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不夠標准。實在講,夠標准最低限度要打對折才勉強過得去,對折是一天要四小時。所以希望同修,如果真正有福報,沒有福報也是沒有法子,這個福報也是累劫所修,你要覺悟,「我建立一個道場,不管大小,一天講經四小時」,我們統統打對折。修持也是四小時,也就是早課兩個小時念佛,晚課兩個小時念佛。一天念四個鍾點的佛,聽講四個鍾點的經,一天這個道場有八個小時,才勉勉強強可以說這是個道場。如果真這樣做,給諸位說,你是今天世界的第一家,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因爲現在這個世間已沒有,你是第一家,只有你一家,那諸佛菩薩不保佑你,保佑誰?居士林有一樁事情是全世界第一家,供齋,什麼人到這兒吃飯都不要錢,一天叁餐,一年到頭,世界第一家,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有些道場也發這個心,但是七天,它在法會上七天,它不是天天供,不是一年到頭的。所以這是世界第一家。如果它也能夠再做到:這個道場每天念佛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那了不起,那新加坡是佛國,修福要這個修法。

  每天講經四個小時不容易,你請一個法師,身體受不了,可以聘請幾位法師,住在這個地方輪流講。每天兩個人講就可以,叁個人講也行。這真正修福,懂得什麼叫做道場。在這個道場裏面,那就真修福了,你出錢出力,福不唐捐,真修福了。如果有這麼大的地方,這裏頭沒有講經,也沒有人修行,這是有廟無道,古人也說「不能興教」,這個對佛教毫無利益,一點好處都沒有。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留意,認真朝這個目標去設想,朝這個目標去做,大家就真正有福了。現在整個世界都動亂,我們在大乘經典裏面,明白這個道理,知其所以然;換句話說,動亂當中,我們這個地區不亂,能不能做到?能。大家修福,這個地區就不會受到別的地方的幹擾。大多數的人修福能轉共業,要真修,真正肯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享受,來建立一個如法的道場。這裏說,

  【證果不廢相,修因亦不廢相。】

  修因一定在事相上修。

  【亦廣修福德,但不可取著耳。】

  如果取相、著相,那就是有漏的福報,是叁界有漏福報。不取相、不著相,這是無漏的功德,無漏的功德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要跟諸位提示一下,不著相好懂,什麼叫不取相?我們講得簡單一點,不取相就是不攀緣。譬如我剛才跟諸位提起的,大家能夠建立這樣一個如法的道場,實實在在講,建這麼一個道場並不困難。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要不要到處化緣去求人?不要。你只有這個心、這個願,大家都有這個心、都有這個願,自然就成就,這就是我們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我要想建這麼一個道場,我能做得到,我在新加坡向你們化個緣,我相信搞一個道場不難。我爲什麼不做?攀緣!這是違背佛陀的教誨,我們不能做出這個樣子給後人看,「看!某法師他到處去化緣。」我們不能做這個,做這個不如不做,因爲影響力非常非常不好。如果有人找到我的話,我願意做,那樣好做,我不是攀緣的。我在臺灣的道場,在美國的道場,跟現在澳洲的道場,我都沒有動個念頭說是要搞一個道場,它自然來了,要找我,那我只好去了,明天就要去。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你們找我,我講話就方便,你們大家會聽;你不聽,我就走路了,我決不要你這個道場,我決不留戀這個道場。我教給你的,你相信、肯聽,我很歡喜,我住在這裏;你不肯聽、不歡喜,我馬上就走,我自在!沒有一絲毫牽挂,沒有一絲毫留戀。你有牽挂、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沒分,那就真正可惜了。這個地方樣樣能舍,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分。所以要真正能舍,真正爲佛,真正爲衆生,這是有智慧、有福德。底下一段說: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無上菩提果。此節文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

  這是一小段,我們先看這一段,了解佛爲我們講經說法的深義。千萬不要以爲,修福不修慧,這些人很多,修福不修慧的人很多,不能得無上菩提果,他從來也不想得無上菩提果,剛才講的心量小,只想得眼前的福報,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家裏平安,他都求這個。他哪裏求證果,他沒求!可是有一些現在講是少數,不是多數,修慧不修福,以爲這個樣子可以證果,這個觀念錯了。這一段經文裏頭,世尊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沒這個道理。前面說過,成佛,佛叫二足尊,福慧圓滿,有福沒有慧不能成佛,有慧沒有福也不能成佛,一定要兩樣都具足,兩樣都圓滿。這才知道爲什麼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在修福。慧在哪裏修?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可見得福慧雙修,福慧等修,平等的,慧跟福沒有分開。著相那就沒有慧,那就修福不修慧;不著相是福慧雙修,這個要知道。底下說:

