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錄尊稱爲經,稱它作經。就是因爲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其他祖師大德他們的注疏,我們都稱語錄,沒有稱經,唯獨六祖的語錄,我們稱它爲經。所以這就是,能大師能夠學到,我們爲什麼學不到?其實能大師之後,也有不少人學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學到了;印光大師他學到了。我們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去看,從虛老和尚的年譜裏面去看,他們學到了。換句話說,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對了。用真心與諸佛菩薩完全相應,真的是此地所說的,又有行布,又有圓融,《華嚴經》上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再看底下這一段:

  【前說觀,是約因說。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諸位要記住,著相就是有漏,著相修一切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誤會的。以爲我們積功累德修得還不錯,哪裏曉得全是有漏福德。爲什麼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麼?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個意思是說,你本性裏頭原來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煩惱把它漏掉了;好像一個器皿一樣,我們拿個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飲用,杯子底下有個小洞,雖然裝進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財統統漏掉了,用它來比喻煩惱。只要你有煩惱,你修什麼樣的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就是說,學佛爲什麼首先教你斷煩惱,斷煩惱之後你才成爲法器,法器也是我們佛門裏面的術語,你才成個器;換句話說,你才有資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夠修學,才能夠成就。如果你還有煩惱,你不是法器,這個話說得很重。四弘誓願裏面,一開端第一願是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發願,發願之後要起行,我們要真幹!幹從哪裏幹起?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有資格學法門。爲什麼?學了會開悟,煩惱沒有斷,學法門不能開悟。不能開悟變成什麼?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法門裏面如果滲透煩惱進去,就是邪知邪見,增長邪見。

  古時候善知識教學生非常嚴格,一定先教你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讓你學法門。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標准,不是普通標准,實在講我們做不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換句話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是凡夫。圓初住叫發心住,《金剛經》上講的,他真正發菩提心,斷煩惱的標准在此地,這個時候有資格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到哪裏學?去參學,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什麼?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四弘誓願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過去講《華嚴》時候曾經說過,一部《華嚴經》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這是我們修學真實的榜樣。你怎麼發心,怎樣去斷煩惱,怎麼學法門,怎麼成佛道,《華嚴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說實實在在的話,煩惱都沒斷,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這個要知道,那麼在我們就沒有法子把它變成功德了,這樣我們看起來也很悲哀。實在講有辦法,有什麼辦法?把我們所修一切的善業,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有漏的善都變成無漏的功德,這個方法妙!除這個方法之外,我們沒有第二個方法。佛的經典雖然多,千經萬論裏面找不到第二個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變成無漏的功德,只有這麼一個辦法,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

  如何轉變?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日常生活裏面,斷惡修善,在工作當中,待人接物之處,要知道斷惡修善;不但一切惡的事要斷,一切惡的念頭都要斷。我們的煩惱沒斷,分別執著沒斷,所以這個統統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斷惡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後,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拿我們種種的善業,統統回向淨土,莊嚴佛淨土,這就是轉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轉變成無漏功德的方法。

  這個地方說,前面說觀,觀叁十二相;這個地方講得,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講得,得是從果上講的。知證果不廢相,佛證果了,確確實實現的身相跟我們不一樣,佛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現的這個身相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現的好相,殊勝莊嚴。他爲什麼有這麼多好相?前面說了,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報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積。這種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積,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個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勝。可是我們人只知道這一生,不曉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嗎?新加坡有許多道場,有沒有拜過水忏?假如拜過水忏,《水忏》裏面講的悟達國師,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後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十世高僧,到第十世還出家。因爲福報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報,做皇帝的老師,做了國師,做皇帝老師也不簡單,過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裏是偶然的,世出世間法裏頭決定沒有偶然的。你這一世覺得不滿意,就怨天尤人,那怎麼能成功!你不曉得,就是以我們人世間現前社會來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報的,你要是明了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間不要說是作帝王,做一個部長都要修好幾世,都不是一世修得來的。一世修的,做個小鄉鎮長、科長、科員差不多,這是我們在佛法裏面看到的,做個縣市長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間的富貴都是很多世的累積,連出家人得我們今天講的名利、供養、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積。如果他要享受,那這一生就享完了,就沒有了。雖然有名望、有利養,不接受,他來世就更大了。

