其事,這個人真的覺悟了。如果還要有計較,心裏還有事還放不下,這不行。我們無量劫來過錯就在此地,希望這一生不要再犯這個過失。古人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兩句話有很深很深的哲學道理在。確實沒有事,事從哪裏來的?都是你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哪有事?沒事!沒事才自在,沒事才真有福報,真有福氣,隨遇而安。天下動亂,他不亂;天下不安,他平安,你說這個多幸福!這幾句文裏頭意思很深。
【但於世出世法,正隨緣時,正如是看。正看時,正如是隨緣。可許他是個伶俐漢。】
伶俐漢是中國古代禅宗贊歎上根利智的人,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才稱他作伶俐漢。也就是說他在一切法裏面得大自在,他真的覺悟,得大自在。底下這幾句話好,把他自在的樣子說出來了,把他自在的理由說出來了,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內叁際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這句話講得透徹,講得徹底,講得圓滿。內叁心不可得,能執不可得,不但能執著的、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你拿什麼打妄想?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那妄想當然不可得。能分別的不可得,能執著的不可得,能憂慮的不可得,能牽挂的也不可得,你還搞什麼!你要曉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能得的不可得。外面一切境界相,因緣生法,我們這次講席說過很多遍,所謂因緣生法,就是一切現相都是刹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而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內外都不可得,你得個什麼?沒事!
我在此地住一個小房子,是一位居士的。門壞了,今天找一個人來修門。他告訴我,門要修堅固一點,怕人來偷東西。我說這裏沒有東西,都是經書,都是結緣的,誰要誰拿去,沒東西偷,沒有東西!要知道一切不可得的事實真相。《心經》到末後說「無智亦無得」,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 的顛峰。般若 像一個寶塔一樣,這是寶塔的塔尖。世間人的大病就是這兩個,一個是求智,一個是求得;俗人求得,世間雅人、高人求智。智也沒有,得也沒有,佛法裏講真實智慧。以學經這個例子來講,我講的能聽懂的人不多,聽懂他就相信了。聽了懷疑,聽了否定,那他沒聽懂。我也跟諸位,到處講席有的時候我都會提到,因爲有不少同修發心研究經教,好事情!經教要如何能得入?我告訴他一個原則:佛的經裏面都沒有意思;都沒有意思,你就不能在裏頭求意思,你求意思就錯了。我教給人求經教,怎麼求?老實念,不要求解。這個怎麼講法,那一段什麼意思,沒意思、沒講法,你就老實念,念到你心清淨,自然就開悟。開悟悟什麼?悟個無智無得,幫助你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一入之後,這個經不用的時候沒意思,念的時候沒意思;如果有人來問的話,意思就出來了。意思是人家問出來的;不問,沒意思;一問,就有意思。一個人問一個意思,兩個人問兩個意思,無量人問無量個意思,這個妙不可言!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經沒有意思,無量義!
無量義你怎麼能求它的意思?同樣一部經,同樣一句經文,有無量種的講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個意思一種講法,那是死的。你們看看每天報紙雜志那個文章,死的,它就是那一個意思,決定不會有第二個意思,死的。不像佛法,佛法活的,怎麼說都說得通。不一樣的人,他有不一樣的困難,同樣一句經文,全都解決了,所以經有無量義。無量義是起用,是起作用,我們常講後得智。我們要求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智,這個道理很難懂。
佛在經上也有舉例子,哪一部經我記不得,這是早年,很早時候,初學佛的時候,看一些經典有這麼一個印象。曾經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有人就向佛請教,舍利弗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解答,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你看到鼓沒有?他說:鼓,看到了,這個道場天天敲鼓,我看到了。鼓那個肚子裏頭是怎麼樣?空的,什麼也沒有。佛就跟那個人說:舍利弗那個心就像鼓一樣,什麼也沒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就是起作用。經典沒有意思,也像鼓一樣,它起作用的時候,人家怎麼問,你就會怎麼答,妙用無窮。
所以我教人,我是個過來人,我對於一切衆生非常愛護,希望你們都成就。你們都成就,我就省事,到處請講經,你們都可以去講,我就不要東奔西跑了,跑了這麼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們講,我在下面聽,聽了我很歡喜。如何學?老實念,叁個字,老實念。《金剛經》上說的次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個我們念的遍數太多了,你就老實念。老實念還要老實去做。佛教我們無住,我們就無住,佛教我們生心,我們就生心;要照做,這才能開悟,才能開智慧。所以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無住生心,經上講得很具體,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裏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執著它,住是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也就是講的若無其事,我用它。生心,生什麼心?要生利益一切衆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布施、持戒、禅定,生這種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衆生之心,這就對了。這樣做,果然這麼做法,實在說真正肯這麼做的,就是像《彌陀經》上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這樣做。你看這個經典,每一部經末後,都有「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講的話,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訓去做到,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叁個條件都具足了。這樣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這一生必定開悟。我們看古大德,《高僧傳》、《居士傳》裏面,看到那些人開悟。他爲什麼開悟,我們爲什麼不開悟?他具備了開悟的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沒有具備開悟的條件,我們聽了經,沒有依教奉行。人家聽了經,真的依教奉行,這就是開悟,證明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們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爲什麼?懈怠懶惰不肯去幹,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佛菩薩雖然慈悲加持,加不上。所以這個經真正有大利益。
【本師教我們這些抄直路的法門】
《金剛經》、《淨土經》都是抄直路,都是抄近路,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成就的。像這樣的經典都不長,《金剛經》經文不長,《彌陀經》經文也不長,這些真是直截了當。《無量壽經》雖然長一點,比起其他經典還不算長。
【我們要直下承擔】
佛給我們了,傳授給我們了,我們要肯接受,接受過來要把它當寶貝,這個重要。什麼寶貝?救命的寶貝,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劫來在生死輪回,苦不堪言,不能出去,今天得這個寶貝就可以出叁界,就可以永脫輪回。《無量壽經》再加上《金剛經》,那還得了!永明的話講得有道理,「有禅有淨土,有如戴角虎。」我們今天把這句話換一換,有《無量壽經》、有《金剛經》,那比戴角虎還厲害,這是真的。這兩個法門合起來,確確實實利益無邊,廣大無有窮際。
【努力向前。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這首偈,佛門寺院裏面每天的晚課都要念。每個人對這首偈都很熟,提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會念。雖念就像唱歌一樣,唱過去了,裏面什麼意思大概從來也沒想一下,就這麼唱過去。因此它不起作用,我們每天還是迷惑顛倒,一絲毫的警覺都沒有。普賢菩薩這四句話,對於我們是高度的警覺。一個人的壽命再長,活一百歲,活一百歲的人不多。一百歲有多少天?叁萬六千日。要是給你一個日曆,一天撕一張,叁萬六千張,很快就撕完了。我們每天家裏挂的日曆,每天撕一張,命亦隨減,有沒有這個警覺心?撕掉一張,我們壽命少了一天,幾個人有這個警覺?有這個警覺的人,這是覺悟的人。迷惑顛倒,顛倒在哪裏?他麻木不仁,他不覺悟,到死了他還不曉得,還不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曉得人命無常,然後真正抓住短暫的光陰,放下假的,要修真的。真的是什麼?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在《般若 經》裏面開真實智慧,看破世間,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是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要想往生,世出世間法要統統放下,不要有一絲毫顧慮。一定要曉得,一切法即空即假,…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