  【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無上菩提果。】

  意思都顯示出來了。

  【前偈中明見性不應取相,此明見性亦非廢相。合而觀之,已將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異、行布、圓融,之因因果果,說得細密之至矣。】

  在《金剛經》的經文裏面,如果沒有古德爲我們詳細的解說,像這些地方在經文當中,我們確確實實很難看出來,念經都馬馬虎虎混過去,不知道字字句句裏含著這麼深的意思在。我們把前面的偈子跟這個經文合起來看,顯示經裏面講理事,理跟性是一,理就是性,性就是理;事即是修,修即是事。但是這裏頭還是有個差別,所以才分開來講。理淺,性就深了。「事」是指的事相,無論真妄、邪正、善惡都是事,「修」,那就斷惡修善,修離不開事,就在事上斷惡修善。以及性相非一、非異,這個深,這個意思深,確確實實說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確是非一非異。非一是講從現相上來說,如果我們講體相用,相與作用千變萬化,無量無邊,非一;非異是講它的性,講它的理,它的性、它的理是一個。能現萬法的是真如本性,是一;能變一切萬法的是識,不是別的,法相宗講唯識,唯獨識是真有,其他的都是假的,「識能變,性能現」,這是講非異。

  「行布」是次第,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是有規矩、有先後、有方法、有次第。雖然在這些次第當中,它裏頭還有圓融,這就非常不可思議!次第裏頭有圓融,圓融裏面有次第。爲什麼?次第裏頭不著相就圓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圓融了。如果在次第當中,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融。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示現的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講經說法。他這個身與他的報身,與他的法身,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他那個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一即是叁,叁即是一。爲什麼?不執著。法身不執著,前面講報身也不執著,應化身也不執著,統統不執著,一即是叁,叁即是一。我們今天不行,執著,分別執著,堅固的執著。我們自性也有叁身,爲什麼不能證得?就是把這個業報之身堅固執著了,所以自己自性的叁身不能圓融,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行布裏面,如何能夠得到圓融,圓融裏面又現出次第,爲了教化衆生,十法界一切衆生,應以什麼身度,他就現什麼身,那叫圓融裏面現行布,行布裏面不礙圓融,這叫得大自在。所以這因因果果,說得非常的細密,非常詳細,非常精密。

  【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不著,爲正觀念也。】

  在修觀的時候要注意,觀,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法、看法這叫觀念;觀念錯了,完全看錯了,完全想錯了,這個我們要承認。有一些人死不承認,認爲他自己看得很正確,想得很正確,比別人都高明,其實全想錯了,全看錯了。依什麼標准來修正?依《金剛般若 》,諸位要知道《金剛般若 》上的標准,是如來果地上的標准,絕對的標准,決定不錯,這是真實的標准。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諸位應當能夠想到,當年高僧向印度以外傳法,那是四面八方,到處都弘傳,並不是特別喜歡中國,不是的。爲什麼四面八方去傳播,而在中國生根?在中國茁壯開花結果,反而勝過、超過了印度。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中國人能接受,中國人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不見得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謙虛,都是受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都能夠自卑而尊人。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大家一聽很有道理,很歡喜就接受了,不是偏愛中國人。

  諸佛菩薩在這兩千年當中,在中國應化示現的也特別之多,其他的國家地區裏頭沒見過。像我們熟知的,幾乎佛門裏大家都知道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們現在塑彌勒菩薩,都塑布袋和尚的相;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佛菩薩在中國示現應化太多太多了,許多身分沒有露出來,我們不知道,這幾個是身分暴露了,我們才曉得;暴露的少,沒有暴露的多。這是我們中國人真正有福,我們中國列祖列宗積的德行,這是積功累德的感召。就是說我們要曉得自己觀念錯誤,然後才能接受,依照佛的經典來修正。錯在哪裏?錯在執著,錯在分別。佛教給我們於一切法,對於佛法也不例外,「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法、佛法,我們要不要用它?要。我們生活在其中,我們用它,我們接觸它,我們天天也在做,就是不能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吃飯,我們是凡夫執著,佛菩薩也吃飯,他不執著;他不執著,他跟法性相應,他不違自性,吃飯不違自性,吃飯事事符合中道。我們吃飯要挑揀,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味道好,那個味道不好,分別執著,我們搞這些。我們穿衣也執著,他穿衣不執著。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人家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是樣樣分別、樣樣執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