  有名譽、有利養而不接受的,像虛雲老和尚。他在中國、外國,提起來沒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無其事,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還是過得那麼清苦,沒有講求一定吃飯要多少菜,要怎麼樣子,沒有!決定沒有講求。你看印光老法師,這就是世世修行,福報現前不受,給別人去受。虛老和尚一生建道場,我們在年譜裏面看到的,建道場,修複道場,哪個道場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緣,把那個道場修好,請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去當住持,他就離開了;再沒有牽挂了,不說那個道場是我建的,沒有!再不牽挂了!建好了,你看人家建道場,爲佛法、爲衆生,不爲自己。印光老法師一生印經,他皈依的信徒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養都拿去印經書,修法布施,我們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們在初學學佛的時候,許多的參考資料、古德的注疏,都是印光老法師印的,蘇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舊是那麼樣的清苦,這就是福報現前不享,我們要學。

  你能把這些事情看出來了,是智慧;你真肯向這些善知識去學,那叫大福報,真正有福,你是福慧雙修;決不是眼前名聞利養的受用,那就壞了。因爲享福,給諸位說,沒有不造業,那個造業太可怕!《慈悲叁昧水忏》裏面,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他還迷了,還動了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個念頭一動,冤家債主貼上身,害了人面瘡,幾乎送了命,不容易!這是說明世間人的福報,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來的,享福很容易,很容易就把它享盡。好像儲蓄一樣,一點一滴去攢錢,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攢一筆錢,要花,兩天就花光了。諸佛菩薩的高明處在哪裏?他只是攢積,永遠不花。花在哪裏?給一切衆生去花,自己永遠不花。所以到果報上,就現出無比的依正莊嚴,成了佛那個是性德完全顯現。法藏比丘成佛,示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毗盧遮那成佛示現的是華藏世界。人家最後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是不是他求的?沒有。永遠沒有求享受,永遠沒有一個貪圖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現出這樣殊勝莊嚴不可思議的果報。我們學佛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懂,這樣的事實都不曉得,我們的佛叫白學了。

  修福這一段特別提示我們,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麼修福?不舍己怎麼可以利人?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說得也很有道理,世間人說的,不是我們出家人說的。他說,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當然不好吃,好吃誰不喜歡吃!別人不願吃的就不好吃。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穿別人不願意穿的衣服、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什麼事?利益衆生的事情,這是人家不願意做的。這就是自己;自己刻苦、節儉,利益一切衆生,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們佛法,那他是真正修福。我們佛門當中也常說,「佛氏門中好修福!」可別修錯了。佛門裏面修福是有的,但是修錯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細去觀察真佛還是假佛,真的佛那個福報就大了。

  今天還有一個同修問我,建道場福報大,提供給很多人在那裏學佛,我說那個福報當然大。但是你要曉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裏來的福報!那沒有福報。什麼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現在不一樣,古代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學的道場,修學場所。一般是二時講經、二時修持。二時是多長的時間?經本裏面講的是晝夜六時,晝夜是六時,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每天聽經八個鍾點,上午、下午上課。行門裏面大概不外乎兩類:一個是參禅,一個是念佛。所以道場有講堂、有禅堂、有念佛堂。喜歡參禅的清晨四個小時,晚上四個小時。當中休息的時間,什麼時間?夜晚十點鍾到兩點鍾,你去睡覺的四個小時。半夜兩點鍾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場,所以他成就快。換句話說,你想打妄想沒有時間,你想講一句閑話,也沒有時間,不讓你有空閑的時間去打妄想,去雜心閑話,那叫做道場。現在我們道場沒有了,所以你記住,建道場觀察觀察那裏頭有沒有道?

  今天居士林這個道場,一天才講兩小時的經,從前是八小時,你才講兩小時,那打了多少折扣,…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