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一一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11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就事作觀,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絲之我,一絲之見。而行之於事,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約即非是名之義,以除我見之修功也。知此,則凡無明煩惱等一切應銷除之事,其修功可以類推矣。】
這一段在我們實際修行用功上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也是最好的原則,但是我們很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要會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標准,對這種人來講不是難事。《金剛經》的標准,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個標准很高,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禅宗裏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包括這些人在內,所以這個境界很高。因此,這個要領我們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夠應用得上,當然是最好;用不上,我們可以學,盡量去學。學習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了之後,該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後,哪裏要勸?不需要勸,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點點滴滴,前面所舉的,一舉手、一低頭,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這些事相上去看,「作觀」就是觀察,在這些事相上觀察。觀察什麼?觀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這一觀察,體沒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裏頭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那個性是真正的自己,禅宗裏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裏面沒有這些假相,這是叫你要懂得。
這些相從哪裏來的?真心裏頭沒有這些假相,可是假相這麼多,確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能夠緣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我眼看到了,耳聽到了,身體接觸到了,六根接觸得到的,這是什麼?完全是虛妄的。不但你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剛經》上不要看到經文少,文字不多,把這些事實真相都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要曉得,能所都是假的,叫假名,這是教你觀察到事實真相。
佛在前面爲我們舉的例子,小而微塵,比舉手、低頭還小;大而世界,這個世界是叁千大千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就不要說了,全都包括在裏頭。無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假名而已,決定沒有事實。如果你以爲這裏面有事實,你就迷了,你就想錯了,看錯了。詳細前面都已經說過,不必再重複了。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是業果的相續相,業是因,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變成果,果再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怎麼回事?就是業因果報相續輪回的現象,就這麼個東西而已。
業因果報非常複雜,難怪佛在《華嚴經》裏面講「無量因緣」,就是說業因果報複雜的狀況,沒有人能夠說得盡,真實不可思議。因爲有這麼一樁事情,佛才教給我們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動念造因,你要注意,你那個念頭善,你的業果相續的相就善。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這是善。如果這個念頭不善,你的業果相續的那個相就不善,就變出六道輪回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麼來的?都是自己念頭裏頭變現出來的。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無論現前所受的是什麼,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去責怪任何人。爲什麼?自作自受!說是我這個苦難別人給我的,那你是迷惑顛倒,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給你。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給你罪受,那當然也有人可以給你樂,這一定的道理。如果別人可以給我們苦樂受,那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還要修什麼?他應當就要給我們樂。諸佛菩薩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自己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問問阿彌陀佛從哪兒來的?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所以給你講真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知道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是唯心所變的。極樂世界是清淨心變的,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錯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還是不清淨,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淨,一天念個一聲、兩聲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淨,不是在佛號多少,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鼓勵大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爲什麼?不念就打妄想了。念的時候還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嗎?是這麼回事情。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淨、萬緣放下。這麼說來,《金剛經》對我們幫忙就太大太大了。他爲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金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淨,曉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執著。
心中不存一絲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都是從我相裏頭變現出來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沒有了,四相都破了。一絲之見,見就是四見,四見也從我見生的,我見要是沒有了,四見就沒有了。四相、四見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相破了,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裏面沒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裏頭也沒有你住的地方。爲什麼?四聖六凡都在四相裏,能住的那個見也在十法界裏面。所以四相四見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十法界,到哪裏去呢?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個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執著真的有個一真,那就壞了。你要曉得,爲什麼不可以執著一真?你執著有個一真,一真對十法界講,就是二法。二法沒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麼?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不但十法界念頭沒有,一真法界的念頭也沒有,這是真的契入。記住一個大原則,佛法是不二法。墮落在二裏面,諸位要曉得,落在二、叁裏面就掉在十法界裏頭。二、叁是什麼?二是二意,叁是叁心。叁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講的八識,你就八識當家。八識當家,在十法界裏頭。法相宗講到修行的總綱領,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裏面有分別,有二、叁;四智裏面沒有分別,沒有二、叁。四智說個四,那是法相宗講的,方便說法,智哪有四?只有一個。一個智,從它不同的作用來講,說四個。譬如我們今天講電,電是一個,在燈泡上它放光,在錄音機上它錄音,作用不一樣;實際上電是一個,這個要知道。真智是一個,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說它做四智,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要以爲智真的是四個,那就錯了。真的以爲四個,是什麼?放光的這個電跟錄音那個電不一樣,那就錯了,哪裏不一樣!諸位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裏面去體會。
不再有一絲毫的我相,不再有一絲毫的我見。我相跟我見合起來,就是我執,我執沒有了。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哪些是法執?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法執,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法執。四相、四見裏頭包含我法二執,了解事實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執著了。
而行於事,事是跟一切衆生和光同塵,這個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們差別在哪裏?他沒有四相、沒有四見,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也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這是而行於事。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城去托缽,贊歎「希有世尊」!贊歎什麼?釋迦牟尼佛有其事,沒有見,沒有我。一絲毫的我相沒有,一絲毫的我見沒有,這才贊歎「希有世尊」!我們學佛在哪裏學?在這個地方學。你要是學會了,你的生活充滿了智慧。你要是不會學,落在叁心二意裏面,你的生活充滿了煩惱,那個生活不一樣。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樣,骨子裏面完全不一樣。一個人心地一塵不染,真正是快樂無比。一個是四相、四見,煩惱重重,苦報無邊,這是絕對不相同的。所以要緊的是要把這個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之於事。
「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諸佛菩薩,我們不要說諸佛菩薩,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禅宗,禅宗《語錄》裏面,記載得很清楚而且很多,開悟的人,這個悟不是小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悟了之後,那個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講的「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經前面教你觀察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你徹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體,它的現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爲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見到事就是見理,見理就是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個時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讀過,「如來者」,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法是從相上講的,如是從性上講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見到器,就是金;見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剛經》後半部說明這種深義。
「此約即非是名之義」,《金剛經》上佛用這個句子用得太多太多,「即非是名」。原來「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來,你在一切事相裏面就不會迷,就不會執著。「以除我見之修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錯誤的行爲,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以爲一切現象是實實在在存在,…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