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六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录尊称为经,称它作经。就是因为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其他祖师大德他们的注疏,我们都称语录,没有称经,唯独六祖的语录,我们称它为经。所以这就是,能大师能够学到,我们为什么学不到?其实能大师之后,也有不少人学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学到了;印光大师他学到了。我们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去看,从虚老和尚的年谱里面去看,他们学到了。换句话说,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对了。用真心与诸佛菩萨完全相应,真的是此地所说的,又有行布,又有圆融,《华严经》上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再看底下这一段:

  【前说观,是约因说。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诸位要记住,著相就是有漏,著相修一切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误会的。以为我们积功累德修得还不错,哪里晓得全是有漏福德。为什么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么?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个意思是说,你本性里头原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烦恼把它漏掉了;好像一个器皿一样,我们拿个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饮用,杯子底下有个小洞,虽然装进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财统统漏掉了,用它来比喻烦恼。只要你有烦恼,你修什么样的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这就是说,学佛为什么首先教你断烦恼,断烦恼之后你才成为法器,法器也是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你才成个器;换句话说,你才有资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够修学,才能够成就。如果你还有烦恼,你不是法器,这个话说得很重。四弘誓愿里面,一开端第一愿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愿,发愿之后要起行,我们要真干!干从哪里干起?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才有资格学法门。为什么?学了会开悟,烦恼没有断,学法门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变成什么?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法门里面如果渗透烦恼进去,就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

  古时候善知识教学生非常严格,一定先教你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让你学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实在讲我们做不到。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换句话说,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是凡夫。圆初住叫发心住,《金刚经》上讲的,他真正发菩提心,断烦恼的标准在此地,这个时候有资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到哪里学?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什么?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四弘誓愿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过去讲《华严》时候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榜样。你怎么发心,怎样去断烦恼,怎么学法门,怎么成佛道,《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说实实在在的话,烦恼都没断,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这个要知道,那么在我们就没有法子把它变成功德了,这样我们看起来也很悲哀。实在讲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把我们所修一切的善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有漏的善都变成无漏的功德,这个方法妙!除这个方法之外,我们没有第二个方法。佛的经典虽然多,千经万论里面找不到第二个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变成无漏的功德,只有这么一个办法,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

  如何转变?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常生活里面,断恶修善,在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知道断恶修善;不但一切恶的事要断,一切恶的念头都要断。我们的烦恼没断,分别执著没断,所以这个统统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们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断恶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拿我们种种的善业,统统回向净土,庄严佛净土,这就是转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转变成无漏功德的方法。

  这个地方说,前面说观,观三十二相;这个地方讲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得,得是从果上讲的。知证果不废相,佛证果了,确确实实现的身相跟我们不一样,佛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现的这个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的好相,殊胜庄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相?前面说了,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报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积。这种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积,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个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胜。可是我们人只知道这一生,不晓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吗?新加坡有许多道场,有没有拜过水忏?假如拜过水忏,《水忏》里面讲的悟达国师,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后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十世高僧,到第十世还出家。因为福报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报,做皇帝的老师,做了国师,做皇帝老师也不简单,过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里是偶然的,世出世间法里头决定没有偶然的。你这一世觉得不满意,就怨天尤人,那怎么能成功!你不晓得,就是以我们人世间现前社会来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报的,你要是明了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间不要说是作帝王,做一个部长都要修好几世,都不是一世修得来的。一世修的,做个小乡镇长、科长、科员差不多,这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看到的,做个县市长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间的富贵都是很多世的累积,连出家人得我们今天讲的名利、供养、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积。如果他要享受,那这一生就享完了,就没有了。虽然有名望、有利养,不接受,他来世就更大了。

  有名誉、有利养而不接受的,像虚云老和尚。他在中国、外国,提起来没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无其事,并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还是过得那么清苦,没有讲求一定吃饭要多少菜,要怎么样子,没有!决定没有讲求。你看印光老法师,这就是世世修行,福报现前不受,给别人去受。虚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的,建道场,修复道场,哪个道场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缘,把那个道场修好,请一个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当住持,他就离开了;再没有牵挂了,不说那个道场是我建的,没有!再不牵挂了!建好了,你看人家建道场,为佛法、为众生,不为自己。印光老法师一生印经,他皈依的信徒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养都拿去印经书,修法布施,我们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们在初学学佛的时候,许多的参考资料、古德的注疏,都是印光老法师印的,苏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旧是那么样的清苦,这就是福报现前不享,我们要学。

  你能把这些事情看出来了,是智慧;你真肯向这些善知识去学,那叫大福报,真正有福,你是福慧双修;决不是眼前名闻利养的受用,那就坏了。因为享福,给诸位说,没有不造业,那个造业太可怕!《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皇帝供养他一个沈香宝座,他还迷了,还动了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念头一动,冤家债主贴上身,害了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不容易!这是说明世间人的福报,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来的,享福很容易,很容易就把它享尽。好像储蓄一样,一点一滴去攒钱,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攒一笔钱,要花,两天就花光了。诸佛菩萨的高明处在哪里?他只是攒积,永远不花。花在哪里?给一切众生去花,自己永远不花。所以到果报上,就现出无比的依正庄严,成了佛那个是性德完全显现。法藏比丘成佛,示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成佛示现的是华藏世界。人家最后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是不是他求的?没有。永远没有求享受,永远没有一个贪图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现出这样殊胜庄严不可思议的果报。我们学佛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这样的事实都不晓得,我们的佛叫白学了。

  修福这一段特别提示我们,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么修福?不舍己怎么可以利人?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说得也很有道理,世间人说的,不是我们出家人说的。他说,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当然不好吃,好吃谁不喜欢吃!别人不愿吃的就不好吃。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穿别人不愿意穿的衣服、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什么事?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是人家不愿意做的。这就是自己;自己刻苦、节俭,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们佛法,那他是真正修福。我们佛门当中也常说,「佛氏门中好修福!」可别修错了。佛门里面修福是有的,但是修错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细去观察真佛还是假佛,真的佛那个福报就大了。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建道场福报大,提供给很多人在那里学佛,我说那个福报当然大。但是你要晓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里来的福报!那没有福报。什么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现在不一样,古代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学的道场,修学场所。一般是二时讲经、二时修持。二时是多长的时间?经本里面讲的是昼夜六时,昼夜是六时,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每天听经八个钟点,上午、下午上课。行门里面大概不外乎两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道场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喜欢参禅的清晨四个小时,晚上四个小时。当中休息的时间,什么时间?夜晚十点钟到两点钟,你去睡觉的四个小时。半夜两点钟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场,所以他成就快。换句话说,你想打妄想没有时间,你想讲一句闲话,也没有时间,不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打妄想,去杂心闲话,那叫做道场。现在我们道场没有了,所以你记住,建道场观察观察那里头有没有道?

  今天居士林这个道场,一天才讲两小时的经,从前是八小时,你才讲两小时,那打了多少折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