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真有,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會,在現前有一個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這個,你要是真的觀這個,觀我這個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裏?沒有了。還用得著治療嗎?不需要。我爲什麼會痛?這個身體是我,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麻煩來了,那就真痛了。這一觀,沒有!身體沒有,不是我的,我沒有。我相、我見都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裏?沒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會用「即非是名」,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塵,沒有一樣事情不得解決。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從前我們道場常常來聽經的,現在年歲大了,也走不動了,打個電話來告訴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內障,問我有什麼方法?我叫他老實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愈嚴重,這是佛法說的,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老了,沒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這還得了!本來沒有病,病從哪裏來的?想來的。病爲什麼會嚴重?想重了,他那個念頭不會轉,不會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觀世音菩薩,佛不生病,觀音菩薩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薩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這叫修的什麼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想著有我,錯了,哪有我!
《金剛經》上講得透徹,叁心不可得,我在哪裏?萬法皆空,我們這個五蘊之身,這個色相是萬法之一,萬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最後做的結論:「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法說什麼?身心都是有爲法。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門》裏面排列的,第一個心法,第二個心所有法,第叁個色法,第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四個統統叫有爲法。你才曉得,有爲法涵蓋的範圍多大!我們身心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會生病?哪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可是你偏偏會生病,你爲什麼生病?從心想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佛菩薩爲什麼不生病?佛菩薩沒有病的念頭,他從來不想病,他從來不想老,所以佛菩薩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這裏說了,他連「我」都不想,他沒有「我」,這才叫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無我。前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這才叫做從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見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觀念,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經實在講,愈講愈透徹。
我們在宗門《語錄》裏面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都提倡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裏?我們不曉得,含糊籠統說,根本從心裏修。《金剛經》上「叁心不可得」,從哪裏修?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就從叁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無非是「即非是名」而已,從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觀念,把我們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就得大受用。然後這個身示現在世間,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這個境界非有非無,《金剛經》上的話是「無實無虛」,那多自在!所以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說我相,他說我見。我見比我相的意思還深,這個前面跟諸位說過。我見是阿賴耶的見分,我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裏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說相斷掉了,見未必斷;見要是斷掉,相決定斷掉。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我見,而不說我相。
知此,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無明煩惱等一切應該消的事,應該消除的,應該要斷掉的,應該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曉得怎樣去做。原理原則是一個,以此類推,所有一切解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了。實在講,《金剛經》也是世尊跟須菩提尊者示現表演給我們看,裏面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世尊教以直照本來無我無見之心源。不但我見無,即無我之見亦無,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這一段不但是贊歎世尊教學的善巧,實際上更深一層,無我之見的念頭也把它空掉。我見無,無我之見的念頭還有沒有?也沒有,也是假的,那才叫幹淨。如果有人說四相四見我都破了,試問問他破了沒有?他心裏面還有一個「四相四見我都破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就不行了。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是執著本來無一物,已經有了一物,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個念頭確實沒有,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觀照本來無我、無見的真心本性。這種教學的方法,世出世間法裏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沒有這個方法。如果有這個方法,這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學爲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宗教爲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爲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決定解決不了問題。爲什麼?沒有離開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麼?你心裏頭一個妄念沒有才叫一,起一個妄念就是二。心裏本來是無念,起了一念,那個一念跟無念就變成二。你已經墮落了,墮落在哪裏?十法界裏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絕對不能有一個妄念。所以要曉得,本來無我無見,這個意思我們用法相唯識的名詞來講,本來無有相分,無有見分,見相兩分本來無,清淨心裏頭沒有這個東西。不但我見無,無我之見也無,這叫一空到底。
爲什麼要說這句話?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唯恐衆生聽佛說法,佛講無我、無人,他就執著我人都沒有,有一個無我無人,這又壞了。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執著有,無我相、無人相就執著空,墮落到兩邊去了,所犯的毛病是一樣的,一樣的嚴重。犯的什麼毛病?事實真相見不到,産生的這個見解叫偏見。執著有是偏見,執著一切都沒有還是偏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叫做明心見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處。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兩邊的見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這才真正清淨心現前。《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直捷痛快」,沒有能夠超過這樣的教學,所以這種教學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簡單扼要。這個「要」,有很多意思在裏頭,可以說是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精要,也可以說是簡單扼要。這一段不但是贊歎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窮盡諸法的根源。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十叁段:
【即非,爲除我見之絕妙修功。故即非我見一語,並非但令作觀,觀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極力將我見等一腳踢翻,從根本上,不承認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見。即非二字,當如是體會。】
佛在這個經裏面「即非是名」說了多少句,有幾個人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如果沒有這麼深的體會,說實在的話,《金剛經》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讀過《金剛經》,甚至於修般若 的人,我見的執著還很濃、還很深,這個人修的般若 是名字般若 。即非是名,即非他沒有,他是是名般若 ,他沒有即非。那個修的是是名,一點都不管用,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怎麼輪回」,一點都不管用,要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修學大乘的人,稍稍有一點功夫的人,這裏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承認有一個「我」的存在,絕對不承認這個身是我。如果認爲這個身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六道凡夫。實實在在講,聲聞、緣覺已經沒有這個念頭。
在從前,我們說老實話,把聲聞、緣覺看得很低,並不尊重他。這一讀《金剛經》才曉得,這些人也很了不起。經上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在警惕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聖是聖人;賢,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賢人。爲什麼會有差別?因爲他們都是修無爲法,修無爲法功夫不一樣,從無爲法的功夫差別上,來說他是聲聞,說他是緣覺,說他是菩薩,這樣說的。什麼叫無爲法?離四相、四見。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小乘須陀洹是最低的。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我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才曉得須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爲我證初果須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須陀洹。連小乘最起碼的位次,人家已經心地清淨,已經不著這個相;那個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這個位次是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裏面體認的功夫有淺深不同。佛法的修學功夫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可以等閑視之!由此可知,《金剛經》即非是名,這個說法意思真的是無盡的深廣。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從小乘須陀洹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麼功夫?就是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這個;離相,修清淨心。
所以這句話,不但是教我們作觀,作觀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想法,我們過去的看法、想法錯了,體會佛在《金剛經》講的道理,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裏面去觀察、去體會,去肯定它,這叫做作觀,這就是講的觀照功夫,觀照性空,觀照相是虛妄的。如果只有這一層,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消極的修行方法。看底下這一段,他不但有消極的一面,他還有積極的一面。積極的是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把我見、我相,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徹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不承認。爲什麼不承認?清淨心中、真如本性裏頭沒有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沒有。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現相,「即非」就是不承認,確實沒有,但是它有現相,就有「是名」。現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兩個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體會得「當處」這兩個字,你就曉得佛法講的不生不滅。我們見的相是相續相,不是見到它的真相。真相呢?真相不存在,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的時間太短暫了,我們在前面經義裏頭曾經體會到,曾經講過,一秒鍾的億萬分之一,那個存在幾乎等於不…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